李毅伟
医生、Ricci flow 和真命难题
2020-11-23 14:26
阅读:2557

[注:下午是"发现"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是另拟的。]

各位老师:年末好。

忽然有些话想说。去年11月上旬,没有继续发邮件。主要是太累了。刚看了草稿箱,里头还有一篇刚开头的笔记:“机甲大战” 的证明,Step 5....。保存日期是11月14日。过了一年,最近尝试在其它地方启动,应该告知大家。

.

我是2009年6月从西电毕业,专业是应用数学,主要做天体物理相关的计算。毕业之前的2007年,已经在天体物理的三大顶刊之一《Astronomy & Astrophysics》发表了一篇文章*。毕业稍后又出来一篇,发表在德国 Springer 旗下的《Solar Physics》期刊*。早先看到过北师大对博士毕业的要求,按那个标准我也超出了 2~3 倍。在北大和清华,至少也是及格的。可是,在西电也没引起动静 (我是指 “官方”)。

.

去年,我听到复旦大学的一位资深学者,发表公开讲话,提出对 “在职” 博士后的新政策,似有偏颇。不清楚 “在职” 是怎么回事,但我认为,追求上进没有错。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 “医生给医生看病” 的问题。象这类政策,我认为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宜一概而论。念书这个事情,对于好多人只是混肚皮,名校应届生也不例外。你得看这个人是否 “向学”。

.

我是在原单位工作四年后,2001年以优异成绩录取 (365分,数学系第四名),并以完全脱产的方式读研究生,第二年转为“直博”,总共读了1+7年 (跨了三个单位、两个大学科)。可是,我读研究生期间感到相当受压制,也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指导,取得成绩也得不到适当的鼓舞。到了 2017 2007 年初,出现了抑郁的情况... 在博客上写过一篇《读博回忆录》,里面记录了具体情况。

.

毕业后回到了原单位。两年后即退居家中,专注于课题研究。每周上两个课时,带一两个研究生,也不到系里开会。第三个研究生毕业后(2016),主动退出了导师的行列。那个时候,单位尚没有做好准备,而我好像也 “动弹” 不了。这些年搞绩效工资,到手的钱比专门代课的讲师也少很多。我选择不就范。

.

就我的观察而言,做研究有三种模式:“顺流飘”、“ 高高”、“深钻地”。第一类基本上,哪里好发文章,他们就跑去哪里,“文章一大堆”,升职称也顺利,但实际上得不到真正的认可。第二类,差不多是做理论的居多,看上去也是发展不错,但其实意义不见得大。只有第三类研究最为困难。为什么很多人到处跑,是因为往下钻会遇到 “坚硬的岩层”,非常本质的困难问题。

.

由于评职称或绩效考核都是看看文章数、期刊档次,大家都倾向于躲开难题。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名校也不例外,多数人都很平庸,或者说“被动平庸”。这样一来,就给第三类研究增加了一层“社会”困难。就计算而言,搞那么多“花式算法” 没用,很多理论也只是摆设。真正的算法都是在超出内存预算的条件下解决大规模问题。我认为,真正的权威会对真正的“创新”说 Yes。

.

最近也注意到一则新闻,数学方面取得了大成果,解决了一个难题,可喜可贺*。这个 Ricci flow 可以这样理解:gij 大概是刻画一种几何形状,Rij 也是描述几何形状的某个方面 (关乎“分片平均曲率”)。你可以考察 gij 关于某个参数 t 的变化率 gij。可以认为 gij 所刻画的几何形状随着参数 t 的变化而变形。

.

现在,给变化率一种约束: t gij = - 2Rij。这样得到一个张量的微分方程,把 gij 从这个方程中解出来,这个解就是 Ricci flow。对我来说,让 a 指代 t,让 b 指代 gij,左边就是 a·b,可以看作 “方”;右边 Rij 的对角元是本质的,从而构成 “法”。于是,Ricci flow 服从模式 “方 = 法”。这样,我就觉得 Ricci flow 了不起,因为可以直接映射到“方”和“法”,意味着具有“神性”。

.

做研究的人中还有一种说法叫做 “按有利走”。可是,要是有一条环形的“不利河”,“岛上”的钻石不就搂不着了吗?我看还得多往 (现实上) “不利” 的地方游一游,才可能取得 (学术上) 有意思的成果 —— 这是一种设计。我认为,每个学人都应该去面对学术上的 “真命难题”。这样,大家反而会更好过一些。

.

.

毅伟  顿首

2020.11.2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毅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774-12595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