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左俊
如何把“后知后觉的”的科研结果写“活”
2020-4-25 07:17
阅读:1771
标签:科技英语写作, 技巧

最近润色一篇科研短讯(3000字)。改完后,隐隐约约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但是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和客户不太熟,我客客气气地建议:让共同作者帮忙一起改改(revising)。

 

几天后,客户请求再次润色。我感觉“不对味”,就拒绝了:这篇文章的水平,不是润色可以提高的。开始,作者不太愿意,来来回回解释了半天(有点夸张,应该不到半小时),作者答应好好修改。

 

我非常清楚每个作者英语水平不一样。经过十几年磨练的我,多多少少能看出客户的努力程度。因为作者这次花了时间,我做二次润色时,不需要疲于奔命改每一句,愿意花一点时间在“审稿”上。(我不需要这么努力,但是,有时我喜欢没事找事。)我看出一些“问题”。比方说:作者没有“激发”读者的兴趣,即为什么应该看这篇文章?这些,其实大多数作者是知道的。但是,读者不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作者需要“打开脑壳”,“敞开胸膛”,把这些前因后果 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水平好一点的科研,常常会涉及机制。这个研究过程,可能很长。(我自己痛苦过。)作为作者,不应该在写文章(尤其是短讯)时 平铺直叙。有一种办法,就是假装自己是“先知先觉”。这是写作技巧,不是作假。比方说:作者可以把后知后觉发现的机制,作为“假设”,在引言后部提出来:我们怀疑AB两个因素都有贡献,但是,它们的贡献可能有大有小。于是,我们设计几个实验,来“孤立”它们的影响。最后发现,在时段IA贡献大于B、等等。有点像“卖关子”,但是,不要太过了。

 

还有,还有什么?忘了。下次再告诉你。(卖关子?)

 

Follow me,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writing skill:

如果你想提高科技英语写作能力,请跟我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6792-1146690.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虞左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6792-123002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