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笔耕传记文学,六书写作体会

已有 3863 次阅读 2019-1-20 23:20 |个人分类:人生旅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传记文学, 自传

 

7824五本传记作品

照片,新书封面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1/20

我喜爱史地、文学、外语,几十年来坚持写作,乐在其中。写作内容相当集中。一个重点是列国风土和游记,另一个重点就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指以形象化的笔法记叙人物的事迹、成就及经历的叙事作品。几年来我撰写出版了6本传记类作品,即:

《写在旅居欧洲时——30位欧华作家的生命历程》

《在欧洲呼唤世界——三十位欧华作家的生命记事》

《大风之歌——38位牵动台湾历史的时代巨擘》

《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巴蜀译翁杨武能》

《寻访欧洲名人的踪迹》

《高关中文集,写百国风土,叙古今人物——充实的人生》。

下面先谈谈传记文学的历史以及分类,然后再叙述自己的传记写作和体会

 

传记文学的历史以及分类

传记文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司马迁作《史记》,开创了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历史书。皇帝传为纪,诸侯为世家,各阶层代表人物为传,补充以表(年表)和书(制度沿革)。即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字。《史记》中的纪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史记》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二十五史基本上沿用这一体例,这些传记可以称为史传。此外还有杂传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或不屑道。分类成集的有《烈女传》(刘向)﹑《圣贤高士传》(嵇康)﹑《高僧传》(慧皎)等。更多的作品则编入各家的文集中。如《陶渊明集》中的《五柳先生传》。

西洋古代的传记以公元1世纪普卢塔克(Plutarch,约46-119后)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或名《希腊罗马英豪传》)为集大成者,包括50位政治家、军事家等伟人,其中46人是成对地进行比较,如亚历山大大帝比较恺撒。这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架构松散的古代史。人们有关希腊和罗马的历史知识很多来自这部作品。

到了近现代﹐正式的史书和个人的传记逐渐分家。比较著名的传记作品,如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1896-1988)的《张居正大传》(1943﹐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当代的传记作品更多。乃至出现了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而大陆的《人物》﹑《名人传记》等刊物成了刊登传记文学作品的重镇。

尽管近年来传记文学相当繁荣,但与小说、散文、诗歌相比,还是一种边缘性文体。

关于传记文学的分类,根据标准的不同,有多种分法。

从传主来看,有历史人物,有在世人物等等。

从地域来看,有中国人物、有外国人物等。

从领域来看,有军事人物,文学家、旅行家等等。

从篇幅来说,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本书,即短篇传记和长篇传记;可以记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记生平的片段。短篇传记可以按类型、领域、地域等结为合集,如陕西名人传、世界名将传。

从作者来看,可以有他人所作之传记。自己所作之自传,以及关于自己或他人的回忆录。

 

两本在世人物小传集:《写在旅居欧洲时》和《在欧洲呼唤世界》

我自己从1987年开始写书,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本来我喜欢旅游,潜心于列国风土的写作,出版了世界风土大观一套以及其他风土类作品共35本。随着此类作品的逐渐完成,我要开辟新的写作领域。

由地入史,是比较恰当的选择,史地密不可分啊!可是我不愿意写纯历史书,学术性太强,于是选择了与史地密切相关的传记文学。

2013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世华作家代表大会期间。我第一次见到了欧华作协的创会会长、著名作家赵淑侠大姐。大姐平易近人,早餐时与几位文友一起聊天。她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欧华作协成立20多年了,运作得不错,最好能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如写成欧华文学史,给后人留下一些资料,这是很有意义的。

当我听到赵大姐的这番叮嘱时,很有感触。自己作为会员,应该为协会出力做点什么,加砖添瓦也好。我自己偏重于史地和人物写作,可以从写小传开始啊!先写比较熟悉的文友,谭绿屏大姐是我的入会介绍人,我写出《画坛文坛常青树》,发往《欧洲新报》刊登了。这就是小传系列的第一篇。

马来西亚文会结束后,我们十几位欧华文友又参加了世界诗人大会,两周时间,朝夕相处,比较熟悉了。感谢麦胜梅、许家结夫妇和黄鹤升文友的支持,又写出两篇。这样总共有了三篇样稿,以“抛砖引玉的想法”为题,发到协会公共信箱里。写小传的想法得到了更多文友的响应。很多人发来了数据、照片和作品。池元莲大姐还把为族谱所写的资料都发过来。赵大姐也发来邮件鼓励。

文友们信任我,我也决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撰写的时候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历史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介绍人生的主要轨迹,文学道路和成就,在欧华协会的活动,突出每个人的亮点。写好后一定要经过本人审阅修改,才能发表。

就这样一路走来,完成了30人的小传,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试想一下,没有文友支持提供材料,敞开心扉交流,写小传就是无米之炊,不可能做下去。

写成后将30位作家的传记编辑成书,每篇平均六七千字,总共约20万字,300多页。2014年由秀威公司出版。书名《写在旅居欧洲时——30位欧华作家的生命历程》。

第一本欧华作家小传问世后。我就考虑写续集的问题。这是因为欧华作协老会长赵淑侠大姐和文友们有这样的希望,也是因为还有不少文友(其中不乏重量级的作家)的成就和事迹感人,值得继续写。

与第一本小传只用了7个月相比,第二本用的时间长得多,断断续续用了几乎三年。原因在于,便于联系的欧华作协文友,第一集差不多都收进去了。其他文友,有的联系不便,有的根本就不用电脑,有的特别低调,有的年迈封笔,有的甚至已经去世了。这样要再写出30人来,极其困难。于是,我在传主选择范围上加以扩大,并不局限于欧华作协的会员,而是扩大到整个欧华文坛,尽可能地把有影响的欧华作家介绍给读者。为读者展示整个欧华文坛的全貌。为此笔者参加各个文学组织的活动,进行采访。因此本书前后用了较长的时间,

对于没有采访到的欧华作协文友,根据协会历年来出版的12本文集,我又整理出38人的简介,发在协会公共信箱,经大家补充资料、确认之后,附在《在欧洲呼唤世界——三十位欧华作家的生命记事》的书末。

全书完成后,也是约20万字。其中一半是欧华作协的会员,另一半是其他文学组织的会员或没有参加文学组织的欧洲华文作家。新书定名《在欧洲呼唤世界——三十位欧华作家的生命记事》,2018年11月刚刚出版。

就这样,两本欧华作家传记选共收录60人小传和38人简介,总共近百人。希望这两本书在推介欧华作家方面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并为欧华文学的发展留下一些记录。

 

历史人物小传:《大风之歌——38位牵动台湾历史的时代巨擘》

两本欧华作家小传写的是在世的人物。其实在2010年我就开始了历史人物的写作。台湾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多年来笔者一直关心台湾在各方面的发展,曾三次亲自走访宝岛,搜集积累了大量书刊和各种资料。萌发了编写一本名人小传的想法,因为人物是历史舞台的主角。通过介绍一些重要人物,可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台湾,通过这些名人的事迹,了解台湾历史发展的轨迹。

2015年这些稿件整理完毕,次年在台湾秀威公司出版,共328页。定名《大风之歌——38位牵动台湾历史的时代巨擘》,这是我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类作品。

在世人物可以采访,唐德刚称之为“口述历史”。而历史人物只能从浩瀚如烟海的书籍资料中大海捞针,或沙里淘金。首先要决定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在一本20万字的书里,不可能写进太多的人物。笔者不想写成名片式的传记,而是尽可能地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笔触,用四五千字的篇幅,来叙述每个人物的主要事迹。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不能像正史那样,只为“帝王将相”列传。不应只写军政人物,也要介绍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的英才,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这样才有助于人们了解台湾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成就。为此,作者遴选了38个重要人物,分为政界闻人,军事将领,商界精英,学者科学家,文坛名人,艺术体育人士等六大类进行介绍。这些人物均已去世,目前仍活跃在各界的人物一律不收。

本书写作中,曾三次走访宝岛,搜集积累了大量资料,并结合大陆资料和海外资料,力求避免偏见,反映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在具体写作时,要注意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兼备,选材要适当,文笔要生动、准确,经得起推敲。书中还附加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补白,即“轶事”和“知识窗”,力求有助于读者了解时代背景,增加对这些人物的了解。

 

长篇传记:《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巴蜀译翁杨武能》

前面3本书都是小传合集,为每个传主写一篇文章,约六七千字,属于短篇传记。我还想为一个人写一本大传,尝试一下写长篇传记,详细记叙人物的一生,记叙其成就,并进行评价。

要写大传,比写短篇传记挑战性更高。传主要有分量,有较大影响和贡献,有一定知名度最好,否则出书很难。更重要的是,要搜集到足够的材料,才能为传主写出几十万字的翔实传记,材料不够,靠注水是不行的,就像短篇小说不能任意拉长为长篇那样。第三点,作者对传主的相关领域要比较熟悉,才能进行。比如要写一个名医的长篇传记,我绝对不敢。

2015年夏,有一天,文友杨悦发来电子邮件,说她父亲邀请我到重庆参加“杨武能着译文献馆开馆仪式”。这让我想起与杨武能教授的首次接触,那是在2013年,我亲眼目睹了在德国魏玛举行的隆重授奖仪式,歌德学会把歌德金质奖章授予杨武能教授。这在中国德语界是第一次。当时我采访了杨教授,写了报道“译坛巨匠荣获歌德金质奖章——杨武能教授传奇”,引起了海内外不小的反响。通过采访,我对他的事迹有了一定了解,非常敬佩这位“德语界的傅雷”。于是我立即回复杨悦文友,一定参加杨武能着译文献馆的开馆盛会。

我想,杨武能翻译过几十部作品,六七百万字,根据他的成就造诣和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显着地位,完全够格给他单独写一本传记。我采访过杨武能,对他的人生轨迹和成就有一定的了解。自己在德国生活30多年,懂德语,写过《今日汉堡》、《德国风土大观》和《德国精神》,对德国各方面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又写过传记类作品,这些都是做传的有利条件。于是毛遂自荐,最后得到了杨教授的首肯。他说,原来国内有作家,有意写他的传记,但因为不懂德语,对德国了解有限,没有答应,这次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

这样,来到重庆参加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活动的时候,我就把写传记的任务放在心上,两次仔细参观了文献馆,把大量第一手资料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开馆仪式后,蒙杨家祖籍武隆县邀请,考察,寻找杨家的“根”,又搜集到大量材料。此外还搜集到杨武能的一些著述和翻译作品。

写长篇传记,像长篇小说一样,有结构问题,也就是谋篇布局。传记文学的结构方式,有纵向结构,即按传主生平时间顺序安排;横向结构,即打破时间顺序,而以问题、性质等安排机构和层次;纵横交错式;总分式;片段式;心理结构;自由式结构等

经过材料梳理和反复思考,并不时与传主通话,微信联系,进行沟通,多次讨论,最后敲定传记的框架,确定把传记写成杨武能评传,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谈人生,一部分讲劳绩,也就是成就。全书细分为19章。

人生部分以他的人生各阶段为基础,分为10章。

劳绩部分把杨武能对歌德的译介研究放在第一章,这是他一生最突出的成果。其次是杨对Novelle(德语中短篇)的推介。接着介绍杨对海涅等人的抒情诗、对《格林童话》,对以《魔山》为代表的德国现代文学的译介。这样总共分五章来介绍他的翻译成就,这是杨武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业重点。然后把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成就、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方面的建树分别列为三章,最后再用一章总括杨武能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历史地位。

具体化为目录的框架得到杨老的首肯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写作。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书得以杀青。有了初稿后,杨老又安排我到重庆、成都进行采访,并建立了微信 “采访”群,以便我与相关人员联系,并发来了他多年来与学者名流的通信扫描照片。感谢杨老各位亲朋好友、弟子们的热情帮助,得以进一步充实传记的内容。

笔者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大历史的一部分。对杨老所经历的事件,当时的环境、背景,也略加叙述,这样便于年轻一代阅读与理解。

书名《德语文学翻译大家 巴蜀译翁杨武能》有德语文学四字,因此对杨老所翻译过的作品,对原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在德语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有意着墨,较细地加以介绍。

杨老是翻译大家,就要重点叙述其翻译成就,对杨老翻译事业的经验,如有系统,抓重点,非经典不译,如抓住恰当时机发表论文和作品,紧抓翻译不放松,靠成果说话,等等,都予以详细的叙述。希望给后来者以启迪。

笔者力求使本书具有可读性,生动性和知识性。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对杨老的人生及其翻译事业的成就得到较全面、较深入的了解;也可增加一些对国内德语界、翻译界、学术界、出版界、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德国的情况,特别是对德语文学和名家情况的了解,以开阔眼界。

2018年底,该书稿已在布拉格文艺书局出版。T

 

主编《寻访欧洲名人的踪迹》 se

前边4本传记写的是海内外华人,笔者还想写一本关于外国人物的传记。

机会来了。2017年欧华作协决定发挥会员分布在在欧洲十几个国家,懂外语,熟悉各国情况的优势,集思广益,出版一本介绍欧洲名人的作品集。推举我和杨翠屏博士担任主编。

说干就干,华沙年会后,我们两位主编和麦胜梅会长、林凯瑜秘书长共同商定了本书的大体设想,也就是框架,由协会秘书处向全体会友发布了征文邮件。

关于这本书,初步有几个想法:

书的篇幅,20多万字,300多页,除文字以外,最好配一些照片。

欧洲名人的选择,先由会员自报,每人可以提出一至三、四个选题,等报上来以后,再做综合平衡,一是类别平衡,如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最好都能有;二是地区平衡,如西欧、东欧、南欧、北欧、中欧都应该照顾到。总共可选大约四五十位名人。

写法上,用文学的笔法,重点要介绍名人的生平、主要贡献,突出亮点,要有新意,穿插名人轶事等都可以。最好能结合名人遗迹,如名人故居、纪念馆、纪念碑、墓地等等。注意生动性、可读性和知识性。为此请求大家尽量多读原文。姓名地点等要附原文,以便查对。每篇文章,篇幅掌握在2000至4000字左右。

时间上,要尽快完成选题,用近半年组稿,2018年内一定要付印,在2019年欧华作协年会上要拿出新书来献礼。

第一个环节是报选题,进行得非常顺利,2017年6月中旬发出通知,到7月底就已有30多位文友报来50多个选题,进入视野的欧洲名人分布地域广,且涉及各个领域。情况令人振奋。

下一个环节是组稿。截稿日期定为2017年12月底,大家都很踊跃,几乎不用催,最后收到47份稿件(不包括主编)。每份稿件的字数平均4000字,也在我们的设想范围之内。

稿件收齐,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编辑环节,我们两位主编通力合作,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是根据来稿,综合平衡,填平补齐,根据需要补写几篇,分类、排序,做出本书的底本。最后确定收入30位文友的51篇作品,其中我自己补写了7篇。介绍的欧洲名人涵盖6大领域。其中文学家最多,达18位,这是因为会友们都是搞文学创作的,对欧洲文学家格外关注、特别熟悉的缘故吧。美术家有10位,音乐家有8位,这是因为协会不少文友多才多艺,不仅写作,还能作画、懂音乐。其他如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写了4位,科学家3位,政治家军事家8位,这样各主要领域都涉及到了。地域上来看,所选写的名人,以中欧最多,西欧、东欧次之,南欧和北欧也都有若干名人选收入内,达到了预期的设想。

二是认真阅读稿件,进行加工整理,对所写的名人的全名、生卒年份、基本事实要核对把关,不能有大的失误,对主要人名、地名等要附上原文或英文,以便读者查询。对有些太长的文章适当剪裁,并对一些稿件略加润色。

三是根据文字要求选配一些照片,做到图文并茂。

这些文章,可以说是游记和传记的结合。我认为,纯传记类文章的书籍,堪称汗牛充栋,甚至谷歌一下都可以找到不少文章,但作者亲自访问过名人踪迹,结合旅游和自己的亲身体会,撰写而成的作品,相对要少一些。这也是编撰本书的一个意义所在。

就这样,经过多半年的努力,一部完整的书稿呈现在我们面前。2018年9月《寻访欧洲名人的踪迹》在台湾秀威公司出版。

 

自传:《高关中文集,写百国风土,叙古今人物——充实的人生》

传记按作者来分,可以有他人所作之传记。自己所作之自传,以及关于自己或他人的回忆录。

自传,可以认为是以作者本人为对象的传记。中国汉代很早就出现了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王充的《自纪篇》,现代则有《沫若自传》等。欧洲中世纪有神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的《忏悔录》和近代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文学家歌德的《诗与真》。

我喜欢读自传,读过《林语堂自传》《季羡林自传》《蒋梦麟自传,西潮与新潮》和何兹全所著的《爱国一书生——八十五岁自述》等不少作品,从中获益良多。

胡适提倡写自传,胡适认为传记是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一门。于是他做表率,写了《胡适四十自述》,同时也呼吁好友写自传。他提倡写自传,出发点很单纯,主要是为了“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每人都生活在大历史之中,我在为他人所作几本传记之后,也想通过自己的回忆,为家庭,为社会,为读者,留下一些东西。因此要尝试一下,写一本自传。

我在写自传时探讨了人生的目标。我常年生活在国外,自己从小喜爱史地文学外语,又是理工科大学毕业,留德学经济又进入了社会科学的领域。有着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根据这样的条件和可能,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这就是以旅行,读书和写作作为业余爱好的中心,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要把所见所学所得,写下来,留下一些东西,与人们分享,也为国人了解外部世界、了解海外华人,做些贡献。而在写作方面则以风土写作、传记写作作为两大重点。在这个基础上,还担任记者写报道,并进行一些学术性探索。这些都要反映到自传中去。

可以说,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写作,从未虚度过光阴。一直到37岁,基本都在读书,上学。从37岁起,开始工作,也开始写书。时间基本没有浪费过。我认为,人的天赋有区别,这是老天给的,我们自己无法改变。但勤奋,自己可以做到,只要有恒心。假以时日,就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出成绩。老话说,勤能补拙,还是有道理的。对自己的一生,我认为可以用五个字概括,那就是:充实的人生。

根据自己的情况,我把本书分为6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生之路。这一部分是回忆录,回忆父母、家乡、求学,写作等等,是自己人生的回顾。

第二部分,文学活动,近些年来,我参加了不少活动(大部分是文学活动)。写了不少报道,这里选取若干。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作为记者的一面。也可以了解到海外华文文学的情况和与国内的互动。

第三部分,传记和采访。首先介绍笔者对传记文学的看法。接着是自己所写的一些传记文章,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人物。

第四部分,走百国写世界。先叙述对列国风土类作品的写作体会。接着选收一些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到亚欧非美等各大洲,有的介绍某个国家,有的介绍一个城市或景区。有的则是西方文化和国际问题的专题介绍。力求反应作品的多样性。

第五部分 东欧列国背包行。作者是旅游发烧友。这里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20多天的东欧旅行,涉及到十几个国家。从中可以窥见作者旅游的一般做法。

第六部分 走遍全国 省会城市咏赞。近来,笔者用7年时间,走遍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写下这些小诗,赞美各地省会城市的新面貌,表达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

书末是附录,列出笔者的出版作品目录、个人简历和生平年表。

这本文集可以说是自己年近七旬的一个小结,勾勒出了人生的主要脉络和写作情况。但按今天的标准,平均寿命在提高,人生还有一段路程。我还要继续加油。让人生不要留下遗憾。

2018年2月,这本自传在布拉格文艺书局出版,全书约25万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158187.html

上一篇:《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巴蜀译翁杨武能》序言和目录
下一篇:[转载]关外关中关风月 译翁译事译春秋
收藏 IP: 77.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