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消防传统说凤凰

已有 6288 次阅读 2010-7-9 05:1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消防

消防传统说凤凰

 

前言:有人说中国的浴火凤凰,我调查了一下,不小心发现浴火凤凰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里汇集几种说法,主要是维基百科,取舍原则是消防。

 

凤凰Phoenix是一种神秘的鸟,有丰富多彩的羽毛和金色或鲜红的尾巴(根据不同的传说,有时也有紫色,蓝色或绿色)。它有大约5001000年的生命周期,接近周期的末了,它开始搭建树枝堆积的鸟巢,然后坐在其中点燃,鸟与巢都猛烈燃烧,化为灰烬,从其中又会诞生一个新的年轻的凤凰或者是凤凰蛋,重新得到生命。新的凤凰注定要和上一代活得一样长久。在一些故事中,新凤凰使用没药(Myrrh)涂抹巢穴,并保存在埃及的赫利奥波利斯市(希腊字原意“阳光之城”)。有人说,鸟的叫声就像一首美丽的歌。在极少数的故事里,凤凰能变成人。

罗马诗人奥维德写下的有关凤凰的说法如下:

很多凤凰是从其他凤凰身上跳出来,但也有一些是自我繁殖。亚述人称之为凤凰。它不是靠水果和鲜花生活,而是乳香树胶和芬芳果。当它生活500年后,它就建造一个在棕榈树的分叉或顶端的树枝巢。其中有它收集的肉桂,甘松,和没药(一种热带树脂),在这些香味中呼出了最后一口气。在这些父辈的身上,一只年轻的凤凰诞生了,并注定和其父辈活得一样长。当新凤凰长大了,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它就把巢穴(它自己的摇篮,其父母的坟墓)提起来,并带到埃及的赫利奥波利斯市,在太阳神殿存放。

法国作家伏尔泰这样描述的凤凰:

这是和老鹰一样的大小,但它的眼睛是温和的并顺服,而老鹰的标志是激烈和威胁。它的嘴是玫瑰色,在一定程度上类似美丽的Formosante鸟。它的脖子像彩虹的所有颜色,但更精彩,生动。黄金的千种色调从闪闪发光的羽毛上垂下来。它的脚似乎是紫色和银色的混合,以及那些后来被固定朱诺战车上的美丽鸟儿的尾羽,也没有凤凰的尾羽更漂亮。

1. 12世纪欧洲对凤凰的认识。

 

凤凰起源于古老的神话,并在各种艺术文学中有不同表现,从完全的鸟状,到狗头状,并哺乳下一代。通常情况下,它被认为是仁慈的。但也有些故事表明,人类在它附近并不安全。

凤凰早期被认为是埃及的鸟类,通常用于太阳神的祭祀仪式,与太阳神紧密联系。后来的希腊和罗马人把它当作孔雀或老鹰,称作Phoenix,意思是紫红色或绯红色。根据希腊神话,凤凰生活在菲尼基的井旁,早晨用井水沐浴,而希腊的太阳神(Helios)则在上天之前把战车停下来,听听它的歌喉。希罗多德指出这种鸟有在火中消耗并在灰中再生的特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埃及的凤凰来源是东非的火烈鸟(Flamingo)。它们在盐碱的河床上筑巢,其卵或后代不易在高温的环境下生存,于是搭建几寸高的树枝台,以容纳小鸟。这种高温环境下的鸟巢,给人火焰的动态想象。在动物学上,火烈鸟是属于凤凰类的鸟类。

2. 19世纪欧洲对凤凰的认识

 

中国历来的神话传说,并没有凤凰会浴火重生的说法。据说,凤凰涅是郭沫若为歌颂永生鸟所创的词,比较相近的是从佛教传说中会因吞食那伽而自燃而死的迦楼罗(金翅鸟)。也就是说,浴火凤凰是中国本土凤凰在经过西方Phoenix和印度佛教的传说改造之后的结果。日本的凤凰是不死鸟,也没有与火灾相关联的说法。

3.日本的不死鸟。

4.中国的凤凰(孔雀?)(北京颐和园)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其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雄的叫凤,雌的则叫凰,古人有戏,《凤求凰》。现在常用来像征祥瑞,也称为丹鸟、火鸟、鸡、威凤等。从造字理论来说,古人认为凤凰属风,在古代风神信仰中,认为世界上的风是由巨大的鸟拍动翅膀产生的,这种能产生风的鸟就是凤凰(庄子认为是鹏),故崇拜凤凰为各方风神,认为四方各有一只巨鸟在拍动翅膀,因此「凤」、「凰」二字都有「风」部作偏旁。由于统治阶级的偏爱,本来阴性的龙取代了阳性的风,而凤凰也逐渐转成祥瑞、女性或者是火等这类的象征。不过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永生鸟(Phoenix)自焚的神话以及流行文化的影响,一般说到凤凰常使人联想到永生鸟,这是流行文化,并非我国原来的传统文化。

有道是,龙带云,虎生风,太阳鸟,必永生;周期至,树枝巢,一把火,可再生。燃料尽,形体灭,神不散,形可再。西鸟焚,东永生,中涅槃,图永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342405.html

上一篇:西方消防看蝾螈
下一篇:朱雀消防说毕方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