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裕
椰子真的是漂洋过海占领全球的吗? 精选
2017-10-16 09:28
阅读:6899
标签:遗传多样性, 椰子, 种子散布, 南岛族群


海边生长的椰子

椰子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热带植物之一,它通常生长在海岸之上,特别显眼,很有热带风情。椰子的果实中含有椰汁可以喝,椰肉香甜可以做食物,椰子是热带岛屿上的宝贝。

椰汁是椰子液态的胚乳

从植物学的角度上看,椰汁是椰子液态的胚乳,胚乳呈液态是植物界的一大奇葩。这导致椰子可以漂浮在海面上,散布到远方或其它海岸。

在BBC的记录片中,椰子被认为可远渡重洋,从非洲随着洋流漂到澳洲。

如此远距离的种子散布,这是真的吗?


椰子通过海水散布种子,可从一个海岛漂到另一个海岛

很遗憾,迄今为止并没有十足的研究证明椰子能够随着洋流远距离传播,椰子或可以从一个岛屿漂到另一个岛屿,但从非洲漂到澳洲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有研究认为,椰子独特的结构是适应海洋珊瑚环礁生态系统的散布模式,因为耐贫瘠、耐暴晒和耐强风,所以椰子可通过珊瑚礁湖占领海滩。

据称,椰子能够在海洋上漂110天,远走4800公里之后,依然能够发芽。依靠风力和洋流,椰子能够穿越印度洋,到达海岛后在萌发出来,最终成长起来。可是,迄今为止,没有十足的科学证据,发现椰子能够自行散布到整个热带地区。

椰子穿越海洋,到达彼岸。这不过是个传说而已。


南岛族群利用独木舟穿越海洋,最早占领了太平洋的岛屿。椰子是他们的食物和水源。

虽然椰子能漂洋过海,从一个岛屿漂到另一个岛屿。要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椰子只能跟着人类的步伐才能完成占领全球的壮举。最新研究发现,椰子的远距离散布,是南岛族人最早通过迁徙而带到世界各地的。


南岛族群迁徙路线和时间图。一条跨越太平洋,另一条跨越印度洋抵达马达加斯加。

2011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表一篇文章,作者利用十个遗传位点分析发现,全世界所有的椰子,或多或少都存在被人类驯化和培育的印记。如若与人类迁徙的历史路线相比,你发发现,很明显人类的祖先在穿越海洋的时候,把椰子带到了各个地方。

椰子虽然很重,但可以很好的漂浮在水面之上。南岛族人的祖先在穿越海洋的时候,把一大串一大串的椰子栓在独木舟的后面,一起漂向远方。椰子不仅不占地方,而且轻便可食。口渴了,可以喝椰子解渴;肚子饿了,还可以吃椰肉充饥。椰子独特的特性,使得它成为南岛族群迁徙的时候,都会带着它一起前行。

椰子在世界各地的遗传多样性。太平洋地区与印度洋地区的椰子分化明显。

椰子的起源中心有两个,一个是东南亚地区,另一个是印度。这两个地区的人分别独立驯化了椰子。椰子之后随着人类迁徙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椰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更加证实了它是由人类带着它走向全世界的。椰子遗传多样性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太平洋诸岛类群,二是印度洋诸岛类群,这与南岛族群的迁徙路线完全吻合。

南岛族群最早起源于福建,之后通过台湾,进入东南亚。一条路线是进入太平洋,最终抵达南美洲;另一条路线则通过东南亚,跨越海洋最终抵达马达加斯加和南非。这与椰子的遗传分化完全吻合。

椰子起源与传播路线图

从椰子的多样性图谱上,我们还可看出印度洋地区的椰子还表现出更高的复杂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阿拉伯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把源于印度的椰子,沿着陆路,通过非洲大陆,最后传入马达加斯加,并与南岛人带入的椰子杂交。致使马达加斯的椰子具有更加复杂的遗传多样性。

最后一批带着椰子走向全球的人是欧洲的殖民者。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开辟了新航线之后,把椰子从印度带入西非,然后再传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这些地方的椰子的历史相对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椰子,历史都比较短。西非和加勒比地区虽然也具有风光迷人的椰林海滩,但这都是15世纪以后的事,不过五六百年的历史而已。

通过对椰子的起源、驯化和传播历史研究,以及椰子遗传信息的分析,椰子的传播历史基本印证了人类的迁徙历史。我们可遥想千年以前,人类乘着简陋的独木舟,船尾带着椰子等等,在没有任何导航设备的情况下,就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这是多么的艰难的旅途,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小小的椰子,它所承载的热带人类文明,这是何等惊险刺激,多么伟大的人类壮举。


参考文献:Gunn, B. F., Baudouin, L., & Olsen, K. M. (2011). Independent origins of cultivated coconut (cocos nucifera l.) in the old world tropics. Plos One, 6(6), e21143.

Harries, H. C., & Clement, C. R. (2013). Long-distance dispersal of the coconut palm by migration within the coral atoll ecosystem. Annals of Botany, 113(4), 565-570.

图片/ 均来自网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光裕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0114-108099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