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zzywanglix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zzywanglixin

博文

让作者永远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 精选

已有 6901 次阅读 2020-8-19 16: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现行的版权制度起源于很久以前,那时编辑出版一本书一篇论文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在我初入科研的80年代,那时还没有Windows个人计算机,要用机械打字机把论文打出来,加上排版编辑等等是相当花费时间精力的。所以,基于当时的情况,期刊和出版商需要版权保护,因为他们在论文和书出版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由于文字及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革命性发展与普及,作者一个人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所有的编辑排版工作,生成可以直接打印出版的pdf文件。加之电子版的普及,打印都不需要了,出版商的工作就是把作者的pdf文件挂到他们的网站上。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出现大量新期刊的原因,因为办一本新期刊几乎不用投入什么,就可以利用现有版权制度对出版商的保护来赚钱。

  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版权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让作者永远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并且期刊也不能向作者收取版面费,这两者是完全可以同时做到的。因为期刊可以通过广告费来生存与发展,比如收取论文“润色机构”的广告费。

  总结来说,让作者永远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至少有以下十大好处:

  好处1:可以一稿多投,加快最新科研成果与读者见面的时间。

  好处2:可以一稿多发,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宣传作者的科研成果。

  好处3:可以促进期刊之间的竞争,让期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科技工作者。

  好处4:可以从根本上去除“以刊评文”顽疾生存的基础,让科研评价回归评价论文本身,而不是刊载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一篇论文同时发表在多个期刊上,其被引用也就分散于多个期刊,结果就是缩小了不同期刊之间影响因子的差距。如果不同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差不多,很难用影响因子来区分不同期刊的“好坏”,那么“以刊评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好处5:可以自然地形成“重质量、轻数量”的良好科研氛围。由于一篇论文可以同时发表在多个期刊上,大家论文的数量都很多,所以就不再比论文的篇数,而是注重于少数代表作的质量。好的评价制度是:五篇代表作,交国际同行打分:4分(顶级原创性论文)、3分(很强的原创性、内容深刻)、2分(有一定原创性的严肃论文)、1分(缺乏原创性的跟踪型论文),这些分数的算术平均就是对你科研成果的评价,用于招聘、升职加薪、资源分配等等。

  好处6:可以大大减少垃圾论文的数量,显著提高科技论文整体的平均质量。因为论文数量不再是评价指标,这就促使科研人员只需要“有感而发”(写高质量的论文),不需要“无病呻吟”(为追求数量指标而发垃圾论文)。在我读硕士博士的80、90年代,每个专业也就三五本主要国际期刊,大家可以静下心来仔细钻研这些期刊上的论文。那时没有量化考核,我在USC读博士时老师们倡导的是发一篇“大论文”,把一个问题做深做透。后来大国崛起,量化考核导致劣币驱良币,科研环境被严重污染:垃圾横飞、造假盛行、金子被埋没。改变这种现状,本博文下面将给出路线图。

  好处7:可以提高科研人员的主人翁地位,让期刊和出版社回归服务者角色。由于期刊之间的竞争显著加剧,那些摆架子、粗暴对待作者的期刊势必被作者所唾弃。

  好处8:有助于帮助解决研究生毕业之前发表论文这个实际问题。由于可以一稿多投、一稿多发,让发表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捷,这就使得研究生们可以专注于高质量的研究过程,不必为发表而分心、烦心。

  好处9:可以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快乐指数。我的论文我做主,不再被逼着卖儿卖女(把论文版权交给出版商)。录用之后,作者想登就登,不想登就不登。即使登出之后,作者也可以随时撤销删除,就像科学网博客这样。其它平台想转载是征求作者的同意,而不是征求刊载平台的同意,让作者有真正主人的感觉。科研人生将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好处10:可以让科研成果的交流更加快捷畅顺,有力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路线图

  第一步:积极推进现行版权制度的改革。首先,在舆论上积极倡导“作者永远拥有自己作品版权”的理念,进而改革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应该为“一稿多投、一稿多发”正名 --- “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不仅不是学术不端,而且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学发展、冲破发表瓶颈、调动学者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第二步每个专业学科推出至少一个专注于本学科的arXiv,其最终目的是取代本学科现有的传统期刊。

  让传统期刊“主动投降”是不可能的。只有将这些各个专业学科的arXiv办好,形成学者首先将自己的论文刊出在这些本专业的arXiv上的风气,形成趋势与潮流,使得这些arXiv成为全世界本专业学者首先阅读以及首先刊出自己论文的期刊。这样一来,那些需要作者转移版权的传统期刊就会慢慢地被淘汰,因为大家读本专业的arXiv就足够了,所有重要的论文都在这里。

  而且,由于本专业世界大牛们都会首先看本专业的arXiv,将自己的好论文(代表作)发表在本专业的arXiv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去投传统期刊。只需要将你的好论文发到这些arXiv上,因为发不好的论文反而会败坏你的声誉,在以后的代表作国际同行打分时吃亏。这样一来,这些arXiv也就不会出现大量论文,因为只有作者认为是自己的精品才会来投稿。

  第三步所有期刊以“科学网博客 + 微信公众号 + arXiv”的模式运行到这一步也就大功告成了。最终的理想结果是每个专业学科形成两到三个全世界本专业学者都去读、都去首先投稿的arXiv(期刊)。每本期刊邀请或者自然聚集一小批本专业优秀学者做为其“基础撰稿人”。每位学者可以选择两到三本期刊做为其“基础撰稿人”,将自己的论文主要发表在这两到三本期刊上。

  期刊编辑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

  1)如arXiv的编辑那样,将稿件发给一到两位 moderator(编委)进行审核。Moderator并不邀请审稿人对稿件进行评审,而是自己基于期刊制定一些简单基本原则来决定稿件是否刊出(arXiv就是这样运作的)。

  2)如“微信公众号”的编辑那样,大量阅读其它本专业或者相近专业期刊上的文章,发现优秀论文,向其作者发出转载请求,然后将这些优秀论文转载到本期刊上。

  3)如“科学网博客”的编辑那样,将期刊办得功能齐全(比如设立精选、热门、各种排行榜,等等),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读、更多的作者来投稿。

  怀一曲春梦,香飘十里 ...


相关博文:《“一稿多投、一文多发”有利于科研成果广泛快捷的交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46517.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47007.html

上一篇:“一稿多投、一文多发”有利于科研成果广泛快捷的交流
下一篇:我的“三条红线”
收藏 IP: 1.203.85.*| 热度|

29 檀成龙 杨正瓴 苏保霞 范振英 陈南晖 周忠浩 武夷山 蔡宁 郑永军 刘立 黄永义 许培扬 王安良 陈有鑑 姬扬 黄玉源 王宝民 晏成和 张明武 冯大诚 张学文 孙宝玺 高友鹤 吕洪波 朱伯靖 鲍海飞 耿爱莲 郁志勇 chenbaoq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