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吕帆 | IEEE认错后,我们能学到些什么?
2019-6-5 17:43
阅读:3154
标签:IEEE, 华为, 新闻, 国际

 

2019-06-04 

529日,北京大学《创新工程实践》的最后一讲恰好是我的专题课《创新路演设计》。去教室的路上,我从张海霞教授的朋友圈中看到了《致IEEE主席的公开信》,一时又愤慨又激动,便站在二教楼梯边读完了全文。一抬头,恰好见张老师眉头紧锁、握着手机快步走来。我叫了一声张老师,上前就给了她一个拥抱,张老师笑笑,表情轻松了不少,又挥着手机大声说道:太不像话了

 

如果时间回到那个闷热的晚上,现场看着这封公开信阅读量一路飙升至几十万的我一定想不到,这件引起全球学人关注的爆炸性事件,仅用6天便迎来了重要转折:IEEE公开宣布解除此前针对华为员工的限制。

 

这是学人的胜利,也是理性的回归。

 

529日,网络上曝光的邮件显示,由于美国政府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全球知名学术组织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向旗下刊物的主编提出:禁止来自华为的同僚担任审稿人或编辑。

此事在学术圈引起轩然大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IEEE高级会员张海霞宣布退出IEEE编委,随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刘奕群也宣布不再担任IEEE一切学术职务。

 

530日,IEEE承认美国政府的法规限制了华为公司及其员工无法参与IEEE一些通常不向公众开放的活动,包括一部分的出版物的同行评议和编辑过程,而IEEE需要合规

 

530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宣布暂时中止与IEEE旗下通信学会的交流合作。

 

531日,IEEE候选主席福田敏男教授表示,是在看到张海霞教授公开信时才得知此事,十分震惊,并认为IEEE此举不妥。

 

62日,国内10家学会发郑重声明,坚决反对审稿门。这些机构分别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63日,IEEE在中国官网宣布,解除此前针对华为员工的限制。

 

    张海霞教授不仅是微电子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也是一位热爱表达、乐于分享的老师,《创新思维与表达艺术》这门课就是张老师和我合作开设的。

 

    这一周,我们在各种场合深入地讨论过事态的发展,既有兴奋,也有不安。作为此一名见证者,在事态逐渐明朗的今天,我更愿意去复盘、回顾和分析,如果之后再发生类似事件,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应对?尤其是作为学人应如何发声,做好公共表达?

 

    首先,在此事件中,我认为有三种力量特别值得重视:

 

媒体的力量:当今媒体已拥有了现实扭曲力场般的功效,它不再是简单的增益,而以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全程参与于公共事件之中。在IEEE的案例中,媒体不仅是各方发声的中介,也是凝聚共识、讨论分享、辨析真理的平台。如果没有全球各大媒体和各方自媒体的主动参与、积极推动,6天想达成这般效果,难。

理性的力量:这本是讨论问题的底色,但在喧闹的观点集市中,就事论事已是奢求。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牵扯进更为复杂的网络之中,于是学术问题演变成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上纲为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便很容易化身民族问题。最后,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众声喧哗之下,问题的核心反被消解了。

 

团结的力量:张老师说,此次事件之所以得到快速反转,是因为挑战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底线。中国科学家不是孤家寡人,而是学术共同体里摇旗呐喊的第一声。他们是站在全人类学术发展的瞭望塔上表达,而非仅为某国利益代言。如果中国学人仅仅是为华为抱不平、狂喊中美贸易战,是不可能获得国际同行支持的。

 

仅就个体表达而言,在此事件中,我通过张老师几次在自媒体和大众媒体中的表达分享,也梳理了三要三不要,以供参考:

不要过度民族主义:意气用事是人之常情,尤其在民族情感的加持下,人很容易非理性。可公共传播常常是只认结果,不管缘由,一旦音浪推开而去,别人不会管你是否爱国,只会在意是否占理。

 

不要狭隘地想当然:全球性的公共事件不能用国内的惯常思路解读,要国际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站在更宏观的格局上看待问题。我们要通过媒体,力争在今后很长一段特殊时期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万万别一时冲动,把可能的朋友推开。

 

不要上纲上线:这次之所以能快速扭转,我认为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总体来说,此事件还算比较单纯,核心问题始终聚焦在学术底线上。这样,IEEE也就比较容易认错。试想,如果学术群体真的被其他利益绑架,哪怕仅仅是被舆论赋予了某种想象,也难免会瞻前顾后、自乱视听。

 

要抓住重点、打准七寸:打蛇打七寸,中国学人始终直指核心问题:IEEE挑战了学术独立自由的底线。抓住这一点,所提问题和所用事实就都自洽,并没有过度延伸和涉及其他话题。

 

要有礼有节,有里有面:中国人本就崇尚一团和气,即便在全然占理的情况下,也应话有余地,给对方留点情面,预设台阶。比如我们既讲了感情上难以接受,也谈到理性上如何面对;既讲是可忍孰不可忍,又要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充满善意的,不要开地图炮,伤及无辜。

 

要踏准节奏,冷静客观:我留意到,公开信公布后,网络上虽然一片喧哗,但张老师接受记者轰炸式采访时,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控制,尤其在面对大量学术有国界谁灭华为我灭谁的论调下,强调就学术谈学术,不要盲目宣泄情感;为避免引起民众情绪,第二天就写了《感谢关注》一文,之后又结合欧洲杯热点刊发《不会独行》;第四天等到解决方案落实后,及时发文《赞学术回归常识》收尾,不再纠缠细节和再做延伸,表达目的完整、清晰。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全程旁观了一场席卷全世界的学术热点新闻,既兴奋,也有更多不安。因为媒体报道和舆论点评虽是推动事件的背后的手,却也很容易像滚雪球一样,将个体吞噬。

 

值得欢呼的是,这次事件影响虽大,却不离初衷;范围虽广,却聚拢人心;绕了点远路,却最终回归了常识。在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当下,我们需要理性、智慧和果敢,让每个人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就像任正非先生所说的:13亿中国人,每个人都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海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9-11832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