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馨
尊严的奋斗 科学的回馈 四十年前考研出国的前与后 (三) 机会留给谁? 无家可归的中科大 澳大利亚 周家馨
2018-12-14 06:17
阅读:3629
标签:中科院研究生院,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古典音乐, 西方艺术, 英国文化


尊严的奋斗 科学的回馈

四十年前考研出国的前与后


(三) 机会留给谁?

无家可归的中科大


澳大利亚

周家馨



机会留给谁?


复试没有什么意外发生。中规中矩地走完了。离开北京回家后一段时间,我接到一个通知,复试也没有什么意外地,通过了。


但后来又得到一个通知,叫我到苏州去,再考第三试。


这第三试,专门考英语,包括笔试和口试。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这第三试是干嘛用的,从没有人告诉过我。反正我已经成了机械的考生了。叫我去考,就考吧。


于是去了苏州,又考一通。这次倒还轻松一些。考完后,还趁机看了苏州的园林。算是把一年来高度的紧张,放松了一下。


事后才知道,原来这第三试,是中科院要选拔出国研究生。


当我再被告知,我被选中作出国研究生时,我真的发懞了。在那个年代的,已经封闭了那么长时间的一个国家里,我理想再大,也没有大到那个份儿上呀。


一句老生常谈,从我脑子里冒了出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看起来,这个机会,有时可能比你准备的,还要大呢。



无家可归的中科大


1978 11月,我踏进了北京玉泉路中科大南面的老校门。心里是无比地期待。 自从 1968 年从中科大毕业分配出去后,我还从来没有回过自己的母校。十年了,她该是什么样子了?


报过到后,工作人员把我领到即将要就住一年的宿舍。我被领得,越来越糊涂。学生宿舍楼不是在校园北边吗?怎么在南边转两弯儿就到了?这不是以前的教工食堂吗?


我太认识这个食堂了。文革中我们七、八个学生聚会的自然辨证法学习小组,就是在这个食堂角落的一间小屋里活动的。 「补遗 5


进门一看,老食堂的后部,用三合板隔出了八间宿舍,七间男生,一间女生。只有门没有窗,上无天顶板。每个宿舍里有中间相距不远,相对望的两列,每列3张的上下床。


由于没有顶板,晚上谁要是咳一声,打个呼,甚或是起夜,无论男生,女生,一百多号人,谁都听得见。


再去看看老校园。那么高大雄伟的教学主楼,左右两个南北向的侧楼;那么多整整齐齐的学生、老师们的宿舍楼,都已经被占得光光了。


从那以后,尽管有一年的时间住在那里,我却再不去看我钟爱的母校校园了。校园已经没有成文地易主了。「补遗 6


这后来北京各大高校,都搬回北京时,中科大却只能蛰伏在合肥。我可怜的科大,你是无家可归了呀。


可你丢掉了北京这个,就等于丢掉了中科大建校时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上方宝剑了呀。


因为大多数的研究所,还都是在北京。研究所的大科学家们,来校给本科生,讲基础课的传统(比如严济慈先生给我们 62 级新生在 202 大教室,上普通物理的盛况;叶连俊先生给 62 级地化专业,上普通地质的温馨),不就得丢了吗?


我心里揪着疼,这可是斩了中科大的命根儿了。「补遗 7



—-


「补遗 5  


文革期间中科大的自然辨证法学习小组,是由当时还是年轻学生的朱清时,和七,八个不同系的学生自发组成的。见下面的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1069-1033037.html



「补遗 6


1978 年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招收进来的研究生,全部都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统一管理和安排学习的。


由于当时,北京玉泉路原校园里建筑的绝大部份,被其它部门使用着。研究生院不得不被分成了几个部分。


外地各研究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中科大的合肥校园学习。


北京各研究所的研究生按学习的地点,分成了两个部分:


林院部一,约有 800 多学生,学习和居住在,由中科院从北京肖庄林学院旧址,租借来的一整栋大楼里。


玉泉路部二,约有 120 多位从各所选拔出来,准备送出国外留学的研究生。即后来被林院同学称为出国班的。他们当时学习和居住在,被其他单位使用后殘存的,北京玉泉路中科大老校区的南校园。



「补遗 7


多少年过去了,50-60 年代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许多 78 - 81 年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不同校区,担任过学校管理的许许多多的大小領导,担负过教学使命的各科老师,和在那里渡过艰苦学习生活的学生们,都盼望着有一天,能看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整地回到它的  “老家,北京市玉泉路校区。


因为这个校区,对这些人来说,意味着如钱学深, 郭永怀等元老级科学家们向中央提的建议,和中央迅速同意并安排了,在这个原属军队的地盘上开办的这个大学;意味着那时全学校的老师, 学生,在那些岁月中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最最初衷的使命;和在那里亲身经历的两弹一星的发展等等,等等。


它对这些人来说,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中科大的人文和历史的记忆。


不管光阴如何流逝,这些人,虽然都越来越老了,可却都在盼望,中科大回  “老家吧。


2012 年的秋天,中科大近代化学系 62 年级的同学,举办了一个有 100 多人参加的入学 50 周年的纪念活动。


在会上,大家又热烈地讨论起科大回家的问题。一个从毕业起就一直在中科院北京化学所工作,已经是很成功的一个研究员和组织者,给大家透露了一个秘密,一个当时还没有公布过的名字,中国科学院大学


大家几乎是欢喜得要跳跃起来了。虽然很多同学在问,怎么会取这么不伦不类的一个名字?语法不通。但每个同学的心中,更多的是高兴:历时旷世,中科大总算要回北京,要回家啦!


殊不知,时隔 6 年,2018 年,中国科学院的两个本是同根生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分别在合肥和在北京,隆重庆祝了它们各自的,建校 60 周年和建校 40 周年。虽然这些学生都知道,国科大这个名字的存在,只有 6 年。


最让这些中科大学生难过的是,他们不属于玉泉路的这个老家了。


中科大六十年前入学的老学生们,58 级,59 级,60 的耄耋老人们,相互搀扶着,去到他们从没有生活和学习过,从没见过的合肥校园,参加 60 周年的甲子校庆。许多人很想参加这个校庆,却因离京太远,年事已高无法成行。他们之中,很多人亲自为两弹一星工作过。


这件事,令许多同学心存伤感。



周家馨

2018 十二月 14

于布里斯本


** 未完待续,全文目录:

序言;

不忘初心;厚极薄发;

机会留给谁?;无家可归的中科大;

有惊无险的赴英途;

尊严的奋斗;科学的回馈;

那些年的花絮:奨学金;古典音乐;西方艺术;气功 英国文化;

媒体与我;后记。


** 说明:

所有的补遗,都是在已出版过的纪念文集之上,新增加的补充文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家馨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81069-115144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