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不能抠的肚脐眼,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精选
2019-8-12 21:40
阅读:11937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分娩后的脐带断离,标志着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自己的生命之旅。

  而脐带脱落后形成的伤疤,正是肚脐。所以说,你的肚脐也就是你人生中的第一道伤疤。 但除了偶尔抠抠,我们就没再关注过这道疤痕。尽管肚脐眼看上去没什么用,但这家伙是真的不简单。

  

  从“没有肚脐”的超模说起

  真的有人没有肚脐吗?维秘超模大"KK"(Karolina Kurkova),就被大家称为“无肚脐超模”。

  在舞台上,除了身材外貌出挑以外,她的“迷之肚脐”也极为吸睛。与常人的肚脐眼不同,她的肚脐只有一个浅浅的凹陷。

  

  不过,她真的不是夏娃。之所以“没有肚脐”,是因为她曾是一位先天性腹裂患儿。

  出生没多久,她便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愈合良好便几乎看不出手术疤痕了。而原本该长出肚脐眼的位置,也因为手术疤痕的影响,看上去不太像肚脐眼。


  为了不引起观众的不适,广告主经常会给她重新PS上一个肚脐眼

  不过,严格意义来说,大"KK"并非没有肚脐,只是肚脐不那么明显罢了。

  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没有肚脐眼的人类。

  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我们都会留下肚脐这一疤痕。

  

  而这也是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会有的共同特征,主要取决于我们 胎生 的生育方式。

  胎儿需要经过脐带与母体的胎盘连通,出生后就必然会出现脐带这一疤痕。只是愈合程度不同,有些动物身上的脐带很难让人注意到罢了。

  

  猫片预备

  不信你扒开你家狗或是猫的肚皮找找,应该都能发现一个小疤痕。那就是它们的肚脐眼。

  即便是鲸鱼、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也有一个不是特别明显的肚脐,但只要你认真就能找到。

  

  海豚的肚脐眼

  再如哺乳类的有袋类动物,其实也是有脐带的。但因为孕期极短,一个月左右它们就会住进育儿袋内吸奶为生。

  等它们正在与世界say hi的时候,脐带早就自然脱落到几乎不留痕迹了。所以,我们才很难从有袋类身上找到肚脐这一结构。

  

  

  从意外死亡的袋鼠妈妈育儿袋中救出的袋鼠宝宝,仿佛还能隐约看到肚脐,图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1DngWRFOU


而哺乳类中的异类——鸭嘴兽和针鼹则因为属于卵生,理论上来说是没有肚脐的。
不过,羊膜动物中的卵生动物,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有“肚脐”的。
事实上,它们同样要被羊膜卵与外界隔开,营养物质的输送自然也需要一个纽带。

  

  羊膜卵的结构图 1. 蛋壳 2. 外膜 3. 内膜 4. 卵带 5. 外蛋白 6. 中蛋白 7. 卵黄膜 8. 卵黄心 9. 胚盘 10. 黄卵黄 11. 白卵黄 12. 内蛋白 13. 卵带 14. 气室 15. 角质层

  例如我们有时能看到刚出生的乌龟,其腹部会有一个黄色的小鼓包,就像是乌龟的小肚脐。

  这其实就是乌龟的卵黄囊(yolk sac,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蛋黄)。一般来说,它们在孵化之前就应该被胚盘完全吸收,融合成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卵黄囊还未被完全吸收,就会出现这一部分组织剩余。

  

  

  所以说,有没有肚脐,就看你想怎么定义肚脐。如果以有无脐带和胎盘为界定,那么哺乳类中的胎生动物理论上都是有肚脐的。

  但若是以有无羊膜卵区分,那么羊膜动物理论上都是有“肚脐”的,也包括了哺乳类中鸭嘴兽。

  肚脐凸还是凹,真的不能怪助产士

  事实上,就算是人与人之间,肚脐也是千差万别的。最明显的区别,莫过于肚脐(outy)和

  凹肚脐(inny)之分了。

  可能不少人会认为,这取决于助产士在剪脐时手法不同。但这锅助产士是真的背不动。

  不管他们打的结漂不漂亮,每一个肚脐都有它原本就该成为的模样。

  

  90%的人类为凹肚脐,而剩下的10%则是凸肚脐

  其实我们来看一下剪脐带的方式就明白了。助产士们会先用手术钳将要下刀位置的两边脐带封住,再将脐带剪断并用塑料脐带夹夹住。

  这样连着婴儿的一段脐带,也被叫作脐带残端。一段时间过后,助产士才会把夹子取掉。

  不用担心,这个过程母亲和婴儿都是不会感觉到痛的。

  

  出生后,婴儿就不再需要通过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又或是排放废物了。而这段残余的脐带也会慢慢失去了功能,开始自动变黑、枯萎。

  大概在一周后,原本还连在婴儿肚脐位置的脐带残端也会自动掉落。

  从这个过程看来,助产士横着剪还是竖着剪问题都不大。即便没有刻意去剪掉脐带,这段小尾巴也是同样留不住的。

  

  不过,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剪脐带倒不用过分着急。婴儿出生后三分钟或更长时间内,再执行剪断脐带这一操作对孩子更有利。

  延迟剪脐带,可以让婴儿再多吸收80-100毫升的营养物质。允许胎盘和脐带血进入新生儿体内,可减少新生儿出生后半年内的贫血发生。

  所以现在的剪脐带时机,一般都是建议稍延后。但无论提前剪还是延后剪,亦同样不影响肚脐的形状。


  从科学的角度看,决定肚脐眼形状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你伤口的愈合效果。

  在最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新生儿的肚脐都偏凸。这是因为瘢痕组织从内向外慢慢把洞给填满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凸出的组织则会慢慢形成内凹的肚脐眼。

  

  肚脐横切解剖,是个死胡同


然而,还有10%的宝宝难以形成内凹,从此获得一个凸肚脐眼。
原因可能是个体的瘢痕体质,愈合效果较差,又或是脐带脱落处有轻微的感染。

  此外,如果愈合情况非常不理想,肚脐异常凸出则需要考虑 脐疝 (umbilical hernia)的情况了。

  在腹压增加的情况下,腹腔内容物会有脐部薄弱区突出,形成脐疝。

 

  如果长大成人后,对肚脐眼的形状感到不满意,有的人还会通过肚脐整容手术修饰。

  而从美容角度来看,最有吸引力的肚脐是偏小的“T型”。

  

  肚脐眼的背后是什么?

  大家都抠过自己的肚脐眼吧?尽管有些担心会抠坏,但几乎没人能抵挡它的诱惑。

  那么抠肚脐眼时是什么感觉的,很多人都形容那是一股莫名的尿意。不信你现在可以撩开上衣,(先洗手)把手指伸进肚脐眼抠抠.....

  肚脐明明只是一道疤,哪都不通,但为什么会想尿?要想知道这股尿意从何而来,我们得从回娘胎,看看脐带究竟连着什么。

  

  脐带是胎儿和胎盘之间的连系结构,里面充满了像果冻似的华通氏胶(Wharton’s jelly)。而在这些果冻内,则包含有三条血管,分为一条脐静脉两条脐动脉。

  其中,静脉将充满氧气的血液由母体经胎盘带至胎儿身体。而两条动脉,则将来自婴儿的缺氧血液和废物经胎胚运往母体。

  

  脐带截面,左上和右上为两条脐动脉,中间为一条脐静脉,最左边为脐尿管

  除了三条脐血管以外,在不同时期脐带还包含有其他结构,例如脐尿管卵黄管。

  其中,脐尿管为胚胎时期 尿囊 (allantois )与膀胱间的连接管道。

  而卵黄管指的是胚胎时期 卵黄囊 (yolk sac)与消化系统之间的连接管道。

  

  胚胎不同时期的脐带结构示意图

  动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胎膜是完成胚胎发育的适应性结构。

  而胚胎在发育前后,则会先后形成3个囊,分别为卵黄囊、尿囊和羊膜囊。

  羊膜囊可为胚胎提供安全的环境,卵黄囊为胚胎提供营养,而尿囊则帮忙存储代谢废物。

  

  
对人类而言,尿囊的作用并不大,属于 遗迹性器官 。气体交换和废物排泄的任务,还交由脐带与胎盘协作完成。
而尿囊的主要作用,则是为脐血管的形成提供组织。大概在脐动脉和脐静脉形成后,尿囊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慢慢退化成脐尿管了。

  随着胚胎继续发育,在膀胱下降过程中,脐尿管便会与膀胱顶部相连。

  

  一般情况来说,发育到胚胎晚期,脐尿管就会完全闭锁,退化成脐正中韧带。

  那不一般的情况呢?

  如果脐尿管在胎儿出生后仍未完全闭锁,那么肚脐就会与膀胱相通,形成脐尿管瘘(urachal fistula)。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肚脐眼漏尿了 。

  另外,如果是卵黄管未完全闭合,则会形成卵黄管瘘。而这种情况,就是 肚脐眼喷粪 了。

  

  几种脐尿管闭锁异常的,A完全性瘘,B外口瘘,C膀胱憩室,D脐尿管囊肿

  至于为什么我们抠肚脐眼会有尿意?
一个说法认为,这是脐尿管退化不完全,有一部分被包含在脐正中襞,下连至膀胱表面的腹膜。
抠肚脐眼过深时也就会刺激到膀胱,尿意便油然而生。或许这尿意,就是为了提醒着大家,请你不要随便抠抠。


  *参考资料

  唐军民,张雷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肚脐通到哪.混乱博物馆.2017.10

  DAVE ROOS.5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Your Belly Button.how stuff works.2018.05.07

  I’ve always wondered: what’s behind the belly button?.the conversation.2017.10.25

  Delay clamping babies’ umbilical cords for better health and development.The Conversation.2015.06.14

  https://discovery.lifemapsc.com/library/review-of-medical-embryology/chapter-35-the-umbilical-cord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9340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