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他被誉为“嫦娥之父”,因1克小岩石让中国的探月梦踏上了征程 精选

已有 7224 次阅读 2016-9-18 16:1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地质, 探月, 登月, 欧阳自远, 嫦娥工程

  

在等待的日子里

刻苦学习、谦卑做人

养得根深

日后才能枝叶繁茂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亮是许多人在童年神往的地方

  它静谧而又明亮,又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有人说希特勒没有死,他竭尽全力逃到了月球背面

  在那个几乎无法被看见的无主之地建立起秘密基地

  有人说月球狰狞的沟壑当中隐藏着外星人的飞船

  还有人说月球是中空的,内部就是外星人的基地

  

阴谋论者所谓的纳粹逃往月球的证据


  无数的谜团围绕着月球,正如未被征服的处女峰

  无数的冒险家跃跃欲试,酝酿良久…



  对月亮的好奇与向往也许是刻在人骨子里的

  这种冲动和欲望甚至能够延续一辈子

  欧阳自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欧阳自远

  

  每当欧阳自远在院子里仰望星空

  他的脑中总会浮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

  “在月亮上看地球会是怎么样的?”

  


  但这些问题都不是未经人事的孩童的能够解答的

  想要明白这其中的科学道理,还少不了刻苦的学习

  好在,欧阳自远天资聪慧,以优秀的成绩高中毕业

  因为家族经营着医药生意,家人都希望他能学医


  

民国时期的药房

  可是欧阳自远却想的是为祖国出一份力

  新中国刚成立,国家计划大力发展工业

  而工业少不了矿物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毛泽东主张大力发展工业


  欧阳自远想起祖父不顾民国政府的禁止

  将稀缺药材售给红军,父亲还为此坐了牢

  他毅然决定报考地质学,延续祖父报国的信念

  

艰苦的地质勘探工作


  在北京地质学院的时光,欧阳自远过得十分刻苦

  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拿下优秀毕业论文

  离开北京地质学院后,他考取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的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才与导师涂光炽第一次见面

  就已经选定的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他打算继续自己之前的关于矽嘎岩矿床的研究

  随后便赴偏远的矿床开始蹲点式的研究工作

  

地学大师,学界楷模——涂光炽


  这两年里,欧阳自远不仅面对的是艰苦的环境

  甚至还冒着生命的危险,下到正在施工的坑道中观察采集岩石

  每每听见敲铁管子的声音,他就要迅速返回安全处

  稍有差池就可能命赴黄泉


危险的矿道


  博士快毕业时,欧阳自远的才华得到了侯德封院士的赏识

  侯德封院士是地质学的全才,当时他正打算开创核子地质学的学科

  他十分看好这个聪颖的年轻人

  并希望能够把欧阳自远培养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中国地球化学奠基人——侯德封(右一)


  可是欧阳自远当时的研究专业是地质化学,哪里懂什么核物理

  侯院士倒是很轻松:“那你就到科技大学去,听核物理的课,尽快学完。”

  这一下欧阳自远可忙坏了,每天没日没夜地学习

  而在部队的女朋友不巧被首长相中,组织上指派了婚姻

  这可能是欧阳自远最迷茫的一段经历

  


  幸运的是,一年后他顺利地完成了核物理的学习

  而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也毅然离开部队,两人终于喜结连理

  由于两人都要为家中分担不小的经济压力,婚后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们夫妻俩曾经连吃棒子面都要在下锅前称好分量

  妻子留着泪说:“你看书、写书到半夜,却没东西让你加一餐夜宵,不知这种饥肠辘辘的日子怎么熬的过去?

  

欧阳自远夫妇


  都说艰苦的条件能够激发人的潜力

  正是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欧阳自远将目光聚焦宇宙

  随着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欧阳自远逐渐意识到未来需要有天体的地质研究

  地球不能孤立与其他天体,局部的认知将会限制整个理论的发展

  


  说干就干,但他不懂天文学,也不懂太空

  能自己学的就自己抽空学习,搞不懂的就请教专家

  不能上太空去实地研究就只好从陨石入手

  年仅二十多岁的欧阳自远就成了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

  也开创了极具前瞻性的天体地质学学科

  

欧阳自远(右二)讲解陨石研究工作


  可是现实总是猝不及防地打乱人的节奏

  1963年,作为研究所唯一既懂核物理又精通地质学的人

  欧阳自远光荣地被征召,参与地下核试验的选址工作

  在荒芜的罗布泊,这一待就是五六年

  

新疆罗布泊


  1969年9月23日,新疆罗布泊发出一声巨响

  中国的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欧阳自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地下核试验(非中国)


  忙碌且保密的工作终于结束了,他归心似箭,回到了温馨的家

  儿子却问妈妈,家里怎么来了个不认识的叔叔

  这些年来,他为了工作和研究亏欠这个家太多太多

  谈起对家庭的疏忽,欧阳自远也深感自责

  

欧阳自远一家

  1978年,欧阳自远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美国总统卡特赠予中国一块仅有1克中的月球岩石

  作为天体地质的先驱,国务院自然将分析月岩的人物交给了欧阳自远

  这又激起了他年少时的月球梦,埋头苦干起来

  凭着这一块小小的月岩,欧阳自远就发表了14篇论文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月球科学的发展

  

欧阳自远处理月岩


  可是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苏美两国的太空竞赛告一段落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也停滞住了脚步

  但欧阳自远的月球梦却更加地清晰了



  九十年代初,欧阳自远就开始向“863”计划专家组建议

  提出我国应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的计划

  但是大家都觉得很荒唐,甚至有人骂他不切实际



  可是欧阳自远一直坚信:中国能搞,而且一定能搞成

  大家不信,他就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计划的可行性

  他与其他专家花费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顶着质疑和被嘲笑的压力,经过十年的相关知识研究与积累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

  为绕月探测工程成立了项目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突然,报告说被月球抓住了,就是嫦娥一号没飞掉、也没撞上,被月亮抓住了,能绕月亮飞了。我们两个老头抱头痛哭,这是我经历的应该说是在嫦娥一号当中最难忘的一个时刻了,因为它渡过了难关,渡过了危机,它平安地进入到它正常人生发展的轨道。就像女儿一样,她已经能够自立了,而且已经按照她生命的前景自己在努力,在完成她的使命。

  2010年11月27日,嫦娥二号传回高清晰的月球照片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月球雨海西北部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


  作为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付出了太多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我是35年准备和10年论证磨一剑。

  但欧阳自远的月球计划还远没有结束

  将来还会有钻探采集,甚至是载人登陆


  自从工作以来,欧阳自远已经40年没有回到过家乡

  曾经又一次工作途径家乡,但因为工作忙碌,并没有下车

  自从嫦娥工程立项以来,他依旧很少有机会能回家乡

  如今他的目标是在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把未来登月工程设计好

  除非老天格外施恩,我很难看到中国人登上月球的那一刻了,但可以让后人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远、更好……


中国登月假想图


  至于世人赐予欧阳自远“嫦娥工程之父”的美名

  他从来都是表示坚决地反对,集体的功劳不能归功于个人

  对于未来,欧阳自远说自己将不再是主角了

  嫦娥工程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的年轻人才


  


  欧阳自远现在又多了一份更重要的工作

  他每年都会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做科普报告

  5年时间里,他的500多场报告竟然有多达20多个版本

  从小学,初中到研究生、院士,他要照顾到所有人

  


  因为自己月球梦就是在中学开始扎根的

  直至现在他依旧记得中学时启发他的老师们

  甚至连每个老师讲课时的表情神态都记在脑海里

  我现在的科研基础都是从那时打下的。

  


  年过八旬的欧阳自远为事业付出了太多

  至今他都记不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只晓得大概多少岁

  甚至连自己工资有多少他也不清楚

  欧阳自远用他的执著代领我们奔向更远的未来

  可他却总说,自己是幸运的,有太多的科学家默默无闻

  甘愿做铺路石子,一辈子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是有欧阳自远这样老一辈的无私科学家

  我们祖国的科学事业才有今天的繁荣

  中国的探月梦有朝一日终会实现

  只是不知道老天是否能让他们亲眼见证梦想的实现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03579.html

上一篇:赏月的正确方式:如何有科技深度的赏月
下一篇:他令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却拿到了诺贝尔奖
收藏 IP: 14.211.179.*| 热度|

14 李久煊 陈辉 刘攀 范凯波 黄永义 曾体贤 秦逸人 彭渤 李土荣 wqhwqh333 yangb919 ghzhou5676 xliangg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