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图书馆:学习和研究的场所(更新版)——美行(五十二) 精选

已有 8710 次阅读 2014-2-9 05:45 |个人分类:行者足迹|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图书馆, 美行

图书馆是用来学习和研究的!

好像是句废话,谁不知道啊?但实际上,昨天在UTA的中心图书馆走了一圈才更深地体会到。这是图书馆中的UTA百年纪念时的时间囊(Time Capsule)。


原本午餐后去图书馆的目的是看两个展览,结果主题变成参观图书馆了。因此在此只简单说下展览的内容,主要说说图书馆本身。

一个展览是The Maverick Lens 2013,这是学校每年举办的摄影展,今年的主题是“View From the Library”,用照片展示了中心图书馆从开工建设到打地基到粉刷到上标志,从人工管理检索到老式电脑管理直到现在的数字管理等50年的发展。

另一个展览是图书馆的特别收藏展览,关于1963年肯尼迪总统到沃斯堡和达拉斯视察的全过程,用照片和实物展示了从沃斯堡的准备工作到欢迎的民众到总统伉俪的活动直至遇刺身亡和事后的报道等全过程,时间精确到分。

这两个展览都在六楼,第一个展览室应该是学习和报告的地方,古香古色、宽敞舒适。报告台在正中,对面是壁炉,里面还有木柴、铜质的工具摆放旁边;纸质的书写版随处可见,任何火花都不会错过;沙发、桌椅等看似随意,又匠心独具。

窗外的风景是这样的:

另一个展览在隔壁,是珍贵的收藏,用来研究的,进门时出示ID,登记姓名、进入时间、目的,出门时再签上离开时间;而且随身的包要存放在带锁的抽屉中,拍照不可以使用闪光灯。这里的珍贵从书柜、架子和桌椅的档次上可见一斑;很多照片、地球仪等物品旁明确标明严禁触摸。当然这里扫描仪、打印机、电脑等一应俱全;留言板上写满了溢美之词。

除了这两个厅之外,电梯正对的是很大的一个展厅,可以用作各种展览。

下到五楼是密密麻麻的书架,有些是固定的,更多的是像档案馆那样可移动的书架,很节约空间。周围有比较多的各式各样的座位用来学习和看书,这里是静区,要求关掉所有电子设备的声音,大家都在静静地学习,真的没有声音哦。

四楼当然也有很多书架,很多书,但是学习的空间更大了,座位更多了。这里不是静区,在一侧有很多个小组在讨论,声音真的很大;还有两位对着白板的两面在练习什么东西;当然也有些自己在学习的,但这些学生是在真的学习,而且我感觉挺有兴趣。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个group study room,好像我在国内去过的图书馆中都没有这个设施。是单独隔出来的大小不一的房间,有些房间中有学生小组在学习,这个房间中,老师在给几个学生上课。

在四楼还看到这样一个电话间,这是有50年历史的纪念了,现在里面已经没有电话了,只是这个历史还在。

记载历史的当然还有这样的检索柜,很厚重,很有图书馆的感觉。

三楼的书架更少了,学习区域更大了,不赘述。二楼基本就是学习区了,比较独特的是有这样一个辅导区域,我看到似乎有个别老师在辅导学生,也有几个好像是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之类的学生在给中学生做辅导。这层楼的声音就比较大,在一个放了各种装订工具的桌子上发现了一个罐子,里面有橙色的东西,不知是什么,拧一下,掉出来俩,原来是耳塞,呵呵,忍俊不止,有觉得周到。

来到一楼,有information的地方,应该类似于借书还书处;还有一个help,应该属于问询处;还有一个咖啡厅,主要是咖啡等饮品和一些简餐,反正美国人的午餐也很简单,可以保证在这里待一天都没问题;最大的就是这片information commons了,少数几个书架上是新到的书籍,大量的座位,很多人在讨论。

最后还得说一句,每层楼都有各式的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装订工具(包括打孔器、订书器、胶棒之类的),有些真是没见过的,更别说使用了。

这些学生的作业很多是要查资料做报告的,有的就是要求小组讨论的,所以图书馆就是必须的。这一圈走下来,感觉图书馆就是学习和研究的地方,而不只是储存图书资料的地方,我们的图书馆不可谓不大,但利用率确实太低,而很多人也没有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真的资源浪费严重。



游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3156-765789.html

上一篇:满满的一天——美行(五十)
下一篇:乐乐Jennifer——美行(五十三)
收藏 IP: 64.189.21.*| 热度|

20 陈湘明 武夷山 李健 王德华 黄育和 刘蓉晖 刘晓锋 张南希 曹聪 蒋新正 周雄伟 王号 冉挺 曹禺 强涛 蒋永华 UNCblue wwxxmm chenhuansheng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