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瞻前顾后看技术预测(150126) 精选

已有 7403 次阅读 2015-1-26 08:51 |个人分类:学术导航|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成就, 技术预测

瞻前顾后看技术预测(150126

闵应骅

 

   技术预测很重要。国家要订五年计划、十年规划,要投资重大科研专项引导技术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要看准方向做对路的产品才能赚钱;风险投资公司做好了技术预测才能投得准。我国一些不负责任的技术预测白花了钱,什么也没赚到,事后也不总结经验教训。国人喜欢抽象搞理论,求助未来学,发表一大堆文章,抽象地谈未来、谈预测,没有用。本月IEEE Spectrum发表一篇文章,从2000年总结出的重大工程技术成果反过来看1915年时是什么情况,以提示拿2015年的现状看2100年可能获得的重大工程技术进展,很有启发。

   看过去,想未来。在20世纪初,没有电、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没有无线电、没有电视,人们过得很艰难。20世纪过去以后的2000年,美国工程院列出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列表(很遗憾,我在网上没有找到这个表)。看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影响最大?也许是互联网。到21世纪,人们的生活还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吗?这里说的是对人类改善生活最伟大的成就,所以没有包括原子弹、各种杀人武器。

想想在1915时候我们所知道的和2000年总结出的成就表做一个比较,也许会很有启发。成就表里的项目可以分为三类:

1类是1915年时已经出现或者正在研制;

属于第1类的不少。譬如,No.1,电气化1915已经开始,交流电成为输电的主要模式。No.2,汽车,T型发动机福特汽车已与1908年生产出来。No.3,飞机,在欧洲,军事上急于需要飞机。无线电和电视列在No.6,发明于二十世纪初,1912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突出了它的重要性。No.9电话网络的发展是整个世纪的成就,但1915年时已有进展。

2类是1915年时可以预料的,至少是不觉吃惊的;

对于第2类,包括高速公路(NO.11),农业机械(NO.7),家用电器(NO.15),空调和冰箱(NO.10),供水系统(No.4)。

31915年时无法预料到的。

属于第3类的,譬如集成电路、激光、登月,这些都是没有预料到的惊喜。

   以此推测,对于2100年的表,无线技术现在已经开始,而且将在整个21世纪得到发展。对于预期的项目,可能是机器智能和3D打印。将要出现的惊喜的技术就谁也不知道了。

特别对于今年,IEEE Spectrum1月号提醒人们关注以下顶尖技术,而且每一项都有一篇文章做介绍。

机器人

空间技术

医药

能源

远程通信

无人机

运输系统

IEEE Spectrum要罗列2015年可能的技术发展多得很,但是要挑出前几名就不容易。他们挑选的原则不是上新闻头条的那种轰动效应,也不是为了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而是能利到老百姓的手上的技术。我们的指导思想缺乏这个,老是想如何才能世界第一、如何才能消灭敌人、如何才能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而较少考虑让老百姓得实惠。譬如机器人,我们想的是工业机器人、军事机器人,而人家着重考虑家用机器人。因为家用机器人能够方便老百姓,而且,实际上只有家用才能有大市场。凡是能给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带来好处的东西,市场就非常大。譬如房子、汽车、手机、家用电器等等。卫星你能卖出去几个?报上说,有些地方政府给机器人开发和购买以补贴,这有利于少数人,可伤害了大多数人。市场经济最怕不平等竞争。这种现象其实在科技界也有。其他热门技术还包括模块化的智能手机、私人视频无人机等。当然也有大型项目,像太阳能、月球探索等,这些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目前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在今年会有重要突破。

技术预测是对客观事物发展的一种推测,不是想人为地去管制它的发展。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唯物论,而人为去操纵是唯心论。但是,人们要顺应客观事物的发展才能事半功倍,人为的大跃进必吃苦头。对于今年的预测,没有互联网,这让我有点疑问。是不是互联网近期不会有大的改变?也没有计算机、普适计算、大数据、生物技术等等,你说为什么?也许各人有各人的解答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937-862794.html

上一篇: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150119)
下一篇:手机是鸦片吗?(150202)
收藏 IP: 60.10.71.*| 热度|

28 徐晓 周向进 赵美娣 于仲波 董洁林 邹斌 蔡小宁 陈冬生 黄永义 王小平 杨正瓴 胡方云 董侠 张骥 徐红梅 赵建民 张忆文 李伟钢 刘淼 李天成 赵凤光 彭思龙 科学出版社 吴国林 陈满荣 icgwang biofans HLpop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