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寄语科学基金申请者(110215)

已有 3481 次阅读 2011-2-15 11:46 |个人分类:学术导航|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申请, 计算机科学

寄语科学基金申请者(110215)
闵应骅

    去年这时候,我发表了“基金申请热潮又来了(100225)”。年复一年,春节一过,基金申请热潮又来了。据说今年国家投资又有大提高,面上项目采取基本上不增加项目数,而增加资助强度,以致面上项目可达50-80万。这真是好消息。
    对于重点、重大项目的申请,牵涉到单位的安排,甚至要动用外部关系网,本人没资格谈这问题。本文想寄语申请面上项目的年青科技工作者,谈谈去年评审看到的申请书中,本人认为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关于如何写申请书,这方面的博文多得很,我也不想重复。我只想谈谈申请书文风方面“假、大、空”的问题。

1.防止“假”

    对于假信息,基金委是查得很严的。对于申请人学历造假、违反申请规定的,根本就不送审,第一关都过不了。不过,年青人把X长、X士加到研究组里,以张声势者,有之。其实,这是没必要的。一个面上项目,不需要多强势的研究队伍,只要有一定研究基础就可以。当然,不搭界的研究基础还是不行的。研究基础可以是理论的研究基础,譬如你的博士论文就做过理论工作;也可以是实际的研究基础,譬如你做过许多实际的软件测试,现在要提高到理论上,提出一般性的方法,这就很好。

2.防止“大”

    科学依据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个没有错。但是,不要忘了,一个基金面上项目,几十万块钱,能做的事很有限。你要论证的是你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国家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且,国家的需求也不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全部。“大”的表现,首先是题目太大。许多题目就是一个研究领域、一个众所周知的大问题。这样的大问题算做一个研究方向或973项目也许可以,用一个面上项目去研究就力所不能及了。你的题目里应该列出这个大问题里的一个小问题,作为你面上项目的研究目标。其次是立项研究中从不着边际的话说起。譬如从网络的兴起开始;从安全对国家的重要性谈起;从微电子对国民经济的意义引申;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些都很明显,尽人皆知。你的研究动机应该是:你研究的这个小问题为什么值得研究;国内外研究得怎么样;你想针对那个问题入手。再次就是目标大。你提出许多大且多的目标,看起来动人,实际上是达不到的。

3.防止“空”

    空话连篇是我们社会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反映在基金申请上,尤为明显。特别是在创新点部分。许多的创新点,其实是功能、是期望、是大概括。有些列四、五个创新点,其实那就是没有创新点。你应该说明在科学技术层面有什么创新。我想,这里面,申请者可能有个顾虑,怕把自己的新想法泄漏出去,被评审者偷去。评审者偷窃申请者想法的事据说也有,但那究竟是少而又少。何况,你说出创新点,别人也不见得就做得出来。计算机的申请题目,喜欢说“算法”。的确,算法对计算机科学很重要,但是,一个既无循环,又无递归的平铺直叙程序,没什么算法问题可研究。
    另外一种“空”的表现是把病理、社会等不同领域的热门词汇拉到计算机上来,但是又不知道做那些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当然,学科交叉很重要,但是,必须说明交叉在何处。一些外延无限宽广的名词空洞的玩起来,做不了什么科学研究。譬如一个词“异常感知”,看来很有意思的一个词。问题是什么叫异常,怎么从某一个环境下感知一个异常,你必须确定一个准则来判定异常。这些恰恰是要研究的问题。
    基金申请中常用的词还有“优化”,“算法”,“预测”,“统一”之类的词。不解释清楚,常常是不知所云。申请者比较喜欢分类,把问题分成几大块,面面俱到,样样研究。而想法都是大家平常说的那一些。其实,定义和分类都是科学问题,不是凭感想就可以做的。

4。关于科学基金和工程开放的区别

    用自然科学原理指导工程开发,和由工程开发提炼科学问题,这都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些基金申请过于依赖于工程开发,或者对已有的一个大的工程任务,想加点点缀,申请一个面上基金,我以为是不可取的。基金项目应该与863、973和重大方向有所区别,它应该更强调基础性、前瞻性。所以,把一些具体的工程项目拿到基金来申请,不太容易被接收。你把工程项目取得的经验和问题提炼为一个科学问题来研究,那可能是大受欢迎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937-413146.html

上一篇:一个新词Crowdsourcing(110212)
下一篇:软件的可用性和可达性测试(110219)
收藏 IP: 117.79.69.*| 热度|

7 唐常杰 王铮 向峥嵘 郭崇慧 孙咏红 傅云义 黄艳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