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即将负责重点研发计划立项评审和检查验收的第三方机构会是谁?

已有 7584 次阅读 2016-2-22 21:45 |个人分类:科研评价|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border, 微软雅黑, white, 第三方

【智库编注】如您对重点研发计划启动相关的政策非常熟悉,请忽略前九点,直接阅读第十点。

2月16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首批重点研发专项指南,标志着这项计划正式启动实施。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智能农机装备九大重点专项率先获批。从文件和官方报道来看,改革思路总体十分清晰,但承担立项评审和检查验收的第三方机构仍需进一步获得官方的确认。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是怎么来的?

2014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的通知,全面启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将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大类。国发64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整合的存量资金还是新增的增量资金?

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产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了原有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以及有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内容。

3、率先获批的重点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什么关系?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按照国发64号文件的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项目形成机制,面向2016年凝练形成了若干重点专项并研究编制了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邀咨评委”)和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复同意。根据“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确定了“纳米科技”等9个重点专项,并正式发布申报指南。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是如何产生的?

据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介绍,首先,在项目形成机制上,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强调部门协作。在需求征集和凝练过程中,强调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部门协作,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征集方式。“一方面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另一方面广泛征集各部门、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等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共同凝练形成8个方面62个任务方向,既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又体现行业科技需求和领域的均衡发展。据介绍,为避“关门编方案、仅有少数专家和管理人员参与”的情况,在实施方案编制中特别强调“充分开放”。“每个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都成立了跨部门工作组,共有50多个部门、20多个行业协会及相关地方参与各个实施方案的整体规划,在工作层面召开了百余次会议,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部际联合工作机制,近900位相关部门共同推荐的高层次专家参与了各个编制专家组的工作。”侯建国介绍说,此外还通过会议、书面、走访调研、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在较大范围内听取和征求本领域专家以及科技界、产业界、相关地方的意见,完成了59个重点专项的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是如何论证的?

侯建国介绍,在重点专项论证布局上,发挥特邀咨评委的咨询评议作用,通过专题会议和全体会议进行充分论证,力求充分评估、科学民主。具体而言,专题会议针对重点专项的领域特征,重点围绕专项启动的意义和紧迫性、问题分析和工作基础、目标和主要任务、经费需求与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咨询评议方式上采用了特邀咨评委委员、大同行专家和小同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既确保重点专项任务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又保证重点专项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全体会议则从领域均衡和学科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尊重特邀咨评委专题会议分组评议和排序结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的意见,对重点专项的启动实施进行统筹考虑,提出综合平衡建议。而后,再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决策机制,依据专项需求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施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最终形成了59个重点专项的总体布局,和优先启动36个重点专项的相关建议。这些建议经国家科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得到了国务院批准。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顶层设计突出了什么特征?

侯建国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加速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对创新下游的渗透和引领。专项的任务目标体现出较强的整体性,上下游部署和横向布局的任务不是简单“拼盘”,而是相互关联、有机衔接,具有“不可剥离性”,改变了原来按照不同研发阶段分头支持的做法,力求实现上下游研发活动间的快速传导和相互促进。

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指南编制和组织申报跟过去有何不同?

在指南编制和组织申报上,强化了服务意识、力求尊重科研规律。实行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申报方式,即先由项目申报者提交3000字左右的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经过首轮专家评审后,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请项目申报者再提交详细的正式申报书,进入答辩评审。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避免了不必要的申报准备工作。

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将会如何组织立项评审和检查验收?

重点专项的申报主体有了明确要求,申报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1年以上(注册时间为2015年3月31日前)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侯建国介绍,此次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政府部门不再具体管项目。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决定做什么”、“专业机构决定谁来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由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负责,包括申报受理、评审立项、检查验收等。

9.如何保证第三方专业机构立项评审和检查验收的独立性?

专业机构管项目,政府监管专业机构。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专业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定,相关部门将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管,如发现问题将严格追责。政府不再具体管理项目了,专业机构也不会出现权力过大的问题。因为专业机构进行项目评审时,并非随意指定专家,而必须从国家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符合要求的专家。此次公开指南,特别注重信息公开、责任到人。在发布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时,同步公布指南编写专家组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形式审查责任人等,力求在项目管理源头就公开透明、责任明确。在整个项目形成、申报、评审过程中,将严格执行专家回避制度。具体包括: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请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请和评审相关的重点专项项目;项目评审专家在遴选和具体评审中,也严格执行相关回避条件和要求,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彻底分开。

10.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将会如何确定?

第三方是指能独立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双方的主体,即既要独立于政府,也要独立于具备申报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从已有的官方信息披露来看,第三方专业机构到底会是什么单位尚未得到最终确认。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或者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在内的相关部委直属各事业单位并没有直接被指定为组织评审和检查验收的第三方的专业机构。那么问题来了,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立项评审和检查验收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将会如何确定?国家是否会出现出台《国家科技评审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办法》,对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资质认定、遴选程序和工作方式进行相关规范?仍需各方进一步观察。

不过,从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37号)的具体内容来看,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将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上完成,组织推荐的接受单位是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此外,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三家机构出现在接受纸质打印资料的机构名单当中。这是否意味着在科技部的行政管理当中,将信息中心承担的任务视作“管”,而将三大中心承担的任务视作“评”呢?也仍需进一步等待官方口径的确认。

(里瑟琦智库编写,智库官方邮箱:research@shrbic.co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3646-957923.html

上一篇: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
下一篇:经合组织为何呼吁全球来重视学生学习的评估?
收藏 IP: 101.229.202.*| 热度|

1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