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智库数据】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学术人生 精选

已有 7474 次阅读 2021-5-24 22:07 |个人分类:智库数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吴孟超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9岁。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吴孟超先生的一生,是一名医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行医史,也是中国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史,更是我国无数科研工作者鞠躬尽瘁、笃志求真的奋斗史。我们怀着对吴孟超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沉痛悼念之情,对吴孟超院士一生的学术经历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此致敬先生、缅怀国士。


【吴孟超的科研成果概况】


1949年,27岁的吴孟超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了一名外科军医。自那时起,吴孟超便跟随“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开启了这段七十余年之久的肝胆外科研究之路。

1.png

图1:吴孟超及其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统计(1980年至今)


吴孟超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肝脏外科领域中潜心钻研,笔耕不辍,成果颇丰。笔者根据爱斯维尔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整理了吴孟超及其科研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学术论文(外文文献)发表情况,绘制出图1。数据显示,1980年至今,吴孟超院士及其团队在《Science》、《Nature Med》、《Hepatology》、《Oncogene》、《Cancer Research》等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799篇科研成果,累计被引用次数高达18249次。


从时间年限的角度来看,吴孟超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科研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积累阶段(1980年至2001年),此阶段的年均发文数量并不突出,总体呈现出小幅增长的态势。第二阶段为高峰阶段(2002年至2016年),吴孟超及其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的积累与实践,在肝胆外科医学领域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在2002年迎来了第一个学术高峰,当年发文总量达51篇;2013年达到顶峰,当年发文量高达54篇,被引数达到了2197次。第三阶段为攻坚阶段(2017年至今),此阶段的发文数量有所下降,研究重点更多的聚焦于我国肝胆外科领域中目前尚存的关键性难题。

2.png

图2:吴孟超及其科研团队的发文类型统计(1980年至今)


从发文类型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吴孟超院士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多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著、综述等九种发文类型中,728篇期刊论文占据着极大比重(91.1%);紧接着的是20篇综述文章占比2.5%,18篇快讯文章占比2.2%。可以说,吴孟超院士及其团队不仅将论文写在肝胆方寸间,救死扶伤;他们更是将论文留在了祖国大地上,千古流芳。


【吴孟超的重大科研贡献】


50年代,首次提出人体肝脏“五叶四段”理论


1958年,吴孟超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这20万字的译本是我国肝脏外科方面的第一部译著,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发展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同年,决心“卧薪尝胆、勇闯禁区”的吴孟超与张晓华、胡宏楷成立了“三人研究小组”,开始了对肝脏外科的全心研究。结合严谨的实验数据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吴孟超认为应当推翻以往把人体肝脏简单地分为左、右两叶的观点,转而建立以肝脏血管分布和肝内裂隙为基础的解剖学观点。基于此,吴孟超率先提出了“五叶四段”理论,即将人体肝脏分成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尾状叶,共5个叶;又将左外叶分为左外叶上、下段,右后叶分为右后叶上、下段,共4个段。


1960年3月,在“五叶四段”解剖理论的指导下,吴孟超率先突破肝叶手术禁区,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我国肝胆外科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转折。1960年6月,吴孟超在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宣读报告:“根据中国人肝脏的解剖数据及其规律,经过大量铸型标本的制作和反复进行的实验和研究,我们认为正常人的肝脏解剖按内部血管走向可分为‘五叶六段’,在外科临床上则以‘五叶四段’最为实用。”随后,吴孟超相继发表《我国正常人肝内解剖的观察》《正常人肝内胆管和肝动脉的解剖学观察》等系列中英文论著,建立了全新的人体肝脏解剖理论。


时至今日,60年来的实践表明:“五叶四段”理论为肝脏手术奠定了解剖学基础,长期指导着国际上最大系列的肝脏手术施行,并为此后肝脏新手术的探索如肝脏尾状叶切除、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肝癌的根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该理论也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黄家驷外科学》等专著的经典内容,得以世代传承和广泛引用。


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1963年,吴孟超首创“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改变了西方医学界沿用已久的传统技术“低温麻醉法”,创造了我国肝脏外科手术的新方法,成功地将我国肝脏手术的成功率一下提高到90%以上。此项技术并不需要借助精密仪器设备就能独立完成,使得原本高危、繁杂的肝癌切除手术变得安全和高效。此项技术一经发明,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挽救了众多肝癌患者的宝贵生命。


同年,吴孟超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肿瘤切除手术,成功闯进了肝脏手术“禁区中的禁区”,一举突破了世界肝脏外科的棘手难题。从此,“吴氏刀法”在海内外医学界名声鹊起,也使得我国肝脏外科水平迈入世界先列,在世界肝脏外科史上树立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70年代,提出“肝动脉结扎法”及“肝动脉栓塞术”


1974年,吴孟超提出“肝动脉结扎法”,其率先在国内开展肝动脉结扎手术。随后几年,吴孟超继而提出“肝动脉栓塞术”。吴孟超及其团队在比较非手术肝动脉栓塞术与术中肝动脉栓塞术之后,发表了《160例肝动脉结扎术和术中肝动脉栓塞术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文中指出,术中栓塞法操作更为方便,一般普外科医生均能掌握,不需特殊设备,尤其在加作肝动脉结扎术后可更有效地防止栓塞误入其他动脉,造成正常脏器或胃肠道缺血坏死。此项研究,对无法切除的中、晚期肝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无数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命。


80年代,提出肝脏外科“二期手术”、“复发再切除”技术


1983年初,吴孟超首次提出肝癌“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相继发表了《二期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九例报告》、《28例肝癌再次手术切除的体会》等系列科研成果,解决了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难题,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不仅如此,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复发再切除”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吴孟超还带领团队攻克了肝硬化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的难题,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


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使得我国的肝脏外科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吴孟超院士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载体等,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 Med》、《Hepatology》、《Oncogene》、《Cancer Research》等学术刊物。


90年代,率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


吴孟超及其团队成功地施行了国内首例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并发表《经腹腔镜肝叶切除首例报道》等相关学术论文。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成功,扩大了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范围,对于位于肝脏下缘及左叶的较小肿瘤,采用腹腔镜手术可减轻病人创伤,减少腹腔粘连,减轻肝功能损害。


吴孟超先生不仅个人医术高超,而且极其重视对下一代人才的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肝脏外科人才在吴老的教导下茁壮成长。上世纪90年代,吴孟超提出了开展长期国际科技合作的“哑铃模式”,为我国肝胆外科发展储备了大量高层次人才。1993年,吴孟超开始组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癌研究基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研究所,将肝癌研究推向分子水平和生物治疗领域。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如今,全国肝胆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中,八成以上都是吴孟超院士的弟子。在吴孟超先生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吴孟超的不朽精神】


笔者整理了吴孟超及其团队于2021年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不难发现,吴孟超及其团队始终奋斗在我国肝胆外科领域攻坚克难的第一线。


吴孟超及其团队于2021年发表的《Actual long‑term survival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microvascular invasion: a multicenter study from China》,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五大医院接受LR治疗的MVI HCC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MVI HCC患者LR后的实际长期生存情况及其相关预后因素。研究表明,肝解剖切除、控制术中失血量、宽切缘、术后辅助TACE治疗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长期生存结果,近三分之一的MVI HCC患者术后达到了5年的长期生存里程碑。


在《Tumor cells derived-extracellular vesicles transfer miR-3129 to promo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astasis by targeting TXNIP》一文中,吴孟超及其团队认为,肝细胞癌(HCC)是最主要的原发性肝癌,而细胞外囊泡(EV)介导的microRNA (miRNA)递送在癌症转移中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实验后,得出MHCC-97H细胞EV通过靶向TXNIP转移miR-3129促进肝癌转移的结论。


《A Nomogram in Predicting Risk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 for Hepatolithiasis》通过回顾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连续接受PH治疗的肝内结石患者的数据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了部分肝切除术(PH)后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了预测肝结石PH值后ICC的列线图。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u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通过收集连续接受治疗性切除的巨大HCC患者的资料,比较了实施和未实施PA-TACE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PA-TACE是延长早期RFS、RFS和OS的独立保护因素,PA-TACE对肝切除术后巨大肝癌患者是一种安全的干预措施,可改善预后。


无影灯下去腐朽,柳叶刀上化神奇。七十余载,因常年握手术刀,吴老的双手变得微微弯曲。正是这双手,曾在无影灯下辛勤耕耘70余载,在肝脏的方寸之地,为16000多名肝胆患者带来希望。直至97岁高龄退休前,吴孟超始终坚持亲自上阵,坚持每周主刀至少3台疑难肝胆手术,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奇迹。


异国归来志不群,读书问道迩遐闻。百年肝胆酬民瘼,拯罢苍生拯世氛。


吴孟超院士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


首次提出至今仍指导着世界上大多数肝脏手术的“五叶四段”理论;


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率先提出了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再行手术切除的“二期手术”概念;


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设立以来医学界第一个摘得该奖项的科学家;


……


吴孟超院士与世长辞,我们无比悲痛。吴孟超先生的这把刀放下了,还有无数把救死扶伤的柳叶刀仍在无影灯下拯救着一条又一条生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3646-1288094.html

上一篇:【智库数据】袁隆平先生毕生践行“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两大梦想
下一篇:【大学排名】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结果情况对比分析
收藏 IP: 183.192.24.*| 热度|

10 杨正瓴 吴斌 许培扬 张晓良 黄永义 刁空非 檀成龙 晏成和 郁志勇 NTUZY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