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科学研究究竟目的是什么?

已有 4763 次阅读 2015-8-21 09:26 |个人分类:未来文明|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明的精神, 全球化社会

文明进化论 – 选择、造就环境与环境选择的交互过程。

人生的发展道路,往往由于人文和地理环境而受到一定局限,从而,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环境,如果不能自主选择,就必须改造和营造新的环境。

文明体,不同于生物体,在于文明体之内文明体的嵌套现象,如,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中国文明、拜占庭文明,中国每一个朝代又是不同的文明体。人类,同时生存在相同的物理时空,却生存在各自心灵和文化不同的精神时空。

中古代的中东区域,经历了阿拉伯、蒙古汗国和奥斯曼3个历史时期,而后,从地中海威尼斯到大西洋鹿特丹的贸易中心形成,在查理曼欧洲和英联邦建立了近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在20世纪进入环太平洋文明的发展时期。

11世纪、12世纪中东区域的犹太民族,从中欧进入西方和从中亚进入东方,不仅导致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而且,犹太宗教-儒家文化,形成文明的核心精神。

近现代文明的根基,开启于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大学建立,而到启蒙运动的发展,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考试,而且,尤其是对未知的知识发现和发明新技术的创造能力教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就是对未知的发现和创新的探险过程,研究经费或风险投资的就应该是尚没有的事物发现或发明,举例:

1)2000年在我邀请日本Tomita参与筹备的2001年10月北京第1届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会议,同Tomita一个e-cell项目的Hitano就提前在2000年10月将日本11月JST会议宣布为东京第1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在理由中说的是国际上和科学历史上没有举办过相类同有关生物系统的会议,从而,举办这个学术会议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得到日本官方重大资助。

2)美国的科学研究机制有私立模式,胡德院士也在同年获得比尔·盖兹的资助成立了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3)然而,在有关产品的开发过程,以及筹备有关学术会议过程,我回国后遇到的中国情况,前提条件却是国外已经有了,这个指导方针,就不是创新型模式或观念,如何可能走向领先世界的创造发明呢?

最近网上讨论中国与英国的教育比较,就在英国的经历而言,在英国教育的同一学校的同一模式上,在考试成绩上,也仍然是中国学生的优秀或领先;但是,在研究能力上,尤其自主和独立研究,包括,查阅文献、做实验和分析数据等,却是英国和欧洲国家的学生胜出。

而且,在发现问题,如英国的教育或科学与工业,英国仍然较中国更加积极和主动研究和思考比较研究、探讨与改进措施,这个也还是一个实在和现实的研究精神 - 这个研究精神或研究型或创造型模式,尤其需要学习英国。

在全球化世界,单纯复兴“儒释道”不足以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弊端,单纯依靠基督教也容易出现偏差,这个根本观点来自《圣经》(最难读懂或少有人读懂)内在的精神实质。

中国社会,太多面子上和形而上学的不就实际争论,实用主义讲究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功利主义则一切只是为了“名(如奖励和名气)利(经费和收入)权(职务和权威)”的追求,关键就是“儒释道”的传统文化破碎,导致失去了文化的平衡与牵制。

科学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德国来中国农村支教的卢安克,他的兴趣就是非常实在的做教育学研究;因而,就存在不同的思维和观念:

1)科研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中国传统中欠缺的关键部分,即,对A)科学和对B)哲学的追求,体现在社会对思想型科学家的看重。

2)工匠型科学家,存在2类,A)类目的是为了应用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B)做技术成熟和方法成熟型的常规型研究。中国引进人才和重视的人才,常常是B)类型人才,也就是成熟学科和成熟技术领域易于发表好期刊论文的科学家。

3)官员型科学家,这类型比较擅长于社会活动和管理,一般走向A)大学和学术机构的领导岗位或B)政府行政等部门。

从中国对人才的重视和引进人才的重心,基本仍然属于2B)和3类型的人才。

也就是发明家型和思想创造型(欧美社会重视的科学家) - 这是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部分,却远处于社会和各阶层的视野之外。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914713.html

上一篇:社会控制论
下一篇:公司组织与大学体制
收藏 IP: 183.5.247.*|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