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小科学、大科学与工业化

已有 2269 次阅读 2014-9-30 19:11 |个人分类:太平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经济, 模式

经历科学与经济考察,以及创新型创业实践和国际化交流与探讨,得出几个观点:

中国大学和国企,基本属于传统体制,依靠政府的资金和优待生存,尤其大学欠缺竞争机制,导致科学与经济几乎分离,不能形成足够的前沿科学、尖端技术生长点和知识或技术转化成经济的实力。

中国科学院改革较早,已经建成一定程度规范的独立科学家(PI)管理模式;但是,大学仍然没有建立研究型、工业型与学院教育型大学的分类体制。中国大学体系,比较完善的是技能型或社区型大学,为企业提供了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大学薄弱的是研究型和工业型大学。

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房地产建设超世界一流,在科学和技术的经费和投资,滞后的是欠缺国际科学的知识生长点领先而多是跟踪模式,技术和应用研究欠缺完整的产品创新,关键在于论文和专利的数量与影响因子等考核体制;因为,跟踪热点易于发表论文,复制技术易于尽快投产。

然而,全球化进程,在中国境内也已经避免不了国际化竞争,创造和创新型人才外流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最稀有的人才资源没得到足够的挖掘,从而,处于国际科学的下游和世界产业的低端,如,知识传播型、商业贸易型模式成为主流。

从科学到产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的创造发明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优势领域的积累和基础领域的扎实根基,成为科学和技术能够开拓发展的前提。

小科学是思维和方法密集型研究模式,也就是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数据分析、实验方法的设想与摸索等为关键因素;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家个性化或个体性的独立思考与探索特征。

大科学的方法体系和研究流程、自动化大型仪器等已经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形成流水线的知识发现与数据处理模式,如,各类组学计划、各类分子的结构分析等,从而,可以形成知识发现的工厂化模式。

工业化,产品的设计和模型的试验成熟,可用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线复制,就能形成工业化、机械化大生产,提供可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特征,决定了课题或项目的持续性研究与开发过程;然而,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的过于要求短期完成和时常更换课题或项目的跟踪或仿制模式,导致创造型、创新型科学和技术的研究难以得到深入下去,从而,常常导致浅尝辄止的浮躁现象。

-(创新型社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832120.html

上一篇:交叉科学与术有专攻
下一篇:中国式竞争
收藏 IP: 223.68.16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