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青蒿素研究中国落后了

已有 2058 次阅读 2015-12-8 20:14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屠呦呦教授今天在瑞典诺奖演讲时说青蒿素的抗药性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分析了相关研究国际文献,美国、英国、柬埔寨、泰国、瑞士、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研究成果很多,而我国研究成果不多,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很少,大多是参与别国的研究课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屠呦呦教授回来后,国家会重新重视疟疾和青蒿素研究工作,改变科研落后的局面。

青蒿素抗药性临床试验国际研究项目73项   没有中国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942111

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近年重要成果 1980-2015年文献分析

2015-12-8 15:43国际高度关注的论文 Spread of artemisinin-resistant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Myanmar: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the K13 molecular marker. Mentioned by news 29 news outlets blogs 10 blogs twitter 116 tweeters facebook 14 Facebook pages Readers on mendeley 64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8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导出-->

 

青蒿素国际研究重大成果(IF10 H指数100以上论文 140篇)

热度 1 2015-12-7 11:35青蒿素国际研究重大成果(IF10 H指数100以上论文 140篇) 年份 年份趋势图 记录数 占% 01. &nbs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1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屠呦呦说“工作尚未完成” 青蒿素耐药性国际研究信息分析报告

热度 2 2015-12-7 11:1212月6日下午,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药物科学家大村智一同出席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的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图为屠呦呦(右)在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在交流。沈晨摄 12月6日下午,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2015年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196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民日报:“诺奖效应”能推动中医走多远

 

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开启了诺奖之旅。北京时间12月7日晚,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屠呦呦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10日,她还将出席颁奖典礼,实现中国大陆科学家诺奖零的突破。

屠呦呦获得诺奖,使一向被质疑“不科学”的中医,终于吐气扬眉、为国争光,更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也被业界认为是岐黄之术发扬光大的最好时机。对中医药宝库来说,青蒿素的发现,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人们相信,中国传统医学带给世界的礼物,会越来越多。

但也有人担心,“诺奖效应”有限。如果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障碍不能破除,青蒿素获得诺奖这一事件,不过是打了一针兴奋剂,一时风光无限,却易潮涨潮退,中医药“捆着手脚”的发展处境仍难扭转。

忧虑并非多余。

在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说:“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科学家的担忧是理性的。青蒿素尽管来源于中医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药。在人类与疟疾的斗争中,无论是最初“抗疟神药”氯喹,还是如今的“中国神药”青蒿素,临床应用上都容易产生耐药性。这根源于“对抗医学”,是西医学无法解决的通病。耐药细菌出现了,超级病毒诞生了,人类会陷入无药可医的窘境。

以肺结核为例,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近年却卷土重来。随着西医药局限性的凸显,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引人注目。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药极少出现耐药性,展现出中医和平介入、系统治疗模式的强大优势。这也难怪屠呦呦老人多次强调:“青蒿素是一个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如果不能继续挖掘、善用,浪费馈赠还算小事,更重要的,是不能造福世人。

屠呦呦老人对青蒿素前景的担心,也是人们对中医药前景的担心。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医药在国内的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这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正在惠及更多民众。然而,中医药长期处于被审视、被验证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源于西方的评价审批体系,常常强迫“不科学”的中医药“削足适履”、委屈地穿上西医的鞋子。中医西化、中药西管,缺乏灵活和本土特色的机制,以至于有人戏称,“杀死中医不用刀,强制西化就能让其武功尽废”。话虽尖锐,却是警醒:作为一种独特的医药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一种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自身不注重传承、不注重创新、不注重弘扬,“有宝挖不出”,那么今后,只怕类似青蒿素的药品,都将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国也只能成为“中医的故乡”——倘如此,我们将如何面对先祖?

从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到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早已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让人们对中医药未来多了自信。借助诺奖劲风,如果能重新审视定位中医药,打破束缚发展的痼疾,加快建立激励机制,让古老的中医药在现代科学体系里光大发扬,那么,诺奖就不再只是世界吹向中国的一阵风,“诺奖效应”才会发挥更大效用。如此,才能有更多“青蒿素”走向世界,让更多“屠呦呦”造福民众。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2/333459.s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941976.html

上一篇:屠呦呦说“工作尚未完成” 青蒿素耐药性国际研究信息分析报告
下一篇:祝贺新院士徐国良
收藏 IP: 114.111.167.*| 热度|

2 杨正瓴 侯成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