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巴尔通体在人和动物中的感染研究(文献分析)

已有 4926 次阅读 2011-12-16 15:54 |个人分类:科技查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动物, class

国内相关文献: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肾综合征出血热重点实验室傅桂明等[1]查明浙江省家猫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情况。采集家猫股静脉血,一半留全血,一半分离血清,用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全血,用ELISA检测血清,计算感染情况。结果:浙江省各地家猫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34.5%,江山、龙游、安吉、淳安、建德和上虞市(县)的阳性率分别为37.5%、30.0%、33.3%、40.0%、50.0%和28.6%,各地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雌性猫阳性率为36.0%,雄性为33.3%,二者间的阳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认为浙江省各地家猫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均较高,存在传播给人的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制所傅桂明等[2]查明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情况。在天台县采用夹夜法捕捉鼠形动物,采集该动物的肝脏,用PCR方法检测DNA,并对阳性产物克隆测序,计算感染情况。采集的55份鼠类肝脏阳性25份,其中黑线姬鼠阳性率为48.84%,黄毛鼠为33.33%,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doshiae最接近。研究认为天台县鼠形动物有很高的巴尔通体DNA阳性率,存在传播给人的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厦门市海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叶曦等[5]了解福建省巴尔通体在鼠形动物中的感染分布状况。被检标本于2005年5-9月收集自福建省厦门市所捕捉活鼠,用5%兔心血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可疑菌落分纯1-4代;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性高的构檬酸合酶基因(gltA)的379bp片段,以证实为巴尔通体。结果:共捕鼠形动物151只,分离到22株巴尔通体,分离率为14.57%。菌株分布于2属2目,其中褐家鼠8.97%,臭朐腈20.55%,臭朐腈带菌的报告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本文报道首次证实巴尔通体在福建省鼠形动物中流行,且感染率高,需对感染分布状况开展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各种巴尔通体对应于不同的人类疾病,还需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作巴尔通体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臭朐腈在南方占室内鼠形动物的50%左右,组成比例有增大趋势,臭朐腈感染巴尔通体的流行病学意义不言而喻。

大理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白鹤鸣等[6]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鼠类中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ecies)的感染情况。2004年在景东、南华、盈江、龙陵等县捕捉活鼠,采集捕获鼠全血标本,用含5%兔心血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可疑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的特异片段(379bp)加以证实。结果:4个县共捕获鼠类397只,为1个属4个种,分属大足鼠、黄胸鼠、褐家鼠以及斑胸鼠。从397份标本中分离到巴尔通体54株,分离率为13.6%(54/397)。菌株分布于各调查点的鼠种中,大足鼠的分离率为22.0%(22/100)、黄胸鼠14.8%、(31/210)、褐家鼠为1.2%(1/87)、斑胸鼠阴性。云南省西部地区的鼠类中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巴尔通体的感染,还需要对相关疾病传播关系做迸一步的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栗冬梅等[7]了解云南省不同地区、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对2003年6-7月在云南省3种不同气候类型共5个县、市不同生境中捕获的鼠形动物采集股动脉血,用含5%去纤维兔血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置于35含5% CO2培养箱中分离培养巴尔通体,疑似菌落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基因片段,电泳图中出现目标带即判断为阳性菌株。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78只,接种鼠血标本176份,共检获巴尔通体疑似菌株79份,经PCR证实69份为巴尔通体。6种被检动物中有4种动物检出巴尔通体,感染鼠分属于家鼠属、绒鼠属、小鼠属。总检动物巴尔通体分离率为39.2%;其中以黄胸鼠分离率最高为42.0%。除大理市外,剑川、祥云、云龙和云县等县捕获的鼠类标本均分离到巴尔通体,鼠类生境涉及室内、庭院、溪场灌木丛、山地灌木丛,跨越暖温带季风气候、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河谷少雨气候三种气候类型。研究再次证实云南鼠类宿主,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家栖鼠类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巴尔通体在多种鼠类、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中均有分布,呈现出对不同地理和气候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及宿主多样性特征。

大理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白瑛等[8]了解巴尔通体(Bartonella)在云南鼠群中的分布及流行特征。被检鼠血为1999年10月收集自云南省的3个调查地区,采用兔血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进行巴尔通体分离,以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的379bp片段进行扩增以证实是否巴尔通体,阳性者行以序列测定并与已知菌株加以比较。结果与结论:从131份鼠血分离到58株巴尔通体(44.3%)。菌株分布于各调查点,感染鼠分属3个属6个种,以姬鼠属(Apodemus)的带菌率最高(62.2%,28/45),家鼠属(Rattus)次之(41.5%,27/65),绒鼠属(Eothenomys)居第三位(18.8%,3/16),表明巴尔通体在云南常见鼠种中广泛分布及高度流行。所有菌株按其分离鼠属可分为3群,具有以属为水平的宿主特异性。依基因结构可将它们分为20个变异体(家鼠属8个;姬鼠属12个;绒鼠属2个),其中17个为新发现变异体,表明云南巴尔通体基因型别的多样性。7个家鼠巴尔通体变异体可分为B.elizabethae、B.tribocorum和新种B.yunnannensis 3个基因型。由于云南巴尔通体的高度流行及基因型别的多样性,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可能与巴尔通体的感染有关。需要对该地区巴尔通体的流行情况及对人类致病作用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杨发莲等[9]为弄清我省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感染特征,于1999年10月至今对我省的16个县(市)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的感染进行了调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栗冬梅等[10]调查我国巴尔通体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蚤类是否携带巴尔通体。2003年6-7月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居民区采集家猫、狗、鼠类等体表寄生蚤,用3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BhCS.78lp-BhCS.1137n、Bh.3llP-Bh.452n和TI le.455P-TAla.885n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巴尔通体gltA和16S-23S rR NA ITS中部分核酸片段,检测采集的蚤类是否感染巴尔通体。结果:共采集251只寄生蚤,包括猫栉首蚤、人蚤、缓慢细蚤等7个常见蚤种,从1组猫栉首蚤和1组缓慢细蚤中扩增出目标带,证实有巴尔通体感染。研究认为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能够感染巴尔通体,是该种病原体的潜在传播媒介,间接表明当地家猫和鼠类动物存在巴尔通体感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栗冬梅等[11]了解蚤、蜱在我国作为巴尔通体传播媒介的可能性,获得其自然状态下存在于吸血节肢动物中的证据。采集家猫、狗、牛及鼠类动物体表寄生蚤、蜱,采用含5%去纤维兔血脑心浸液(brain heart infusion,BHI)培养基置于35含5% CO2培养箱中从蚤、蜱中分离巴尔通体,疑似菌落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扩增巴尔通体特异基因片段,阳性产物测序并用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的亲缘关系。结果:分别从猫栉首蚤、微小牛蜱中各分离出1株巴尔通体,用5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均产生阳性目标带,证实为巴尔通体属微生物。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蚤、蜱分离株之间同源性较小,tRNAIle-tRNAA1a基因间隔区序列为58.2%、ftsZ基因序列为72.8%;这两株菌分别与云南鼠类宿主血液中分离的巴尔通体菌株RT222SM、RT221SM同源性最大,与其它已知巴尔通体同源性均较小。蚤培养物与RT222SM的tRNAIle-tRNAAla基因间隔区的同源性是77.9%、与ftsZ是96.2%;蜱培养物与RT221SM的tRNAIle-tRNAAla基因间隔区的同源性是99.4%,与云南鼠血中分离的Rf1561yn的gltA基因338bp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9.1%,基于gltA种系发育分析提示与Rf1561yn亲缘关系最近。从猫栉首蚤、微小牛蜱中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为蚤、蜱作为巴尔通体传播媒介提供了线索,同时为在我国进一步开展媒介生物中巴尔通体感染情况调查提供了实验方法的参考依据。同源性搜索、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这2株巴尔通体与中国云南分离的巴尔通体基因型相似,而与国外的巴尔通体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杨小冉等[12]调查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家猫汉赛巴尔通体血清抗体及菌血症情况。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调查314份家猫血清抗体情况,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对血培养产物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用ELISA法共检测314份标本,总的抗体阳性率为29.6%,<6月龄的幼猫阳性率较低(19.3%),>2岁的老猫抗体阳性率最高(37.5%),雌性和雄性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血培养共培养出42份可疑阳性,PCR及序列分析证实为汉赛巴尔通体。研究认为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家猫均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情况,汉赛巴尔通体是家猫感染的主要菌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栗冬梅等[13]分析中国家猫中分离的巴尔通体菌株M9HN-SHQ生物学性状和分子特征。应用含5%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在5%CO2培养箱中37培养6-7d,革兰氏和吉姆尼茨染色镜下观察形态;应用VITEK ANI厌氧菌鉴定卡进行生化反应鉴定;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获取菌体脂肪酸成份组成(CFA);Etest药敏试条测定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别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目标菌株和其他国际标准菌株等绘制DNA指纹图谱;对16S rRNA,gltA,groEL,ftsZ,rpoB,ribC基因和16S-23S rRNAITS测序并根据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菌株M9HN-SHQ的菌落呈圆形、灰白色,较小;镜下观察为革兰染色阴性、细小、微弯曲的杆状菌体。生化反应不活跃,氧化酶等阴性;CFA主成份组成与克氏巴尔通体一致;体外培养对头孢噻肟钠、利福平等多种抗生素敏感;RAPD和PFGE指纹图能够很好的与汉赛巴尔通体等4种国际标准菌株区别,具有独特带型;16SrRNA等多个基因序列与克氏巴尔通体同源性为100%。综合生物学性状和分子特征分析,菌株M9HN-SHQ是克氏巴尔通体,这是我国首次从宿主动物中分离到该病原菌,证明在中国家猫中存在这种能够引起人猫抓病的病原菌。

大理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白瑛等[14]了解巴尔通体(Bartonella)在云南健康人群中的感染情况。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法(IFA)对30份有可疑鼠类接触史的云南健康人血清行以抗Bartonella Elizabethae等9种不同巴尔通体抗原的IgG和IgM抗体水平测定。结果:有5份血清对4种抗原发生反应,其中1份抗B.elizabethae IgG阳性(1:128);其他为抗Neotoma IgG(1:128)或IgM及抗A1 IgM(1:32)阳性。研究认为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于人群中,考虑目前临床众多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及一些临床疑难杂症与B.elizabethae及其他鼠传巴尔通体的感染有关,有必要在云南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巴尔通体人群感染状况的进一步调查,对病人的治疗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方法。

 

国外相关文献:

 

Liu Q等[3]报道中国浙江省小型哺乳动物体内巴尔通体的检测情况。为估计浙江省不同种类小型哺乳动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研究地点巴尔通体感染率,为评估人感染巴尔通体风险评估提供基线数据,我们捕获小型哺乳动物。通过RCR技术检测巴尔通体类型。47%的黑线姬鼠、31%的黄毛鼠、16%的褐家鼠、24%的黑腹绒鼠、4%的社鼠、30%的臭鼩、22%的东方田鼠、27%的褐黄胸鼠、29%的大林姬鼠均检测到巴尔通体DNA。在27种不明Soricidae和9种小家鼠体内未检测到巴尔通体DNA。这是首次报道果蝇和社鼠巴尔通体DNA检测。不同物种、研究地点和季节的巴尔通体检出率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性别的检出率差异不大。经序列分析与B grahamii最相似。

Sun J等[4]报道华东地区巴尔通体的血清感染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该研究收集2005年12月到2006年11月间中国浙江省8个地区的犬伤门诊人群和献血者的血样,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测血样中的巴尔通体。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巴尔通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犬伤人群的巴尔通体血清阳性率要明显高于献血者,表明犬伤可能为巴尔通体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

其他研究者报道:

Inoue K等[15]报道黑线姬鼠体内分离的Bartonella japonica sp. nov.和Bartonella silvatica sp. nov.。

Kim CM等[16]报道韩国蜱、螨虫以及小型哺乳动物体内巴尔通体的检测情况。

Knap N等[17]报道斯洛文尼亚老鼠巴尔通体的分子检测。

Kamrani A等[18]报道安大略省家猫和猫蚤体内巴尔通体、hemoplasma、猫属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

 

查新结论

 

国内外可见巴尔通体在人和动物(包括鼠形动物、家猫、蜱、蚤类、螨虫)中的感染研究报道(文献1-18),文献1-4为课题组成员所报道,文献1涉及浙江省家猫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情况,文献2涉及浙江省天台县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情况,其中黑线姬鼠阳性率为48.84%黄毛鼠为33.33%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doshiae最接近,文献3涉及浙江省小型哺乳动物体内巴尔通体的检测情况,其中47%的黑线姬鼠、31%的黄毛鼠、16%的褐家鼠、24%的黑腹绒鼠、4%的社鼠、30%的臭鼩、22%的东方田鼠、27%的褐黄胸鼠、29%的大林姬鼠均检测到巴尔通体DNA,文献4涉及浙江省8个地区的犬伤人群与献血人群巴尔通体感染对比研究。除课题组成员外,国内外未涉及浙江省不同地区的多种鼠种和蜱中巴尔通体的检测情况研究,未涉及黑腹绒鼠和社鼠的巴尔通体检测研究,未涉及浙江省家猫巴尔通体感染情况报道,未涉及浙江省犬伤人员与其他人群巴尔通体感染对比研究,未涉及浙江省天台县黑线姬鼠巴尔通体感染率研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519097.html

上一篇:查新分析:新型胃肠道术式构建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大家周末愉快!明天去唱歌
收藏 IP: 114.255.123.*| 热度|

1 杨学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