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
读书日说读书 精选
2018-4-23 08:57
阅读:8388

 


 

读书日读莎士比亚才应景,像端午节读离骚天问。看一本新出的莎翁传记,翻到谈Sonnet 145的一段,据说这是小莎最早的一首(写于1582年,18岁),抑扬格4音步(其他都是5音步),是写给太太Anne Hathway的。最后两行

“I hate” from hate away she threw,

And sav’d my life, saying “not you.”

藏着太太的名字:hate away = Hathway,而and sav’d my life 的发音近似Anne saved my life。这个观点是Andrew Gurr1971年提出的,他说,“The only explanation that makes much sense is that the play on 'hate' and throwing 'hate away' by adding an ending was meant to be read by a lady whose surname was Hathaway”(Shakespeare's First Poem: Sonnet 145, GURR Essays in Criticism.1971; XXI: 221-226)。

我是大学毕业以后才读莎翁的,读过两本商务印书馆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亨利四世上部和哈姆雷特。跟着注释学古英语,感觉也不是想像的那么难。那会儿没有莎翁全集,逮着一两个剧本就想看;如今全集都有好多版本,却只当工具书供着了。

读中外古典都伴着注释或注疏,养成了对注释的兴趣,有时还被它引到elsewhere去找远方和书。往昔,爱因斯坦论文的一个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的脚注,便引着薛定谔去找到了波动方程。我不找方程,只是被好奇牵着走,走出下面的关系图:   

图书网.jpg

   图的每根线条都足够小蚂蚁爬一辈子了。

随着关系图的扩张,我读书的“底线”被一条条突破。原先是不读现当代作品的,可挡不住文艺青年的时尚诱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读点儿沈从文和张爱玲,然后波及到萧红、汪曾祺,最新的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有一点原则还是不能丢的,那就是文字和文化的趣味。原先不读经济类的,但每天都随风听到金融消息,于是找来一套《货币战争》,外行看热闹,感觉像金融版的“X朝那些事儿”,专业人士可能不屑于看的。类似的还有《罗马人的故事》,流行几年了,我只看了开头。这儿就面临一个问题,是读Mommsen的“正史”还是读日本老太的故事呢?

最近开始读中医,不同版本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弄了一堆,准备以后开小店卖经方。读中医有亲切感,像读古代艺文;不像西医尽是生物化学,还血淋淋的。中医把病当朋友,比西医的对抗观高明得多。可惜中医不自信,甘愿把银针让给了柳叶刀。还原论解决不了生命问题,整体论的生物医学大概才是最终的归宿……




相关专题:读书荐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992-111042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