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葛庄叙事系列之三 于归

已有 3052 次阅读 2020-12-2 10:5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葛庄叙事:于归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文 / 蓝莲花瓣

No.1 女子无家

两岁的时候,我被爷爷奶奶领走了,离开了母亲,去合水县林场生活,那里是子午岭的一个林区。几年以后,我不但习惯并喜欢上了高大的山峰和茂密的树林,而且习惯和喜欢上了家庭主妇奶奶的各种生活习惯和她所创造的生活环境。当我在七八岁时,偶尔回到葛庄母亲的身边,就总是不能适应母亲提供的各种生活细节。一有机会,我就会住在峁上七奶奶的家里,赖在她家不走了。

在葛庄的叙事里,我们家是一个大家族。太爷和太太一共有七个儿子,太爷去世得早,太太管家的时候,爷爷他们弟兄七个是在一起生活的,都没有分出去单另过。那该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也是当年中国的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这样的农家,在当时的农耕社会是结构合理的,它不但有利于组织农业生产,劳动力多,同时也有利于家族的布局和发展。弟兄七个,就我爷爷一个人读书了,后来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只要回到葛庄老家里来,一定会去看望健在的七爷和四爷。

但是,后来弟兄们各家的孩子多了,也都大了,又随着太太的去世,在一起生活的大家族也就分开了。爷爷是老五,分家的时候,七爷尚未娶媳妇,爷爷是和七爷分在一家。后来,七爷娶回来了七奶奶,两家还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在我小时候感觉,七奶奶家就和自己家一样。七奶奶对待我们姊妹,对待爸爸,也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对七奶奶家庄院的熟悉程度,几乎与我家是一样的。那个庄院面东,正面子上有三孔窑洞,中间最大的那一孔是七爷和七奶奶住的。我常常晚上就和她俩睡在那个大大的火炕上。早上醒来的时候,她们早都出去干活了。有时候,七爷爷回窑洞里取东西,总调侃我又“驴推磨”了(睡觉不老实,晚上头在炕沿,早晨头朝炕脚)。庄院的左边膀子上也有一孔窑洞,那是七奶奶唯一的儿子---十爸和十妈妈的新房,虽然他们结婚也好几年了,但那孔窑洞里的布局和色彩依然如新的一样,窑洞粉刷了时兴的材料,光线好,显得亮堂。炕墙上贴有十爸自己剪的双喜和龙凤图样。那是我见过最有艺术气质、最好看的窑洞了,就像十爸和十妈一样,漂亮,干净,讲究,能干。

爸爸和妈妈结婚的时候,爷爷和奶奶已经是在在合水县生活了。所以,在我母亲出嫁到葛庄之后,能够经常、并且有生活细节上交流的长辈就是七奶奶,她对七奶奶也很依恋,很有感情。有关七奶奶的一些事情,她就常常会给我们说。记得有一次她说起了七奶奶生病的事。

在我的感觉里,七奶奶纳于言,但是她非常善良、慈祥,从来都不会生气,我也没见过她表达不满的样子。七奶奶的家,是那么完美,庄院干净,秩序井然,无论是土堆那里的牲口圈,还是院子里的小花坛,还有她家门前山坡上、林权地里的各种树林,核桃,花椒,杏子,桃子,都好像是被施了魔法,生长茂盛,按照物候。就连她养的看门的狗儿,也是非常恪尽职守的,我到现在的梦中都会常常梦到,要先避开那条狗,再回到七奶奶的窑洞里。

妈妈告诉我说,有一次七奶奶生病了,说胡话,要吃肉。当时家里没有肉,七奶奶气愤地说:“你们家墙上挂着肉,不给我吃。”.事实上,那时候的农家一般要到赶集的时候才能买到肉。妈妈在和我说起这件事情时,七奶奶的病早都好了,而且,七奶奶一直是偏向素食的,并不是特别喜欢吃肉。

但是对于七奶奶生病这件事,我倒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她也已经康复了。我特别纠结的是七奶奶说的“你们家”。在我看来,我每天喜欢去住的,就是七奶奶的家,怎么在七奶奶情绪不好的时候,她就说成了“你们家”?好像在这里,有七奶奶的委屈和辛酸。在那时的我看来,七奶奶家,是一个和睦、幸福、殷实的家。当然,对于年级尚小的我来说,我并没有能力特别注意到,七奶奶也是一直在辛勤地劳动,是因为她为那个家付出了非常的努力,还有她的特别好的德行和隐忍,她的那个家才那么温暖,美好。

后来,我长大了,结婚了。看一档妇女节目,镜头中的女子对着记者说:女人出嫁前的家,叫娘家。结婚后的家,叫婆家。想想挺可怜,这辈子混来混去,连个家都没混下。再后来,有个做编辑的美眉对我说:你不知道吗?女子无家。

No.2 于归

在《诗经 桃夭》篇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我发现“于归”这个词很美,自己却有点不太懂,就专门查了一次,才知道这个“于归”是指女子出嫁。然而,出嫁怎么被叫成了“于归”?归去哪里?去婆家叫做归,结婚叫做归,那么结婚前,女子都是寄住在娘家了。怪不得总听人家说,姑娘是别人家的人。

在《诗经》里,说到女子于归的,有《桃夭》、《燕燕》、《鹊巢》、《汉广》,可见从中国古人开始,华夏民族是多么重视这件事情。一个家族的重点,是娶来做家庭主妇的那个女子,而女子的使命,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确定了,就是归去夫家,去“宜其室家”,去“有蕡【fen】其实”,硕果累累,瓜瓞【die】绵绵。那个像桃花一样鲜艳柔美的女子,不但要使夫家子孙满堂,还要性情和顺,使的夫家生活和睦、幸福。

可是,对于七奶奶,对于母亲,对于五妈,对于堂姐,对于外甥女,对于我自己,对于我们这些女子来说,要把自己的出嫁看成“于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出生开始,那些青春年少的日子,无论生活是贫是富,和自己的亲人生活在一起,总是快乐的、愉快的,突然到了十几岁、二十岁出嫁,说那个自己丝毫不熟悉的家才是“归”,这是一个挑战,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心理上,也无论是过去的社会,还是现在的社会。

然而,太太“于归”,有了我们葛家在葛庄这么一大家子人。奶奶“于归”,有了父亲和姑姑我们这一家人。七奶奶“于归”,才有了七爷家里我的十爸和十妈,还有姑姑们。《诗经》和它背后的文化是有着深刻的道理的。于归,是家族的开始,是家族兴旺的开始,是每一个女子的使命,也同时,是女子的幸福和辛苦。我不知道太太、奶奶、七奶奶,还有五妈、妈妈和十妈,她们当年“于归”时的场面和细节,但我相信那一定都是按照当时家庭能承受的程度给出了最隆重的礼仪,一定都有着鲜艳的红盖头,一定充满着这个家庭对未来子孙满堂、兴旺多福的虔诚和希望。

No.3 最真实的是生活本身

在我所能了解到的范围,母亲对她自己“于归”的结果并不满意,五妈也是。五妈尤其不满意,因为五爸有一个坏毛病,他赌钱。当然,在我们今天回过头再看当时,五爸赌钱背后更大的社会背景是贫穷和落后。但是,五妈似乎从来都没有这么认为过,当然,也不能要求她认识到这些。所以,五妈一直都对自己的婚姻和生活,是不满意,甚至是相当抱怨的。

在过去相当漫长的社会时期,葛庄所有的人都很穷。农人们常年累月,从早到晚都在辛勤地劳动,依然要面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窘境。除此之外,五妈要面对的,还有五爸输了钱之后的后果,那些赌徒,会来家里抢东西,一头牛,几袋粮食......这些东西不但是家里的财产,更是家人基本生活的依赖和保障。

生活的投影总是一代一代紧密相连的。在我眼里,堂姐从小到大,好像就没有高兴过。在我五六岁开始上小学时,奶奶也把十岁左右的堂姐领到合水县和我们一起生活、上学。刚开始时,堂姐是因为思念五妈,几乎从来都不笑,也不多说话,有时候还会流泪,她很少表达自己的诉求。奶奶总说堂姐的身体不好,请医生来给她看病,她有鼻炎,总是看不好。

后来,堂姐为了升学发愁。考试成绩不好,考不上师范,复读时候成绩还是不好。她一边发愁,一边发愤读书。再后来,堂姐为了找工作发愁,找不到工作,怎么去招工,这些都是她发愁的。终于,堂姐在林场参加了招工,做了一名护士。她自己订阅了好几本专业杂志,非常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可是,堂姐并没有因为葛庄其他的女孩都待字闺中,只能做农民,而她自己已经是有公职的人员而高兴,更没有因为自己还有职业的提升空间而高兴。

再后来,堂姐为找对象而发愁,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而发愁。在堂姐的豆蔻年华,在林场的场部大院,我们俩一起生活,我上小学,她上初中。那时候,高年级有一对恋人,男孩子英俊潇洒,很有头脑,女孩子长得很漂亮。当我们谈论起这些事情,都比较羡慕。但是,那时候,我们谁都没有认为自己也是可以用漂亮来形容的女孩子。为了找对象,堂姐把工作都从林场调了出来,在甘肃省庆阳县的铜川乡卫生所工作。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她遇到了对的那个人。

No.4 变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堂姐的“于归”,依然是发生在葛庄和其他村庄的人家之间,但堂姐和她的女婿都是有工作的人,这是有别于农业社会、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于归”的。不过,“于归”的实质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堂姐必须担负的使命,同样是“宜其室家”,要使那个自己“回归”的自己的家,兴旺发达,福寿满堂,幸福多多。二十一世纪,堂姐的女儿,我的外甥女,也“于归”于家。她的使命,有没有改变呢?其实也没有。只不过,对于外甥女,对于我和堂姐,完成“于归”的人生使命,已经没有五妈、母亲她们那一代那么辛苦了,更加不会像奶奶和七奶奶她们那样,经历因为贫穷和落后所要遭遇到的艰难困苦。

然而,抛开社会大环镜的背景不说,每一个“于归”的新娘子都是不同的,她们有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因而家庭在面对相同的境遇时,态度和气氛也是不同的。在这些年来,我一直想,为什么堂姐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总是那么沉重?为什么我们不敢认为自己也很漂亮?

在今天能够体会快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敢高兴一下,一定要为了明天的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忧愁?

同样,如果抛开社会层面的大背景不说,从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开始,在葛庄和在整个中国的农村家庭生活里,就一直缺席着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建设。这种缺席在男人身上的体现是比较小、也比较少的。就算男人读书少,但相对于女人,他们识字、识数、与外界的交流都比较多,而女人正好相反,读书少,识字少,文盲多,遇到问题能细细思量或是通过交流找到解决办法的,那就太少了。在漫长的辛苦生活中,她们能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天性和忍耐,隐忍的好的,自己受伤,成就了全家人。隐忍的不好的,就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生都取不掉的印记。

正如张爱玲所说,你不知道过去的我,你就不能理解现在的我。

1985年,我上高中,住校,很是自由。一个同学叫我跟她作伴,一起去她表姐家,下午放学去,第二天早上赶早回学校。我去了,她的那个表姐家也相当贫穷,差不多也是家徒四壁的样子。然而那个年轻的妈妈乐观极了,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四岁、一个五岁,她和孩子说话,嬉戏,宠爱,让我们都觉得她家真好。

也许,生活好过或者不好过,有那样乐观的妈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无论如何,一切负面的情绪,抱怨,发愁,消极冷淡,都不能改变生活本身。


在甘肃庆阳地区流行的新娘的嫁妆


系列链接:

葛庄叙事系列之一:无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1258306.html

葛庄叙事系列之二 :序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1260519.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594-1260761.html

上一篇:葛庄叙事系列之二:序言
下一篇:葛庄系列之四:相关1985
收藏 IP: 60.165.143.*| 热度|

9 武夷山 郑永军 王安良 鲍海飞 朱晓刚 李学宽 冯楠 陈有鑑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