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从“茶叶激发的人体红外影像显现经络系统”说起

已有 8756 次阅读 2021-5-10 18:3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期,一篇发表于Quantitative Biology(《定量生物学》)上的文章——“茶叶激发的人体红外影像显现经络系统”,又点燃了经络研究的战火,业界议论纷纷。不过,这样的成果不时就会报道出来,人们也许已经见怪不怪了。

关于经络的实证研究,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经络现象”,有些是客观存在,有些是小概率事件,有些是弄虚作假。比如这篇文章,茶叶激发的身体红外辐射影像,就是前人看到的经络吗?诸多“经络现象”真的就是“经络”存在的表现?它们的实质是什么?科学价值怎样?现代人发现的“经络现象”与古人的描述是一回事吗?与古人的思辨存在多大的差距?针刺效应真的是“经络”作用?

起码,我们应该给“经络”一个定义,不应该让它言人人殊吧。

一、古人眼中的“经络”

经络的原型是脉,记载在马王堆简帛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里。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马王堆墓葬时间在公元前168年,这些医书的抄录时代大致在战国和秦汉之交的时代,距今约2200-2250年。

这两本脉灸经分别记载了分布在上下肢的十一条“脉”,路线描述非常清晰,显然是古人亲眼见到过的。比如,臂少阴脉,其路线翻译成现代解剖学术语就是:在臂部屈侧肌肉的小指侧缘开始循行,到达肱部内侧的小指侧缘,再向上到腋下,然后抵达侧胸部。

到了《黄帝内经》,十一条脉变成了十二条经脉,给加了一条手厥阴心包经。不仅加了一条,还把脉改称为经脉,并把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联系起来。十二正经之外,又增加了奇经八脉,以及十五络脉,浮脉、孙脉、穴位等。经络系统到《黄帝内经》已经构建完整。

在《黄帝内经》里,经脉和络脉其实都是脉,都是肉眼可见的。《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由于位置较深,所以看不到;而可以看到的都是表浅的络脉。“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络脉正因为可以清晰看到,才有刺络放血的疗法。

经脉虽然位置深看不到,但通过解剖可以看到。《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素问•脉要精微论》又道:“夫脉者,血之府也。”脉就是血的宅啊,当然就是血管。

所以,在最初建立完整经络系统的《黄帝内经》里,经络的经脉和络脉都是肉眼可见的,就是血管。一直到清代,这一基本认识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中医最伟大的解剖学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也清晰指出:“古人言经络是血管。”因此,在大学教材中,经络被定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二、现代“经络”的重新定义

现代“经络”的重新定义,源自古人用经络、穴位来解释针灸效应。显然,单用血管机制解释不了针刺和针麻效应,人们开始更加广泛地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来阐明针刺治病和麻醉的疗效实质。于是,“经络”开始了重新定义的历程。

(一)从血管循行到经络现象

1972年至1978年,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单位按着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的循经感传现象调查结果发现,循经感传是客观存在的。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地区调查的64702人中,有13123人出现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率为19.5%~20.6%,其中显著型206人,占0.3%~0.4%。

循经感传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速度缓慢。据对80名显性感传者的感传速度的1100多次观察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受试者,在针刺四肢远端穴位时,感传都可以上达头面部。用电刺激穴位引起的感传,在大多数情况下,循经感传速度都在20厘米/秒以内(75%),其中毫米级的占25%,超过20厘米/秒者为极少数。同一受试者的感传速度基本稳定。循经感传的潜伏期长短不一,长者可达几秒,十几秒或更长。潜伏期长者其感传速度慢。

艾灸穴位也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据对249例病人用不同艾灸方法刺激1201穴次的观察结果,出现循经感传现象的占75.5%(其中敏感者0.98%,较敏感者74.27%)。灸法感传气至病所率为19%,并有趋病病灶现象。

应用电提针仪系列结合传统的针刺手法和接力刺激可以激发循经感传。对3045条经激发感传观察结果,其感传阳性率为85%,气至病所率为88.7%,循全经率为21.9%,而对照组的205例2460条经的感传阳性率为48.20%,循全经及气到病所率为0.9%,两组差异性显著。证明激发方法可以提高循经感传的阳性率、气到病所率和效应率。

入静可以提高循经感传率。14例经过气功锻炼的病人中感传出现率为50%,而未练气功的正常人对照组为20.3%。125例患哮喘病的儿童,采用入静诱导结合压穴的方法,诱发循经感传,成功率达85%以上,显著型者占71%。

有些单位报告,截瘫患者的感传出现率远较正常人高,但另一些单位的报告则相反,认为截瘫患者的感传出现率虽然比健康人高,但下肢的感传出现率却低于上肢。64例脊髓完全横断损伤者,则无一例出现循经感传,说明脊髓的完整性在循经感传现象发生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偏瘫患者感传出现率比正常人高。小儿麻痹症患者的感传出现率也较正常儿童高,而且患肢高于健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传出现率也比正常人高。四例癔病性患者均无感传,而且暗示也不能出现感传。

经脉穴位处的针感,主要形成于深部组织中。在观察的足三里等14个穴位的44个针感点的形态结构,可以发现在所观察的穴位处普遍存在有神经干、支,血管(管壁的神经装置)和游离神经末梢。其中神经干、支、血管为100%;游离神经末梢在54%以上。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中,还可以见有肌梭,仅次于游离神经末梢。说明血管、神经干、支、游离神经末梢三者与穴位所在部位为主的感受器,共同组成针感的形态学基础。

据对281例感传直达疼痛部位的观察报告,针刺的镇痛效果都很好,其中即效者174例,显著者79例,有效者26例,无效者2例。

另几个单位对2700余例疼痛病人的循经感传观察资料,也证明感传与针刺的镇痛效果有密切的关系。病人感传显著的镇痛效果都比较好。与感传不显著组比较,差异性非常显著。

(二)经络实质的解剖学研究

有人应用分层大体解剖方法,观察十二经脉和任脉324个穴位在针刺周围内的神经分布的情况结果,发现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支配的共323个穴位,占99.6%,说明经络穴位与周围神经具有密切的关系。穴位处的神经分布基本上都属于相同脊髓节段,或在该脏器所属的神经节段范围内。各对阴阳表里经的神经分布都属于脊髓的相同节段,而有关神经的侧支也有重叠和吻合的现象。

有的学者曾用各种方法研究经络实质,结果在经络穴位上并未见到特异组织结构,也未见到经络线上有独立于神经、血管以外的特异组织,而经络穴位的配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同神经节段支配关系一致,有其相应一致的规律性。尤其在躯干腹、背侧两种形式的吻合更为典型。十四经穴的主治证候(尤其在四肢部),绝大部分同节段反射联系是一致的。四肢远侧的穴也符合这一规律。经脉穴位是内脏病理状态在体表的机能感应点。躯体内脏神经的节段性联系,则可能是其物质基础。

用组化荧光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内脏器官(心、胃、肝、膀胱等)和躯体浅、深结缔组织中的结构的资料,都可看到小血管周围分布有肾上腺素能和胆硷能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小动脉、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动脉这些阻力血管上,而不分布到容量血管上。在小血管壁上的这些神经末梢,绝大部分属于交感节后纤维。

脊髓、大脑是经络实质的重要部分。根据临床观察资料,循经感传出现率则因脊髓损伤程度而异。64例完全横贯损伤者无一例发现有循经感传;38例不完全横贯损伤者,循经感传出现率为9.5%。事实说明,脊髓在循经感传现象发生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7例经手术及X线拍片证明,脊髓完全横断者,针刺下肢穴位均不出现循经感传。一例脊髓后二分之一横断患者,未影响循经感传。

经脉穴位处的组织结构的观察研究资料,发现除与神经有密切关系以外,也与血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十二经脉上的309个穴位中,穴位旁有动脉和静脉干的262个,占84.36%。另有学者认为,经络的形态学依据是脉管。经脉与淋巴管有关,而络脉指的是血管,督脉、任脉和带脉与淋巴收集丛有关。肺经、胃经、心经、脾经和膀胱经几乎与分布在该处的浅深淋巴管完全一致。缺盆、云门、极泉、冲门、维道、气冲、急脉、承扶和秩边等穴则分别与锁骨上、下淋巴结,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和臀淋巴结有关。

(三)经络实质的其他研究

第一个声称找到经络实质的是朝鲜的金凤汉。1963年,他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实质的经络,是一种约50微米的小管道,称之为“凤汉管”。这一发现被朝鲜誉为和原子弹、宇宙飞船并列的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科学成就之一。后来被证明造假。

80年代,祝总骧用电学、化学、声学等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了经络,结论是:“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结构的调控系统”。当然,很多研究者对祝总骧的结论并不满意,先后出现了几十个经络实质的学说。还没有摆脱西医解剖学局限的学说有,筋膜结缔组织说、神经中枢扩散说、植物神经反射联动说、中枢-外周说、血管和淋巴管外的体液路径说、气道说等等;更多的中医认为,经络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一种能量传播的通道,就像飞机航线一样,没有实体,它传递的是电磁波、生物场、生命信息等等,这些能量或信息甚至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现象。

2020-10-30,《科技日报》付丽丽报道“中医经络研究获重大进展,我国学者发现经络间质通道”。声称“张维波教授团队近日相继在大鼠、小型猪等体内经络中发现组织液定向流动轨迹”。笔者当时质疑,既然目前“无法证实经络的存在”,那张维波教授团队是怎样发现组织液定向流动在这“经络”之中的?报道又说,“基于间质是所有细胞组织生存的微环境,经络间质通道的发现,有助于理解人体营养布输、代谢物清除和激素、外泌体的传输,病原体、炎性因子和癌细胞的转移,以及通过调节微环境改善细胞和组织功能的治疗保健原理,为基础科学和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的贡献。”既然“间质是所有细胞组织生存的微环境”,那么,难道“细胞间质”就是“经络间质通道”?这个发现是不是有点鸠占鹊巢?

再就是这篇报道,他们用荧光造影拍到了手厥阴心包经的照片。棒棒医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这个研究进行了分析,说它有两个明显的破绽:(1)造影剂除非精确地注射进了手厥阴心包经,否则,不应该只显影一条经脉,而应该显影3条经脉、3条络脉以及网状的细小分支孙络和浮络。(2)手厥阴心包经的方向是手肘到手指,所以,即使它被显影也应该是手腕到中指(六脉神剑里中冲剑剑气射出的方向),而不是手腕到手肘的方向。所以,这个研究完全不符合经典的中医经络理论,图片如果是真的,只能是一条向心的静脉血管。 

李明远教授也指出:检测“人体红外辐射”只是测定体表的温度。这个温度与没有确切定义的经络会有什么关系?而体表温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血液的流动。

笔者也认为,所谓“绿茶对应太阳脉,青茶对应阳明脉,红茶对应少阳脉,白茶对应太阴脉,黑茶对应厥阴脉。”也显得十分蹊跷。

附复旦大学重磅突破: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

近日,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公布了符合人体经络传统描述的系统性影像,让人们得以“看见经络”。相关论文《茶叶激发的人体红外影像显现经络系统》发表在3月份的Quantitative Biology(《定量生物学》)期刊上。

如何才能让整条经络活跃起来,让经络自己显形呢?针灸或推拿只能促进施治部位的经络的流动,很难让整条经络活跃起来。而经络的活动,根据中医原理有两种促因:一是按照“子午流注”(中医认为十二条经脉对应每日十二时辰,时辰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经脉的气血产生变化)自动开放,效应比较微弱;二是服用归经的药食,效应有时候会很强。所以改变思路,通过有效的药食归经来让经络自己显形,应该是可以尝试的方案。

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一直尝试从无数的本草中选择最有效最安全的归经药食。很多草本药食,服用以后相应的经络和脏腑部位会有明显的内源性发热或酥麻感,但一般感觉不明显,也很难拍摄出影像。

2012年,在试验了几百种药食以后,研究团队发现归经感受最强的是茶叶。喝了不同的茶以后,身体的不同部位会迅速发热,甚至大量流汗。为了证明这种归经感受是客观、可重复的,研究团队不仅在初步测试中让个体双盲重复喝茶来报告感受,还召集了24位体感通透的志愿者来参与试验。志愿者在不被告知茶的种类的情况下,一同饮用同种茶,并各自记录下自己发热的部位。

在饮用68种茶以后,研究团队做了一个结果统计,所有志愿者报告的一致性达到了96%。不同茶叶对应的归经有着极其明显的规律,绿茶对应太阳脉,青茶对应阳明脉,红茶对应少阳脉,白茶对应太阴脉,黑茶对应厥阴脉,只有黄茶并不清晰。

2017年,研究人员在贵州梵净山一带找到了含黄酮醇高的茶树,并发现以此生产出的黄茶对应少阴脉。

此后,研究团队从中国南方各省份以及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收集了512种茶,让人饮用之后,拍摄其身体的红外影像,观察红外辐射发生的时间和方式。其中一些茶喝了以后有强烈的经络流动感,仪器检测发现红外辐射会使体表产生5~8摄氏度的温差,核磁共振也看到细胞间质中大量液体流动。研究团队总结出最有效的茶叶激发的身体红外辐射影像,结果与2012年志愿者双盲测试的结果完全一样。

这种红外辐射在喝茶后的几秒钟内就会激发,但往往不会整条经络同时激发,而是分段地显现。只有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归经效应特别强的茶种才能让整条经络几乎同时发出红外辐射。

2018年,研究团队又组织了4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到太姥山上参与重复试验。志愿者调节饮食,排除其他食物对经络的干扰,每天都只喝一种茶来激发特定经络。多样本重复试验也证明了茶叶与经络激发的对应关系。

研究人员还尝试拍摄“子午流注”的效应,曾在一周内重复试验3次,发现每个时辰的身体红外辐射基本符合“子午流注”规则。每进入下一个时辰,身体的影像会迅速转变,误差不会超过8分钟。

人类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曾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人类表型组计划,把中医表型列为其中的重要部分,而经络是人体表型组研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在“看见经络”之后,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还将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推进有关经络的知识,打开经络的相关奥秘。 

铁杆e:复旦团队“人体经络图”火了,耗时9年,

发现茶叶归经感受最强

一张“人体经络图”,最近在全网火了。

1.jpg

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公布了符合人体经络传统描述的系统性影像,让人们得以“看见经络”。团队试验几百种药食后,发现茶叶归经感受最强。此后,通过不断研究,团队得出结果:不同茶叶对应的归经有着极其明显的规律。相关论文《茶叶激发的人体红外影像显现经络系统》发表在3月份的Quantitative Biology(《定量生物学》)期刊上。

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呢?

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们饮茶之后,身体的不同部位会迅速发热、甚至流汗,让经络自己活跃起来,从而显形,这时候拍摄身体各部位的红外影像。

很多草本药食在服用之后,虽然相应的经络和肺腑部位会有明显的发热和酥麻感,但感觉不明显,也很难拍摄出影像。

2012年,研究团队在试验了几百种药食以后,发现感受最强的是茶叶。

喝了不同的茶以后,身体的不同部位会迅速发热,甚至大量流汗。

为了证明这种感受是客观、可重复的,研究团队采用了双盲实验。

24位志愿者在不知道茶叶种类的情况下,饮用同一种茶,并记录自己发热的部位。

2.png

在饮用68种茶之后,结果显示,所有志愿者报告达到了96%的一致性。

由此发现,不同茶叶对应的归经有着明显的规律(归经: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对应关系):

比如,绿茶对应太阳脉,青茶对应阳明脉,红茶对应少阳脉,白茶对应太阴脉,黑茶对应厥阴脉。

不过有一种茶不太清晰,那就是黄茶。

但就在5年后,研究人员在贵州梵净山一带找到了含黄酮醇高的茶树,发现了黄茶对应少阴脉。

根据经络学说,大多数经络会经过不同的手指和器官。

为验证手指与器官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研究团队从中国南方各省以及日本、新西兰等国家收集了512种茶,从中选出了效果最强的13种。

一共有42名志愿者到福建太姥山上参与重复试验,包括17名男性和25名女性。

志愿者每次喝完茶后,立即对人体进行红外成像。

3.png

研究人员发现,在饮用不同的茶后,可能由12条假设的经络连接的不同路径和器官,温度都有明显的上升。

一些其他的汤药或饮品,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4.png

团队分别测得手指、手掌的3个区域和12个器官的最高温度,并且将数据归一化处理,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5.png

比如,图中显示的红色部分,代表饮用红茶后发热的身体部位,包括无名指、手掌的一部分、甲状腺和胆囊。

为了验证某种茶是否会对所有经络起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喝茶之后,身体各部位的温度没有同时升高。

6.png

并且,红外线图像显示了被激活器官的清晰形状,例如,心脏和肾脏被黄茶激活等等。

7.png

除了有支持的声音外,自然也有质疑的声音。面对网友的质疑,身为作者之一的李辉前几天也借着媒体回复了。

8.png

这是一个非常初步的探索研究,绝对称不上完美,但是完全可以第三方独立重复验证,已经有很多团队联系跟进重复实验和深入探索。

之所以强调茶叶,一方面是茶叶引发的红外辐射属于最强的一类,另一方面不同的茶叶类别激发不同的十二条经络,有利于比较寻找归经现象的分子基础。一旦归经的分子基础找到,对于将来的靶向药物设计的影响可能是革命性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5906.html

上一篇:五月的祭拜
下一篇:[转载]薛铁伦,薛崔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发展史中必须澄清的一个问题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2 武夷山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