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谢跃:一个老实人画的武昌华中村

已有 2572 次阅读 2021-4-29 17:57 |个人分类:感悟人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湖北美术馆收藏了不少的优秀风景写生,其中一幅画的题目为《华中村头》。

作品表现了一个秋日的晌午,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明媚的阳光穿过树枝洒在道路上,树影婆娑、斑驳陆离。

1.jpg 

《华中村头》(水彩画·1960年代)孙葆昌

画中的地点,对于在老湖美工作或者学习过的看官们而言,应该很熟悉。假若您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没关系、不妨先猜猜看。

扯起了“华中村”大家都晓得,这是老湖美原先的地址。但是大概没有谁会狗咬耗子,深究它的来龙去脉。

1980年代初,我刚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派遣证上清楚地写着武昌“华中村38号”。当时还蛮纳闷,为么事把高大上的艺术殿堂设在一个村子里咧。

实际上,这是号称“大县城”武汉的一个特色。

由于江河湖泊的分割阻隔,三镇显出一副大而无当、散乱不齐的样子。加之高等院校、机关单位众多,产生了许多相对独立、别具一格的城中村。

2.jpg 

“华中村”的石碑(年代不详)

华中村大约形成于1950年代。

彼时的华中师范学院,设在原“华中大学”(前身为文华学院)的地盘上,校园从胭脂路沿着昙华林的棋盘山(古称城山),延伸到了中山路。

云架桥以东的区域,包括了老湖美校园和省美术院的全部范围,其中还横跨了一截武昌的老城墙和一个小山包。

3.jpg

省美术院内仅存的一栋“教学行政楼”

除了四栋教学行政楼之外,这个区域大大小小的房舍全部是教工的宿舍。有关部门为了方便管理居民的户口,一古脑地打个包称作“华中村”。

看官,您千万莫以为华中村的名字老实低调、其貌不扬;其实,这块儿曾经是一个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地方。

村里的住房大概分成五等,门牌按照由北向南的顺序编号。

一等的是一栋奢华高贵的小洋楼,室内精致明亮、四周绿树成荫,位置在粮道街中学西边(现为菜市场)。这是原华师校长的住宅,三十年已被拆除了。

二等的为连排的二层洋楼,就是所谓朴园的“钱基博故居”等处。每栋楼有二个出入口和主副楼梯,卫生间带有抽水马桶。

这类楼房一般分配给系主任或资深教授,除了钱基博以外,还有刘依闻、郑昌中等著名的油画家曾在此居住。

4.jpg 

原华中村14号,现为“钱基博故居”。

5.jpg 

原华中村15号

三类的是小一点的二层楼房,分别为红砖和青砖所砌成。红砖房的楼梯在室内、青砖房的楼梯在室外,厨房和厕所都在外边。

这也属于高级别的住宅,著名的杨立光、张振铎等教授曾经居住过。

 6.jpg

青砖

四类的是小平房,后面有附属的厨房或杂物间、无厕所。这种平房的安排很灵活,因房间的数量而异,可以住两户、三户,也可以住N户,分配给普通的教职工。

我也住过几年的小平房,青砖红瓦、实木地板,天花板和隔墙是在木条上抹的灰泥。院子厨房的外面有一个水笼头,厕所是由杂物间改建而成的。

7.jpg 

小平房

8.jpg 

我家小平房的厨房与厕所

9.jpg 

筒子楼

10.jpg 

筒子楼的楼梯

五类的就是所谓的“筒子楼”,长长的走道、两头有楼梯,外面附属水房和厕所。最初是学生宿舍,后来逐渐加入各色人等、鱼龙混杂。

大约自1954年始,华师各系部分别迁往街道口的桂子山。留下来的图画系,1956年先改名为武汉艺术师范学院,1958年又更名为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5年轮到老湖美坐庄、一统华中村天下的时候,全村有门牌号码的住家共计70户。

11.jpg 

现在留下来唯一的门牌

扯到这里,您应该想起来了,《华中村头》的地点就在朴园的旁边。

坡下原来有一座跨越原护城河的小桥,水面上常常泛着一层黄色的水花,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河水是从忠孝门流过来的,混合了上游制药厂的废水。

画面上的近景是一棵老朴树,苍劲挺拔的树干左右分叉;左边有一幢灰墙红瓦的小平房、远景右边有一幢青砖砌成的楼房;二个小孩正朝着山坡上走来。

12.jpg 

《华中村头》画中的地点

23.jpg 

水彩画《华中村头》的局部

《华中村头》这幅画,构图严谨、层次丰富,描绘细致,用笔工整;给瓜众们留下一种中规中距、一板一眼的深刻印象。

画有风格,画如其人;人有性格,人如其画。

创作这幅画的艺术家名叫孙葆昌,现在可能已是鲜为人知。他的个性与作品的特点一模一样,厚道本份、质朴无华,不么样引人注目。

说白了,他就是一个老实人。

 24.jpg

《自画像》(纸上油画·1940年·湖北美术馆藏)孙葆昌

孙葆昌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富商的家庭,家里收藏了很多字画。自幼耳濡目染,酷爱绘画。1930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投考了颜文梁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当时的苏州美专设在沧浪亭,古罗马风格的教学大楼与中式园林的环境,加上颜文梁从欧洲带回来大量的石膏像和画册,学习条件在国内首屈一指。

孙葆昌勤奋好学、踏实刻苦,很快地便掌握颜文梁油画艺术的精髄。

25.jpg 

苏州美专校友合影:(前排右2)孙葆昌、(二排左3)钱延康。

13.jpg 

《芍药花》(水彩画·1942年)孙葆昌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又转入中央大学艺术系(时在重庆)徐悲鸿的门下继续深造;1942年,他的水彩画《芍药花》在全国美展上获奖,引起了美术界广泛的关注。

1943年,他进入重庆的励志社美术股,与苏州美专的同学钱延康、武昌艺专毕业的杨立光、国立艺专毕业的程白舟等人一道工作。

话到此处,问题来了。

孙葆昌么样会跑到武昌的华中村咧?

这与他在重庆同杨立光、程白舟等人共过事有关。1950年杨立光受命组建“湖北省教育学院美术系”,四处招兵买马、求贤若渴。

他连发了三封电报给孙葆昌,请他当仁不让、速来入伙。

14.jpg 

湖北教育学院艺术科绘画组师生合影,下图前排左2为孙葆昌。

15.jpg 

1965年湖北艺术学院附中高三班毕业合影,中间为孙葆昌。

16.jpg 

1965年湖北美术院民主人士与中层干部合影(二排左1为孙葆昌)

17.jpg 

1965年冬常书鸿访问美术院。前排左起:阮璞、熊明谦、张祖武、李一夫、郑昌中;后排左起:孙葆昌、杨立光、常书鸿、刘依闻、王霞宙、张振铎。

 此后,他历任湖北教育学院教师、湖北师范专科学院美术科主任、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附中部主任、湖北省美术院创作室副主任等职;还兼任了湖北省美协理事,武汉水彩画会会长。

他的家一直住在华中村附18栋。

这种带着“附”字的门牌号,指得是70户正式排序之外的筒子楼。凡不是单门独户,无法一一标明住址的宿舍,都用“附”字打头来编号。

18.jpg 

孙葆昌女儿孙兰(右)与邵声朗女儿邵屏,后面是华中村附18栋。

18栋属于“五类”住房,居住的条件当然比较差了。因为孙葆昌到武昌后,绕一个大弯子才来老湖美,好一些房子早被人占光了。

隔壁左右的邻居还有王福臻、邵声朗、张朗、马三和、夏略和杨永东等人,他们与孙葆昌一样,都是晚到了一点的。

再说,孙葆昌做人谦和敦厚、语言不多;做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又不懂“弯道超车”的技术。住下来之后,就过了一辈子。

 19.jpg

1965年湖北美术院成立纪念(二排右6为孙葆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孙葆昌由于在重庆励志社与杨立光的交往,有缘来到了华中村。又由于励志社的历史原因,文革期间被反复揪斗、劳动改造,患了严重的哮喘病。

1988年他因病在华中村附18栋去世,时年72岁。

20.jpg 

《民信闸下渔船多》(水彩画·约1950年代)孙葆昌

21.jpg 

《司门口》(水彩画·1957年)孙葆昌

22.jpg 

孙葆昌

老实人容易吃闷亏,好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其实,老实人在古代是一个褒义词、指的是朴实、真诚、善良和孝顺的品质。他们不是吹牛拍马、阿谀逢迎的人,而是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的人。

如今,老实人已成了一种极端稀缺的资源。

记忆中的风景,不仅记录了华中村的历史场景,也体现出画家孙葆昌高尚的人格情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4391.html

上一篇:[转载]谢跃:昙华林翟雅阁的国际范儿
下一篇:[转载]人类与病毒抗争的持久战: 2020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2 刁承泰 康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