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武昌花园山的故事

已有 4513 次阅读 2021-2-1 21:11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从1983年到1999年底,我们在武昌花园山住了17年,那是我生命力最旺盛的一段岁月。今天回忆起来,感到格外沉重:或许因为时光的一去不返,或许还有去日不多的伤感。

感谢“行旅人”的博文《武昌昙华林历史寻踪》和《武昌花园山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他博文中的图片,把我又一次带回这个梦牵魂绕的地方,那里的岁月虽然平淡,但也是与我这个人、这个家庭休戚相关的一段历史;他博文中的文字,让我进一步了解到我所熟悉的那个场所——曾经的沧桑。

01  湖北省中医院

在湖北省中医院的网页里这样介绍它:湖北省中医院暨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全国唯一一所“四位一体”发展的省级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湖北省中医药数据中心。医院始建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前身是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博士创办的仁济医院,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网页里,是这样介绍它的: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始建于1868年,前身是美国传教士开办的“圣约瑟医院”......。

的确,对于湖北省中医院来说,1868年是个不平凡年头,因为那一年是它诞生的日子。不错,“仁济医院”和“圣约瑟医院”都是它的前身,二者都是1868年那一年为国外教会所创办,后来合二为一,大约在1951年成为“湖北医院”,即湖北省的公费医疗医院。后来就成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再后来成为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02  武昌“圣约瑟医院”

圣约瑟医院”起源于意大利的“嘉诺撒仁爱修女会”(1806年创立)的天主教的国际性修会。1868年(清同治七年),该会应湖北代牧区主教明位笃的邀请,共差派6位修女,从意大利来到了武昌,很快就在昙华林街区的花园山南麓,创办了一间小小的圣约瑟诊所。

1880年,明位笃主教主持兴建的汉口圣约瑟医院(该院1914年改名汉口天主堂医院,今武汉市二医院的前身)正式落成,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的工作重心,便从武昌圣约瑟诊所转移到了汉口圣约瑟医院,从此汉口也正式有了外国修女以及她们所经营的医院。

1883年明位笃主教病逝于武昌花园山,继任主教是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会士江成德。江成德主教精通建筑设计,1888年,他在任期内主持扩建了汉口圣约瑟医院和武昌圣约瑟诊所,并将扩建后的武昌圣约瑟诊所改名为“汉口圣约瑟医院武昌分院”。同时在分院周边,还帮助修女们陆续开办过育婴堂、教理班和工艺所等。

1926年,北伐军快打到武昌城时,嘉诺撒仁爱修女会赶紧将武昌的教产,处理给了刚成立不久的天主教武昌监牧区,并将该会在武昌的修女也全撤到了汉口,至此,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在昙华林的历史便画上了句号。

1928年,美国俄亥俄州天主教地方修会,受武昌监牧区监牧、美国俄亥俄州方济各会会士艾原道的邀请,差派了“北美仁爱修女会”来到武昌,接管了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已作处理的教产,并以此为基础,在武昌花园山南麓,兴办了比以往规模更大的“武昌圣约瑟医院”和“花园山育婴堂(今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前身)”。

1929年,艾原道以北美仁爱修女会为核心,然后吸收中国籍贞女,共创了美中结合的“圣约瑟善功修女会”。从此,该会便一直在武昌花园山经办医疗与慈善事业。

1948年,武昌圣约瑟医院进行改扩建,新建了一栋平面为飞机型的住院部大楼,这栋楼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武昌兴建的唯一高层建筑,因临近全国解放,物价飞涨,于是将原设计的6层楼改为了4层。这就是我们长期工作的湖北省中医院住院大楼主楼,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它变成了“工”字型。那么多年,我们进进出出在那栋楼房里,忙碌着患者的住院康复。如今早已经加层,呈现了现代的装修,房间也扩建了卫生间,而当年的红砖红瓦不复存在了。前不久,我和妻子还去那里看望90多岁的王伯祥、管震江老师,他们在这所医院已经工作、生活了近70年,唇齿相依的感觉一定比我们更加深厚。

1948年底,圣约瑟善功修女会的美国修女全部回国,该会的中国修女数人,亦随她们去了美国。随后,圣约瑟善功修女会在武昌花园山的教产,全部由中国训蒙修女会临时代管,1951年被政府正式接管。

1950年,在政府接管圣约瑟医院之前,我的一位叔叔因为肺结核在该院过世。他毕业于武汉大学,当时是崇阳县中学校长,正准备结婚,被这个白色瘟疫夺走了年轻的生命。父亲前去为他送行,他们一起于1938年从应山老家徒步到重庆上中学,带着两个银元,走走停停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吃了很多苦头。

03  武昌仁济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文中简为协和医院)大楼门口,树立着一尊铜像,铜像是纪念一位英国威尔士出生的人,他的中文名字叫杨格非,英文名叫Griffith John。他就是武汉协和医院前身汉口仁济医院的创始人,也可以说是武汉协和之父。

1855年,对于杨格非来说是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杨格非24岁,成为了牧师,并与玛格丽特·简·格理菲斯(Margaret Jane Griffiths)成婚,也是在这一年,新婚燕尔的杨格非夫妇坐上了轮船,在海上航行了四个月,九月才到了中国上海。他是接受伦敦会的指派,到中国这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古国来,带着上帝的旨意来传教的。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北京条约签订,这个条约规定了中国内地可以向外国传教士开放。杨格非便成为进入中国内地省份的最早的传教士之一。于1861年6月21日从上海来到汉口(那时还没有武汉一说,都单独用汉口,武昌,汉阳),成为第一个进入华中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从此,他以汉口为基地,在华中地区范围活动,湖南,四川,陕西均有过他的足迹。所以他又被人们称为“华中传教士之父(father of missionaries to central China)”。

1866年,他决定在汉口修建医院。有资料说他受到了其他传教士的启发,但实际上是受到当时英国大使馆医生里德(Dr. Reid)的启发和鼓励而做的决定。里德医生说,你既然修建了教堂,学校,为什么不去修建医院呢?当时华中地区基本上没有医院,也没有西医,大夫看病是不懂解剖、生理、药理的。于是他开始在英国通过他的各种关系,特别是教会的关系集资,在汉口买了一块地,1866年9月3日,在汉口他传教的教堂旁边新建了协和医院前身仁济医院,汉口仁济医院英文名称为Hankou London Church Hospital,属于杨格非所在的伦敦会管辖。

1868年,杨格非在武昌建造了仁济医院,与圣约瑟诊所在同一年。因为地势较高,1931年武汉水灾,曾在此设武昌赈灾指挥机构。

图1  武昌仁济医院一隅,我们1983-1992年在之下的小院子住了8年,现在成为文物保护区。

图2  汉口仁济医院主院区

图3  现协和医院门口的杨格非铜像

04  花园山与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在武昌老城区东北角有一个小山包,那个小山包名叫花园山,小山包坐落在昙华林旁,明初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建治武昌,后来朱桢的第五子朱孟炜又被封为崇阳靖简王,王府就设在此处,所以小山包也叫崇府山,因为是王府花园,也叫花园山。这就是后来“湖北医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的所在地——花园山4号。

在花园山山顶上,有一座建于1888年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在1868年6位修女来到武昌之后,嘉诺撒仁爱修女会从意大利差派来汉的修女逐年增多,最多时达到40余人,开办育婴堂、教理班等公益事业,于是在1888年修建了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江成德主教接受了数名中国籍贞女,计划成立教区修女会。他委托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在武昌嘉诺撒堂举办修女培训班,到了1911年(清宣统三年),在这个培训班的基础上,由继任的鄂东代牧区主教、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会士田瑞玉批准,正式在武昌花园山祝圣成立了“中国训蒙修女会”。该会是湖北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组建的修女会。随后,该会总部在武昌大堤口天主堂挂牌,1926年迁往汉口。

1862年至1923年的61年间,武昌花园山一直是天主教的权力指挥中心,1923年12月,该权力指挥中心正式转移到汉口上海路,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在武昌花园山的总部也随之转移。

1926年,北伐军快打到武昌城时,嘉诺撒仁爱修女会赶紧将武昌的教产,处理给了刚成立不久的天主教武昌监牧区,并将该会在武昌的修女也全撤到了汉口,至此,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在昙华林的历史便画上了句号。

1929年,艾原道以北美仁爱修女会为核心,然后吸收中国籍贞女,共创了美中结合的“圣约瑟善功修女会”。从此,该会便一直在武昌花园山经办医疗与慈善事业。

1948年底,圣约瑟善功修女会的美国修女全部回国,该会的中国修女数人,亦随她们去了美国。

在嘉诺撒小教堂外右侧,花园山上还有一座小型天文台,是3米高的柱形废墟,这是武昌花园山天文台遗迹,武汉最早的天文台遗址。其前身是天主教堂的“气象哨”。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时,天主教堂仍有少数美国传教士维持,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传教士抓至上海关押,花园山天文台也遭到破坏。这个天文台在中国近代气象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被载入《中国气象志》。

图9中有一栋三层的宿舍楼,我们1999年前在三楼住了8年多,那个隐藏在树叶下面的空调压缩机似乎还是我们安装的(不知道这家的主人有否更新)。我们家那两个窗户正对着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每天清晨叽叽喳喳的鸟声把我们梦中叫醒,一打开窗户就看到山上的“优秀历史建筑”。直到看见“行旅人”拍摄的修复一新的礼拜堂,就想起当年那一间脏兮兮的动物房,里面堆满了杂物,还有刺鼻的异味。今天,我们卧室的窗外仍然有绿色的山林、叽叽喳喳的鸟鸣,唯独看不到哪一间飘逸着历史芳香(曾经的异味扑鼻)的小教堂。

4  

5  武昌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表弟的油画系列《老武汉》中有此一幅。

6  当年,这里是医院动物房,里面脏兮兮的,堆满杂物

7

8

9  1992-1999年,我们住在左下角的三层楼的三楼,那棵树挡住的是我们家的两扇窗户

10

11

12

13  礼拜堂后面,是武昌花园山天文台遗迹

05  崇真堂、牧师楼与翁守谦故居

崇真堂是中国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位于武昌区戈甲营44号,也即花园山下。它由伦敦会著名传教士杨格非兴建于1864年,为省城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堂,也是传教士杨格非来武汉后建造的湖北第一座基督教教堂。该教堂为一层砖木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两坡屋顶。平面为拉丁十字形,门窗采用二心尖券和彩色玻璃,曾作改建,可容200人。

1855年传教士杨格非受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的差派来华。武昌当时是湖广总督的驻节之地,又是华中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杨格非知道,要想在长江中游一带顺利传教,进入武昌具有特殊意义。他于是动员信徒,向武昌官府提出建堂申请,继又亲自出马,在英国驻汉领事的协助下,以《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为理由与官府反复进行交涉。1864年7月,官府被迫允准杨格非在武昌戈甲营购地建堂。

崇真堂堂牧始终是由华籍牧师担任。首任堂牧包廷璋。1951年,堂牧曾宪猷在崇真堂成立“三自”革新学习会武昌支会,该堂成为武昌“三自”学习中心之一。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崇真堂的宗教活动即全面终止,其房屋建筑后来亦被用作了纸厂的仓库。2000年11月,崇真堂恢复宗教活动。

武昌花园山牧师楼,建于1937年前。二层砖木结构,对称式平面,这栋楼正面均等五开间,红灰两色相间的清水砖外墙,通透式外廊采用连续性平券拱及砖柱等分,北欧风格的斜坡屋顶、尖尖的老虎窗与铁艺栏杆围绕着的阳台,这栋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是北欧风格。

1862年起,花园山一直是武汉天主教的权利指挥中心,从花园山看这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瑞典主任牧师的府邸建筑,通过它北欧的建筑特色,可以看出当年天主教在湖北地区发展的鼎盛。

武昌昙华林翁守谦的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

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06  结语

我们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都可以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感慨。在那个历史舞台上,我们也曾经扑腾过、嘻嘻过,尽管只是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角色,但我们留下的痕迹还在那里,我们奔忙的身影还在那里,虽然只是逝去的烟云......

14  基督教崇真堂”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70086.html

上一篇:[转载]汪策(Charlie):武汉协和医院之父——杨格非
下一篇:《传染病学史》札记:西方早期疫病学素描(1)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2 郑永军 罗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