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医病历书写应统一用西医病名

已有 2428 次阅读 2021-1-8 21:14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吴永贵,孔黎辉. 中医病历书写应统一用西医病名.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5,(03):6-8

目前在中医病历书写过程中普遏存在着中医病名混乱现象,有一病多名,一名多病,有以症状名病,有以证候名病,甚至有纯推理性的病名出现。虽然有关部门曾组织制定了内、妇、儿、外各科中医疾病诊断标准[1-3],但在临床实际中无法贯彻实施,标准如同虚设。究其原因,是中医病名诊断难以做到客观化、定量化、统一化。随着国际间中医药研究协作交流的增加,中医药标准化的要求迫在眉睫。如何协调统一全国各地以至国内外的中医药研究, 使有关临床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首先第一步,就是在病名诊断上应统一用西医病名。

病名的概念与中医学的认识方法

病名概念的提出,是“病”、“证”、“症”三个层次中相对于“证候”和“症征”而言的,是现代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对中医诊断提出的概念分化的要求。要明确病名诊断,首先必须明确“疾病”的概念。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上拟定的疾病概念草案中说:“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1990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上,肯定并重申了这一疾病概念,并指出:“每种疾病的具体名称是谓病名。病名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疾病诊断概念[4]”。这一病名概念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病”是疾病的全过程;其二是“病”反映了疾病全过程的病理变化规律;其三是每一疾病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从而构成每一疾病各自的特点,使每一种疾病能够与其它疾病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与“病”相对,“证”是疾病在各种因素(始发病因、环境、体质、心理及治疗因素等)综合作用下患病机体整体反应特性的概括;“症”则是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是否使用中医病名或西医病名,关键看使用的病名是否符合疾病概念的三个要求。

考察中医病名的历史与现实,可以看到现有中医病名概念极大多数不符合上述三个要求。《伤寒杂病论》以证为病名者居多,《诸病源候论》及《外台秘要》则多以症名病,至清代以后又以证名病居多,据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专题组统计,历史病名有3744个,数字可谓庞大。但古代的病名大多属于症状或证候类型,前者如“咳嗽病”、“胃脘痛”,后者如“太阳病”、“风温病”。古代病名亦有具有特定演变规律的,如痫病、疟病、消渴,不过这些病名告与西医学的病名认识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中医学认识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对疾病各种症状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通过对患病机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反应状态的综合考察来把握疾病,这种整体化的宏观认识方法,无法排除自然环境与心理、体质等因素去把握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无法去了解发病的物质实体和疾病全过程的病理变化规律,亦即长于辨证而拙于辨病。

古代医家对疾病过程的认识是肤浅的,极大多数病名都只是对某些疾病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对疾病本质和过程的概括,即便是对某些疾病如痫病、疟病等病变过程的相对成熟的认识,亦带有很大的模糊性。不能揭示内在的根本矛盾和演变规律。古代痫病有多个名称,有按病因不同分为风痫、惊痫、胎痫、子痫;有按发作时叫声不同,模仿六畜分为马痫、羊痫、牛痫、鸡痫、犬痫、猪痫;有按脏腑分为心痫、肝痫、脾痫、肺痫、肾痫。而疟病的名称,竟有痰疟、虚疟等39个之多。这些病名皆因其不能反映疾病本质和发展过程,已被后世逐渐淘汰。

用西医病名统一中医病名是历史必然

鉴于中医学认识疾病的思维方法,中医病名具有不可规范性。本世纪30年代,我国中医界曾发起“统一病名的建议”行而未果。半个世纪后,196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计划组织编写《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1984年卫生部将中医病名诊断规范作为重点科研课题下达任务,但直到1991年在常州召开中医病证规范研讨会,中医病名始终无法统一和规范,拟议中的《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亦未能成书。中医病名规范,不单纯是统一称谓的问题,而是要反映疾病本质和分类体系,并涉及到医疗法规化和中医学面向世界参与国际交流,是否有利于临床、科研、教学和信息检索等诸多方面,问题的核心不是中医病名要不要规范、要不要统一?而是用什么规范、用什么统一?要制定病名规范和作出疾病的鉴别诊断,就必须了解疾病过程机体内部结构和机能的变化,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而这一点,仅靠中医学传统的“四诊合参”、“知外揣内”的整体化诊断方法是无法达到的。

西医学在认识论上强调溯因分析,在诊断上强调致病因素造成的病理变化,其诊断方法与解剖、显微分析和实验手段相结合,比中医学的诊断方法更能把握疾病的病理变化和演变规律。并且,西医学以此作为发展其诊疗技术的价值取向,建立了一整套以病因病理为基础的疾病分类学。经过多次修改和审定,制定了各疾病较成熟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显然,病名规范的制定,应该以西医病名为主,以西医病名统一中医病名。如果认为采用西医病名就是“西化”,就是不发扬中医特色,这不仅是作茧自缚,而且会损害中医学术的发展,连西医病名都忌讳,更谈不上让中医学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

从临床实际看,中医评定疗效的参照系,目前已普退采用了西医的病名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如“急性肾小球肾炎”,以往中医病名称为“水肿”,评价临床疗效时,在“水肿”与“水肿”之间对比疗效,或者在“急性肾小球肾炎”与“水肿”之间对比疗效,都是不科学、毫无意义的。只有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不同病例治疗方法之间疗效才有可比性,同一病例治疗前后的疗效亦才有评定标准。因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名诊断,已包含了相应的诊断概念:由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肾小球急性弥漫性炎症病变,以浮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及一过性肾功能损害为其主要表现的病理过程,按浮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情况,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 级,并具有相应的疗效评定标准。而如果按传统中医作出“水肿”的病名诊断,水肿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心力衰竭、肝硬变等多种疾病,“水肿”的病名既不能反映其病理过程,也无法制定疗效标准。在病历书写上,病名诊断写“急性肾小球肾炎”即可,再写“水肿”已是画蛇添足。同样的例子,见于各科疾病,如“高血压”与“眩晕”,“胃溃疡”与“胃脘痛”,“视网膜静脉阻塞”与“暴盲”等,这些疾病如果以中医病名去总结临床疗效,均无法得出客观结论。

在病历书写中,废除中医病名,用西医病名统一中医病名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西医病名下只要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不但不会阻碍中医学术,相反更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有利于中医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深化。如灌肠透析治疗尿毒症,中药脱敏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特别对于一些中医认为无“证”可辨的疾病,如高血脂症,大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糖尿病部分病人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尿糖阳性,血糖持续升高,采用西医病名则有利于中医辨病论治,在诊疗实践中总结有效方药。

机体患病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按其整体结构可分为“病”、“证”、“症”三个层次[5],西医病名下的中医辨病论治,既包括对病治疗的专方专药,也包括按现代药理使用中药,可以使中医的临床诊疗形成开放系统,与现代研究同步发展,并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对症治疗三位一体的配合权衡和有机结合中取得最佳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中医内外妇儿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辑(试行)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试行). 内部印刷,199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会议秘书组. 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述要. 中国医药学报,19905):3

吴永贵. 疾病层次结构与方药的组织配伍. 湖南中医杂志,1988:(6):1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66325.html

上一篇:[转载]中央国医馆及其整理的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下一篇:[转载]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