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传染病学史》札记:时势选择了伍连德(3)

已有 2813 次阅读 2020-12-26 20:17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三)锻造中国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十功名

有学者[江涛,田涛. 西医东渐新路径:晚清时期国际医学会议初探. 社会科学家,202005]探讨了西医东渐与晚清时期国际医学会议的关系,认为晚清时期,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医学会议达58次之多。清政府对这些会议的参与,经历了从象征性出席到专业参与的过程。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奉派参会的专业人士数量逐渐增加,成为中国参加此类会议的主角。1911年,清政府借战胜东北大鼠疫之机,在中国主办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次会议不仅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医学会议,而且在世界防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外医学交流的一座高峰。这种以国际会议为载体的中西医学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西方医学知识的输入和发展,还为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兴起推波助澜,是晚清西医东渐一个特定的渠道和媒介。

1. 倡设专业防疫机构

以此次东北防疫实践为起点,伍连德引入“防疫”“公共卫生”等概念,开始逐步构建中国专业卫生防疫体系。

1911年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与会各国专家建议中国政府在东三省设立永久性防疫机构,以防瘟疫卷土重来,清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不过,几个月之后就爆发了辛亥革命,但这一决定在伍连德的联络与推动下,并未因改朝换代而被搁置。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了“北满防疫处”,后改为“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伍连德任处长兼总医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

伍连德积极奔走海关,游说当局,筹集资金、充实先进设备、聘请高水平人才,很多技术人员都有留学国外的背景,也有少部分德国、奥地利、俄国医学专业人士参与,其规模与水准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席之地。在防疫事务总管理处的统筹之下,伍连德在东北建立了多家医院和实验室,平时应诊,疫时防治。这些医院包括:哈尔滨医院、三姓医院、大黑河医院、满洲里医院、同江医院、营口医院、齐齐哈尔市民医院等。1919 年与1920 年,东北连续暴发霍乱与鼠疫,这些防疫机构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疫病被严格控制在当地,没有继续向其他地区蔓延。1926年,全国霍乱大流行时,伍连德领导东北防疫机构人员再次投入到各地开展防治工作。

随着鼠疫、霍乱、伤寒、天花等各种疫情频繁在各地暴发,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疫病救灾中往往行动不力,而且从业人员专业水准不高,重治疗、轻预防等种种弊端。伍连德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瘟疫对国家与社会造成的冲击,因此,设立专门性国家防疫机构成为必须选项。他联合许多医界人士为此多次呈请北洋政府内务部。1919 3 月,北洋政府在北京设中央防疫处,伍连德任处长,这是近代中国防疫事业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中央防疫处兼有疫病防治与科学研究双重职能。在中央防疫处之下,地方建制依次为:省区防疫总局、防疫分局、防疫支局、检疫分所、留置所、临时病院(分疑似部及传染部),各级防疫机关都设有卫生警察,保证防疫措施的执行。至此,中国的防疫行政开始从警务体系中分离出来,独立运作,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道路。此后虽因时局动荡,这套机制并非总是能够有效运转,但伍连德的奠基作用不可磨灭[王建伟伍连德与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初建北京观察,2020,(3):92-96]

在几次重大传染病防治以及流行病学的调查中,伍连德观察到当时中国在应对疫情问题上的症结所在,如政权分散而不统一;从业人员专业水准不高;重治疗、轻预防等。伍氏曾感叹,很多传染病主要是因不讲究卫生所致,对于一些开窗通风、每日运动、不随地吐痰等健康常识,不仅一般民众无从知晓,即使一些有学识之士,也不加以注意。为此,他非常重视进行日常卫生教育,免费施行疫苗预防接种,预防为先,防患于未然。

同时,伍连德逐步摸索出一套科学严密的方法。第一,实行疫病报告制度,诊断病理。逐户检疫,对疫病人口进行调查,可疑者送往疑似病院,观察处理,确诊病例送入隔离所。第二,控制交通。在疫情主要传播路线,如铁路、轮船航线上设立检查口或临时医院,发现病情及时到医院就医。必要时,切断疫区对外交通。第三,清洁消毒。第四,焚烧传染源。

2. 推动现代医学在中国落地生根

对于东北鼠疫的成功控制,为伍连德赢得了重要的社会声望与地位,使之能够顺理成章地推进现代医学在中国落地生根。早在 1910 年,伍连德就曾在报刊上倡议成立中国医师自己的学会。1915 2 5 日,伍连德、颜福庆、俞凤宾等 21 位医师在上海南京路 34 号俞凤宾诊所宣布正式创立中华医学会(颜福庆为首任会长,伍连德为荣誉书记)1916 ,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大会,伍连德当选为会长(1916-1920)。大会确立了中华医学会“共策医药之进步,增进社会之健康,促进医政之开明,互勉同道之道德”宗旨,通过了《中华医学会章程》,创刊中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伍连德任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从创立之初就体现了很高的起点,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1937 年,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成立,伍连德任首届会长,该会成为中华医学会最早成立的 12 个分科学会之一。1933年,伍连德与颜福庆等共同发起建立中国防痨协会。

同时,伍连德认识到建立公共医疗体系的必要性,早在清末就曾倡议建立中央医院,但一直未能实现。1915 9 30 日,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西方医学正式得到中央政府的官方承认。借此时机,他再次提议,并经过近两年的艰苦筹备,191712月,中央医院在北京阜成门内落成,1918127日正式开诊,这就是今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图7-5)。中央医院的成功创办与伍连德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网络有密切联系,从提议到设计、从筹资到整个施工过程,伍连德深度参与其中,烙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院内设有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妇科、皮科、放射科、检验科等9个科室,病床 150 张,其中头等病床 10 张,二等病床 20 张,三等病床 120 张,伍连德担任首任院长。中央医院是中国人自创自办现代化综合西式医院的开端,号称“当日京师最完备之医院”,比经洛克菲勒基金会改扩建的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开院还早三年。

1.png

图7-5  1918 年 1 月 27 日,北京中央医院正式开诊,堪称全国医院的标杆。

这座红顶灰墙的建筑保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

对于后者,他也是从筹备开始便积极参与其中。1913 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委托,来华考察现代化教育。伍连德受外交部派遣,陪同他在各地考察,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医学现状和需求,使埃利奥特对中国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埃利奥特回美后,向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交了考察报告。根据埃利奥特的考察报告,洛克菲勒基金会再度组团来华考察,也是由伍连德负责接待。考察团走访了中国 17 所医学院校和 97 家医院,这次考察结束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正式开始了北京新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的筹建。1921 9 月,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开办仪式上,伍连德受特别邀请宣讲其学术论文《论肺鼠疫》(图7-6,参见王哲《国士无双伍连德》)。

2.jpg

图7-6  协和医学院的开办仪式上,以伍连德为首的主席团代表鱼贯进入礼堂

1922 年,伍连德受张作霖委托,建立东北陆军医院。1926 9 月,伍连德与林家瑞在东三省特别区长官公署及哈尔滨海关的资助下,创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并担任第一任校长。

3. 力促收回海港检疫主权

伍连德的一系列活动,非局限在医疗领域,其实际的贡献,超过了单纯的防疫、治疗、救人活命的价值,其中就包括立促收回中国海港检疫主权。中国海港检疫开始于1873年,最初一直被控制在西方列强掌握的海关手中,由外籍医生担任检疫医官。辛亥革命后,伍连德多次呼吁由中国人担任检疫医官,并以其领导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属下陆路与海港检疫所的技术业务为基础,向有关当局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宜的主张。193071日,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伍连德任处长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此后,厦门、汕头、汉口、广州、安东(今丹东)、牛庄(今营口)、天津、青岛、大沽、秦皇岛等检疫处(站)也陆续由全国海港检疫处接收,成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4.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伍连德一生著述丰硕,涉及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军事医学、医药管理、检疫学、中西医比较、医学史等诸多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多以中英两种文字发表,为 20 世纪初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医学理论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可贵探索。首先,“万国鼠疫研究会”(International Plague Conference)的成果,形成《1911 年国际鼠疫研究会议报告》,以英文出版,成为 20世纪初期国际流行病学之经典。

前面提到,他“旱獭(蒙古旱獭)与鼠疫关系之调查”,是中国人首次在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的论文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他受新成立的北洋政府派遣,赴荷兰海牙出席了第一届国际鸦片会议,1913 年又出席第二届,同年出席伦敦医药会议,发表《关于肺鼠疫的病理》。1926 年秋,伍连德的专著英文版《肺鼠疫概论》由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印行出版。该著作对“肺鼠疫”的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特征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后来,伍连德出版《霍乱概论》。今天,这两部专著仍被国际同行引为经典。

1932 年,伍连德与王吉民合撰的英文版《中国医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由天津印字馆出版,后再版多次,在医界被称为“王伍医史”。自 1910 年起,这部著作就开始酝酿,前后历经 20 年之久,是第一部中国人用英文写的中国医学史专著。

1927 年,伍连德因他在科学抗疫实践和疫病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获得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今世界卫生组织前身)授予的“鼠疫专家”称号。同年,东京帝国大学授予伍连德名誉博士学位。1935 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理由是: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土拨鼠)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1983 年,由著名流行病学家 J·M·拉斯特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伍连德是唯一被列入的中国医学家。

早在 1924 年,一代巨匠梁启超就曾作出了预言性的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此话并非虚言,它代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落地生根过程中,伍连德的先驱者形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64305.html

上一篇:[转载]黄璐琦:多学科的交叉,促进中医药的传统创新
下一篇:[转载]伍连德与协和医院创建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