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近20年外感热病病因观概述

已有 1665 次阅读 2020-12-2 07:13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袁志国.《黄帝内经》外感热病病名及其演变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0

摘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内经》撰著时间横跨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几百年,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多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部分,对以后的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内经》中论述外感热病理论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按《内经》论热病的篇章,就有十几篇之多,其中包括伤寒、温病、暑病、疟等许多外感热病。《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因此其中所论述外感热病病名很多,但散见于不同篇章中,论述的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衔接,因此显得零散而不成体系,使外感热病理论在整体性上很难掌握,这个问题严重阻碍了对《内经》中外感热病理论的学习及其以后外感热病理论的发展。所以对《内经》外感热病理论及外感热病的病名相关内容的整理,为后世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重点在《内经》中外感热病的病名研究,整理出这些病名,明晰其内涵及其在后世的演变情况。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整理的方法,并涉及文字学和逻辑学等方法,充分搜集了与《内经》和外感热病相关的文献,对《内经》中有关外感热病及其病名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并将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外感热病(伤寒、温病、暑病、寒热病、疟病、阴阳交)的内涵及演变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本文先对《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内容进行整理,然后对《内经》中外感热病病名进行梳理,得出56个外感热病病名,并且对这些外感热病进行分类,最后通过对《内经》中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外感热病(伤寒、温病、暑病、寒热病、疟病、阴阳交)的内涵及演变情况的深入研究,整理出这些外感热病病名演变一般规律。

前言

根据收集的资料,“外感热病”一词首见于《丹溪心法》,外感热病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1-10],因此,笔者总结得出外感热病的概念为:外感热病是指因外邪侵入人体而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表现,以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大部分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

外感热病是一类十分常见的疾病,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外感热病一直是历代中医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据不完全统计:自《内经》成书以来,外感热病专著及专篇有978部[11],可见前人们对外感热病的重视程度。随着现代流行病的广泛存在,如2003年的SARS,2007年的人禽流感等,对这些疾病的防治使医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这些疾病的深入研究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内经》中记载了很多外感热病,将这些疾病内容进行整理,为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医理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内经》的外感热病观研究, 吸引了很多学者为之付出巨大的心血, 也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因本课题涉及的资料太多,所涉及的学术问题也极其复杂,笔者尽量选取了较有代表性且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百余篇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近20年外感热病病因观概述

外感热病是指因感受外邪,以发热为丰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12]。病因指的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13],医学的发展必须首先探究病因,中医学也不例外,只有明确了病因,才能够对疾病做出最合理的解释和治疗,所以研究病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中医的病因观不是着眼于寻找产生疾病的微牛物和观察人体微观结构及其功能状态以及病理变化,而是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丰要依据,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的发牛同患者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回顾性考察[14],中医病因观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认识自然界中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体现了极大的灵活性与实用性[15]。中医外感热病病因观自古以来就认识不一,但外感热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的认识是统一的,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体日常生活调摄失宜。

笔者认为对外感热病病因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故对近20(1991-2010)年来有关外感热病病因学的文献进行评述,综述如下:

1 《内经》的外感热病病因观

《内经》是成书于西汉的一部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奠基之作。该节集汉以前中医学之大成, 包含的医学知识极其丰富。该节对外感热病的论述尤多, “按《内经》载热病的篇章,计有十数篇之多。各篇所论之病虽各有特点, 其称谓或曰热病,或曰伤寒,或曰温病(病温),或曰病暑。但其外感发热则一”[16]。该节中有很多关于外感热病的论述,对病因也有很多闸释,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的外感热病病因观还不完善,需要我们加以完善。

1.1  外因

《内经》中关于外感热病外因的论述,往往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13])言之,但是《内经》(除运气七篇)中只论述风、暑、湿、燥、寒五气,在谈到具体病因时, 也只谈风、寒、暑、湿四气”[17]。

1.1.1  六淫

《内经》认为,风邪是最易侵犯人体、致病最广泛的致病因素[18]。

《素问・风论》曰:“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中也有“故风者,百病之始也”的论述,说明风邪致病的先导性和广泛性; 在《素问・风论》有“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说明“风者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热论》指出了“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说明寒邪为热病的病因。同时本篇还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的论述。刘氏归纳为:“①外感热病可由多种病因所致;②寒邪是热病常见的主要病因;⑧寒邪所致热病,多与季节有关,而且又可隔季而发”[19]。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说明暑邪致病表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说明在《内经》时代已经认识到因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化变而发“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氦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记述。时氏总结“《内经》外感发热的病因与六淫有关”[20]。赵氏也认为“按《内经》多篇所载,六气(六淫)确系热病的丰要致病因素”,并总结为“六气的太过与不及使人生病”[16]。张氏等认为“所谓外感病因,是指与季节气候、地域环境有关的,经口、鼻、皮毛等体表自外而内侵人体的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气两类[21]。

1.1.2  疫、毒

此外《内经》中有关于“疫”和“毒”致病的记述,《素问・刺法论》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及“水疫”、“火疫”等五疫的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有关毒的记载,只是记述的较少,论述的不详细。

1.2  内外因

外感热病的发病不仅与外因有关系,还与内因有很重要的关系,外因是在内因的基础上发生作用的,所以在探究外因的同时,内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素问・评热病论》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明内虚为外感热病的内在条件,在《灵枢・百病始生》“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灵枢・口问》有“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有:“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说明《内经》 时代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与外感及内伤有关。《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邵氏研究认为“造成外感热证的病因有寒气和虚风、贼风的不同”[22]。并总结其外感病的病因源于“其病因不外乎常规气候和正当情志的太过”[23]。张氏也认为“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表明外感热病亦有内外因”[24]。

此外《内经》把外感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其《素问・调经论》 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故《内经》将病因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物候和气候因素为外部因素,而体质和起居因素为内部因素[25]。这种认识与上述的内外因的观点是一样的,皆是一种整体认识疾病的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内经》所论述的外感热病病因,涉及外感时气、疫病、情志太过、饮食失宜、劳逸无度、起居不节等方面[26]。

2  后世的病因观

2.1  《内经》后医家的外感热病病因观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辨治外感热病的专著,本书虽冠以“伤寒” 之名,但文中不仅论及伤寒,还论及中风、温病和风湿,伤寒实为各种外感热病的总称。对伤寒的病因研究,沈氏总结不仅包括了外感六淫与疫疠,并且已经认识到外感疾病发病与阳虚、阴阳两虚体质因素有关[27]。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明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列伤寒病、时气病、热病、温病为外感热病的四大病证,并就其病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论述了风热病和疫疠病的病因,创见性地提出此类传染病的病因是“乖戾之气”,极大地发展了外感热病的病因学说[28,29]。

南北朝时期,对病因的认识不仅包括风、寒、暑、湿等病邪,还产生了“热毒”的概念,形成并发展了伏气温病学说[30,31]。陈延之的《小品方》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著名方书,陈氏论述了热毒(热毒内盛、湿热为毒、伤寒热毒、毒病冲眼)为病,陈氏关于热毒为病的论述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32]。

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病因学的专著为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氏将病因归纳为三类,即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余者属不内外因。对其中的外因病以六淫为纲,病证为目,条理清晰,论辨严谨,首次建立起外感热病学的框架,具重要的学术价值[33]。

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极其深入,在六淫邪气中十分重视风、热、燥、湿四气为病,尤为重视火、热病因为病,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伤寒是一种传染病,其病因为“秽毒”,其传染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染和接触传染[34]。

吴又可的《温疫论》有:“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感”、“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它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等对疫气的论述,并详细论述了感疫疠之邪的致病因素[1]。但吴又可的“戾气”学说,不同于一般六气,认识到传染病各有其特殊的病原,其论接近现代的病原微生物之说,并揭示了传染病的诸多规律, 这是中医病因学上的重大突破[12]。

温病学理论的形成,指出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伏寒化温以及疠气、 温毒、疟邪等都属于温邪范畴,进一步完善了外感热病的致病因素。此外包括蜂、蝎、蜈蚣、毒、瘴、蛊及各种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诸虫亦为外感热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1]。

2.2 现代的外感热病病因观

现代外感热病病因研究中,是在已有的六淫、七情致病因素基础上,阐发新的病因,丰富病因理论,促进医学临床的发展。姜氏[35]将外感热病的病因做了新的总结,即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张氏等认为外感热病据其病因分为六淫病和疫毒病两类,而根据其感邪的时机和发病方式又有六气正病(新感和伏气)和六气变病(时气疫病、六气变异病)的新的六淫观。而疫、 疠指可以引起互相染易,多人同时发病并且病症相似的以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变凶险为特征的一类病因;而毒是指病变急重、凶险,有局部组织的破坏[2]。

陈氏将外感热病的病因分为六淫和时疫两大类。其中六淫可以单独发病,又可以相兼为病,使外感热病病因变成多维的、动态的[36]。

袁氏总结现代的外感热病病因观归纳为以下几点:祝氏将外感热病病因分为无机之邪和有机之邪两类;何廉臣先生主张“伏火”论;外感热病发病的内因主要是人的体质因素;印会河提出了外感热病“从化”问题,亦与体质相关;更加重视“毒”的研究,并融入西医学的病原微生物学知识[3,4]。

李氏总结外感热病病因不仅包括“六淫”和“疫疠”,此外还包括了毒、 瘴、蛊、疰及“胎毒”等[37]。

黎氏等总结外感热病病因包括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病原因素、饮食与生活起居因素、神经心理因素等诸方面[38]。

由以上文献可知,对于外感热病的病因,从古到今均有很多论述,主要包括六淫、疠气、毒等。

外感热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区别与“内伤发热”之处就是有明确的由外而感的病因,外感病因亦可入里而现各种里证。因此,对外感热病病因的构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研究中医外感热病的病因学时,应该在努力找寻病原微牛物的基础上,不废除中医传统的六淫、时气、戾气等病因学说,还要综合发病季节、地理环境、体质因素,最终达到以临床证候为准绳,综合分析,客观辨证,“审证求因”,“辨因论治”。深入地探讨、研究外感热病病因学的概念和内涵,从而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出合理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案[1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60721.html

上一篇:[转载]浅谈《内经》热病理论
下一篇:[转载]《内经》中外感热病的理法分析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