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一位自强不息的书法家侄子

已有 3739 次阅读 2020-6-12 11:45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书法家侄子, 自强不息 恒新哥

在老家随州聂家的群里,看到了孙宇峰的通讯报道——《聂亮明:“俗夫”不俗》,50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有两家聂姓的黑五类相濡以沫,颇类似惺惺相惜的交往。亮明的父亲恒新哥在马坪街上摆了个雕刻、修理的小摊,因为手艺人不多,生意还不错。

有一次,小学二年级的我去他那里取一件修好的物品,顺便买一角钱的豆腐回家。谁知到了那里,他前前后后围满了人,老实的我不敢开口,一直等到大家散了,恒新哥看到才取了物件给我。等我再去买豆腐时,却发现母亲给的一角钱不知道哪里去了。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家,母亲问我“怎么这么久?豆腐呢,还等着下锅?”我结结巴巴地讲了事情的经过,“真是没用!”母亲还是打了我一顿。好不容易就要吃到的豆腐也没了。

又过了两年,文革开始了,两家人再也不敢来往了。后来就音讯全无,那时候的亮明还只有四五岁,一副天真可爱的样子。但恒新哥在我的脑子里是能写能画,才艺双馨,据说跳高也很厉害,可以跳过自己的脖子那么高。可见,人是自强不息的动物,亮明和他的父亲恒新哥都是好样的!

刚才,我把孙宇峰的报道转到另一个群里,收到胜明侄子的回话:

我大概五六岁时,亮明的爸送我家一幅画。一只猫,应该是水粉画,贴在床柜旁边的土墙上。猫顽皮、逗趣的形态,到现在都有很深的印象。亮明在80年左右,听说偷渡香港去找爷爷,结果被抓关了好长时间。讲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满心恐惧,那时的香港对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毕竟神秘而遥远。这事在马坪镇子上很是轰动了一段时间。

八十年代亮明是电影院的美工,绝对是小镇上不多的文艺明星,披着长发,穿着另类的喇叭裤,提着颜料盒,就在中街十字路口的墙上画电影海报,神龙活现———

父辈的交集在我们这一代已经是陌生,可能见面都不会相识。留在记忆里的,只有弥漫在小镇上不散的煤烟味,夜晚惨白的路灯,那些被人取得很形象的小人物浑号,还有关于贫穷的点滴。

附孙宇峰:聂亮明——“俗夫”不俗

1.jpg

一头天然卷曲的蓬松长发、满面络腮胡、一双铜铃眼,身体魁梧、嗓门洪亮,放到《水浒》剧组,不用化妆就可出演“黑旋风”李逵。 

对自己的尊容,书法家聂亮明有许多“自黑”版本:某一天,送喝醉酒的朋友回家,朋友媳妇把门一开,吓得花容失色,以为老公遭黑社会绑架了。但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除了与李逵一样坦诚、率真外,聂亮明身上更多的是艺术家的沉静、聪慧与执著。笔者是几年前初识聂亮明的。当时他正和一群书法家挥毫泼墨,突然问起我的名字,原来已为我题写了一个横幅:清气若兰。字体古朴隽永,布局疏密有致,意境清新高远,落款是“俗夫斋人聂亮明”。机缘巧合,一年后,我来到了他的“俗夫斋”,在秋声与茶香中开启了对他人生和艺术之路的探寻。

01  身处陋巷 创办白云书画院

想找到俗夫斋,还真不容易,虽然在电话里说得很清楚了,我还是在建委附近转了几个来回才找到这条狭窄的巷子。巷子破旧,道路坑洼不平。走到尽头,眼前一亮,一幢白蓝相间的小楼耸立在河堤边郁郁葱葱的绿荫下,临巷门楣上横一牌扁,上书“白云书画院”几个大字,内里便是他的书房俗夫斋了。斋室四壁挂满字画,宽大的书桌上插满了各色毛笔,一只肥胖的大花猫旁若无人地酣睡其上。

 “这是1998年我和几个朋友合办的书画院,也是我安身立命的唯一所在。”聂亮明说:“我出生于书法世家,从小在父亲和奶奶的教导下练习书法,从会拿笔,就在写毛笔字。惭愧的是才疏学浅,没取得什么成就。”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聂亮明已是随州市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他是成立随州书协的元老,也是当时最年轻的副主席,经常有单位和个人请他去题字、题招牌,还有人想在他这拜师学艺。

当时聂亮明正在随州花鼓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和工艺美术,他决定停薪留职,创办白云书画院,一方面静心创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书法培训,用自己的所长造福社会。

想法是好的,起步却是艰难的。书画院成立初期,门庭冷落。随州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文重艺的传统,无奈当时经济并不发达,掏钱购买书法作品、参加书法培训的人寥寥无几。

看到聂亮明一家经济上越来越拮据,市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黄克勇坐不住了。他主动收聂亮明的妻子曾兆华为徒,教她学习字画装裱,还把自己的一套印章放在白云书画院,但凡有人向他求字,他必来白云书画院书写,这样的话,求字者就顺理成章在书画院把字也裱了,以此照顾他们的生意。聂亮明夫妻至今对黄克勇感恩戴德,以师敬之。

就这样,靠着妻子的装裱手艺和书画界朋友们的关照,白云书画院在艰难中维持了下来。“那时候也有点后悔学错了手艺,一天赚的钱还不如人家做小买卖的。”他苦笑着说:“但是一旦拿起笔,蘸上墨,一切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脑海中只剩下运笔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枯润。”“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期间,他写得最多的是《论语》中的这段话。

清贫与寂寞中的坚守,让聂亮明收获了艺术上的日臻成熟,近年来,他先后获得襄阳市青年书法大赛一等奖,作品6次入选湖北省书法展,2008年当选为湖北省青年书协理事,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其作品入选“中韩书法交流展”,并受邀到韩国进行艺术交流。先后有十几个国家的艺术家收藏了他的作品。

前来订购、选购作品的人逐渐增多。更让他欣慰的是,来拜师学艺的人也络绎不绝。“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和艺术。你看练习书法的人无论在道德修养还是审美能力方面,都优于常人。我们搞书法艺术的,就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让这种艺术形式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聂亮明说。自学院开办至今,已培养学生500多名。有的学生不但自己来学,还把孩子也送来学习,两代人成了“师兄弟”。

“主要是收费比较低廉。毕竟我们书画院不是靠培训盈利,每个学生只是收取了一些笔墨纸砚的费用。我们还是想替政府,或者说是替社会,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人才,弥补在基础教育这方面的短板。”聂亮明说。

有几十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聂亮明不但减免了培训费,还免费提供笔墨纸砚。有个叫黄亮明的学生,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庭比较困难,聂亮明看这个孩子很有天赋,也肯吃苦,免费教了四年,后来又资助他去北京拜著名书法家曾翔为师。现在黄亮明的书法艺术已有非常造诣,在京城书法圈内也有了一定影响,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大奖,被中国书法院聘为助教。每到春节,白云书画院门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那是聂亮明最开心的时刻,他的弟子们再忙都不忘回来给师父拜年,感激他的培育之恩。

02  热心公益 甘当对外艺术交流的“民间大使”

198828日,是聂家大喜的日子,与聂亮明父亲同父异母的姑姑带着她父亲生前的嘱托,从台湾回来寻根认祖,探望亲人。见到聂亮明的作品,姑姑眼前一亮,继而热泪盈眶:“父亲生前最大的爱好是书法,晚年更是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都寄托到笔端,没想到咱们聂家后继有人!”

受爷爷的熏陶,姑姑在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小有成就。姑、侄二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和交流。姑姑返台后,把聂亮明的作品介绍给自己熟识的书法家,朋友们赞不绝口。2001年5月17日,十几名参加“海峡两岸茶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台湾书法家慕名来到白云书画院,与聂亮明及随州书法家进行学术交流。

两天时间里,两地书法家欢聚一堂,挥毫泼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代表团负责人、白发苍苍的吴老无意中看到了聂亮明学生的习作,叹为观止,他感慨地说:“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写出这么好的字,真不简单!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还是在大陆!”

这次文化交流给聂亮明留下深刻印象,同行们开了眼界,提振了信心,两岸同胞加深了沟通和理解。此后,加入政协的聂亮明,决定利用自己台属的身份和白云书画院这个平台,积极参与对外艺术交流,为繁荣随州书法艺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些年来,聂亮明先后在白云书画院接待了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也附带为部分来随投资的外商牵线搭桥,被朋友们戏称为“民间大使”。

“无论是台胞、侨胞,还是外国友人,能来随州就是冲着咱炎帝故里、编钟之乡的招牌,冲着咱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政协委员,我的提案都是关于随州文化建设的。”聂亮明说。早在2003年,聂亮明就提交了建设季梁公园的提案,此后,其他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多次提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元旦,随州市文化公园(原名季梁公园)正式建成,成为随州重要的文化胜景和群众休闲娱乐场所。

这些年,他还先后提议建设青铜一条街、随州历代名人名家碑林,以此挖掘、弘扬随州传统文化,推进神韵随州建设。每到春节、寻根节,或者重大节日,聂亮明就会跟同行一起,上街头、下田头、进工厂、入社区,为群众书写对联、条幅,让书法艺术接地气、惠民生,为随州文化的崛起和繁荣夯实基础。

03  历尽坎坷 党恩铭记于心

“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比某些党员更热爱、拥护共产党。”聂亮明说:“你大概想不到,七十年代我曾经偷渡去过香港。”偷渡?!这个词怎么能跟眼前的艺术家联系到一起呢?原来聂亮明祖上是大地主、大资本家。他的太爷聂晓逊曾任德安府知府、湖北省金融银行行长。他的爷爷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官至国民党某团参谋长,解放前夕只身随蒋介石逃到台湾。

他的奶奶无依无靠,解放后,只好带着独子回到老家马坪。但此时,太爷聂晓逊正被关押在应山。“我祖上虽然富甲一方,但家风淳厚,积善积德。我听说,我们家临街专门有一间房子,供乞讨的、逃难的人们歇脚、暂时栖身,还施舍粥饭。”聂亮明说。

据说,聂晓逊关押在狱中时,曾有一群叫花子带着肉食去探监。监狱工作人员问他们是不是他的亲戚?他们说不是,但是受过他的恩,特来报答。后来,经调查,聂晓逊身上无命案、无汉奸行为,就放他出狱了。

1961年,聂亮明出生。刚记事,打击“地富反坏右”运动就开始了,奶奶作为地主婆、国民党家属经常被戴上高帽子去游街,妈妈被逼回娘家,爸爸为了生计远走他乡。8岁那年,他和妹妹又随奶奶被下放到农村,栖身在一处草棚中,上初中时才得以返回马坪,但房子被占,又因成分不好,高中也不能上,人生处处碰壁。委屈、不满让这位倔强的少年萌发了偷渡去香港找爷爷的想法。

临走前,他壮着胆子给应山县委书记朱光梁写了一封信,详细诉说了家里遇到的困难和委屈。他也没指望回信,一路颠簸到了深圳,居然顺利地泅渡到香港,但不久就被香港警察抓住遣送回来。应山公安局黄局长亲自去广水火车站接他,见他衣衫单薄,便把自己的军大衣送给他。还告诉他,他这属于非法探亲,不追究法律责任,但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这让以为回来后要坐牢的聂亮明又意外又感动。更让他意外和感动的是,不久县委朱书记亲自到他家来看望他们,解决了抄家退款和房子问题。见他写一手好书法,又安排他去镇上电影院上班,画宣传广告、写海报。后来,他又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随州花鼓剧团,单位还送他去省书协系统性地学习书法。

“从这些领导身上,我感受到共产党是真心地关心群众、体贴群众,对党的认识发生了转变。现在我能够创办书画院,靠创作养家糊口,过上小康生活,更是得益于共产党的好政策,我是打心底里拥护党的领导。”聂亮明对笔者说。

04  情深意重  生命里的两个好女人

聂亮明是幸运的。虽然出身不由己,但政策的不断调整让他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除了党,他最感激两个人、两个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分量的女人。“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要感谢我奶奶。”聂亮明说。 

聂亮明从七岁起就在奶奶的严格教导下练习书法,奶奶说他们家是书香门第,不能在他手上断送了。家里穷,奶奶就把锅底的灰刮下来,熬成墨水给他用。回马坪后,靠着卖皮蛋、瓜子,赚钱给他买墨水,让他在捡来的废报纸上练字。奶奶还经常教导他,人不能钻到钱眼里,要多做善事、济贫扶困。在今年夏天随州市文联组织的一次慰问福利院老人活动中,聂亮明得知一位老人手机坏了,无法与亲人联系,立马买了一台新手机送给他。

“我要感谢的另一个女人是我的妻子。”聂亮明说。

结婚起初,没有房子,他们在剧团楼顶搭了两间板房,一下雨到处漏水。但不管怎么困难,妻子总能省出钱来给他购买笔墨、宣纸,还常年给他订购书法杂志。聂亮明重情义,喜欢与朋友们一起切磋交流,饮酒作对,尤其是当了书协副主席后,家里几乎成了随州书法家交流中心。到聂亮明家吃五花肉煮萝卜,成了他们共同的美食记忆。

“有一次,来了几个书法界的朋友。妻子啥也没说,拎着篮子买菜去了,回来就整了满桌大席。我还在纳闷,她在哪弄的钱,后来才知道,是去娘家借了50元,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百元。”聂亮明说。

上个月妻子过50岁生日,聂亮明把好朋友都邀请到一起,为她祝寿。他还专门写了一首歌献给妻子:老婆我欠你50年,还你岁岁年年。

他们家曾被评为“湖北省特色家庭。”他们的儿子聂一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在书法、美术创作上也颇有造诣。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听完聂亮明精彩曲折的人生故事,天色已薄暮。窗外又下起了雨,点点滴滴敲打在俗夫斋的窗户玻璃上。

这样的书房何俗之有?这样的家庭何俗之有?这样的人生又何俗之有?聂亮明笑而不言。如果说俗就是代表扎根乡土、代表大众、贴近民生,那他的“俗夫斋”倒也名副其实。

作者简介:孙宇峰,笔名:杏花如雪,女,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随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著有散文集《远方的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微信真方便,刚才恒新哥又发来两张照片,:四世同堂啊!

27  以下是恒新哥的书画

28

29

30

31

32

3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37572.html

上一篇:[转载]尹常健:担起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学术使命
下一篇:[转载]刘良:用现代科学“雕刻”中医之美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4 范振英 郑永军 肖隆文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