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1):大纲(三稿)

已有 1468 次阅读 2020-5-30 10:42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疫病学源流, 大纲, 三稿

中华疫病学源流大纲(三稿)

第一章  绪论:疫病学的三种形态

第一节  上古时代:鬼神作祟的疫病学

一、从毛泽东主席《送瘟神》说起

二、由来已久的神灵崇拜

三、早期人类的思维形式

四、巫术医学的诞生

第二节  轴心时代:天人相应的疫病学

一、五花八门的自然哲学

二、取象比类的历史贡献

三、黑箱操作的经验技艺

四、轴心医学的动力学机制

第三节  科学时代:追求实证的疫病学

一、科学思维的逻辑体系

二、追求实证的基础医学

三、循证医学的治疗学约束

四、相互交融的加速度效应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传说中的医学

一、传说的医学家

二、传奇的断生死故事

三、治疗的神话

第二节  疫病的命名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名称

二、前《黄帝内经》疫病名称

三、古人的命名规则

第三节  疫病的发生

一、疫病流行

二、疫病病因

第四节  疫病的防治

一、巫术治疫

二、医药治疫

三、防疫措施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疫病学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命名、分类及演变

一、《黄帝内经》中的伤寒、温病与热病

二、古代病名与现代传染病的关联性

三、疫病的正名与别名

四、《黄帝内经》中的“五疫”与中医疫病分类学

五、今人对中医疫病病名的分类尝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病因学

一、疫鬼伤人

二、动物传染源

三、气候因素

四、天地疠气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发病学

一、“天”的因素:气交失守

二、“人”的因素:脏虚与神失守位

三、“邪”的因素:毒邪尸鬼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传变学说

一、内伤疾病的传变方式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方式

第五节 《黄帝内经》的“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一、《黄帝内经》的热病与感冒、“伤寒”的关联

二、“六经分证”奠定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基础

三、《素问·热论》的其他假说及其影响

第六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治疗

一、治疗策略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大法

四、治疗手段

第四章  《伤寒论》的疫病辨治体系

第一节 “建安大疫”与《伤寒论》

一、惨痛的“建安大疫”

二、“伤寒”是什么病

三、首推流感的三大原因

四、流感有寒温之别

第三节  六经与六经辨证

一、六经涵义的后世演绎

二、六经辨证的历史贡献

三、方证对应的崛起与辨病模式的弱化

第四节 外感病诊疗体系

一、《伤寒论》的逻辑学基础

二、描述临床特征的概念体系

三、概括六经传变的理想模型

四、荟萃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

第五节 六经辨证模型的短板

一、从张仲景的贡献说起

二、构建理想模型的不同对策

三、六经辨证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反差

四、“六经辨证”的自身缺陷

第五章  过渡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晋隋唐时期的疫病学

一、四大体系论疫病

二、病因探讨谱新曲

三、病机认识添新篇

四、疫病传染的途径与强度

五、辨治模式缺乏新意

六、从“非时邪气致疫说”的变迁看定义与分类规则缺失

七、“急黄”的因机证治

第二节  宋代医学及疫病学

一、宋代医药价值观

二、儒家治学方式对《伤寒论》的研究

三、“伤寒补亡”的求实风格

四、疫病病因认识

五、疫病病机

第三节  金元医学门派及疫病学说

一、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二、金元五大家与河间、易水学派

三、金元医家有关伤寒、温病的认识

四、金元医家论湿热为病

五、金元医家论燥

第四节  明清疫情与伤寒学的异化

一、明末大疫与清代疫情

二、伤寒学的历史渊源

三、伤寒学派的分野

四、经学传统与医学研究对象的异化

第八章  温病学的突破与传承

第一节  温病学的崛起

一、“小冰河期”与寒温学派

二、温病概念的历史演变

三、戾气学说的来龙去脉

四、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五、三焦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第二节  温疫学派的理论建树

一、吴又可与《温疫论》

二、杨栗山与《伤寒瘟疫条辨》

三、余霖与《疫疹一得》

四、戴天章与《广瘟疫论》

五、刘奎与《松峰说疫》

第三节  温热学派的传承

一、叶桂与《温热论》

二、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三、吴鞠通与《温病条辨》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

第四节  伏气温病学派及相关名著

一、伏气学说发展简述

二、柳宝诒的《温热逢源》

三、雷丰的《时病论》

四、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

五、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第五节  专病与专著

一、天花及麻疹专著

二、霍乱专著

三、白喉专著

四、猩红热专著

五、鼠疫专著

六、痢疾专著

七、疟疾专著

第九章  寒温之争与中西医汇通

第一节  寒温之争的理论交锋

一、气候因素与寒温之争

二、临床经验与寒温之争

三、“伤寒有五”与寒温之争

四、《温病明理》与寒温之争

第二节  寒温合一的不同声音

一、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

二、吴坤安《伤寒指掌》

三、杨栗山的《寒温条辨》

四、雷少逸的《时病论》

五、丁甘仁的《丁氏医案》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七、蒲辅周的《蒲辅周医疗经验》

八、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

九、熊魁梧的《中医热病论》

十、刘兰林的三维辨证

十一、难以统一的辨证纲领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二、从细菌学到传染病学

三、医院的发展与立体化防控体系

四、中医疫病学的淡出与复归

第四节  中西汇通的各家学说

一、寒温合一为的失败原因

二、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三、恽铁樵的中西医汇通

四、吴锡璜的《中西温热串解》

五、祝味菊的《伤寒质难》

六、陆渊雷的《伤寒论概要》

七、时逸人的汇通思想

八、赵洪钧的中西医结合观

九、经方医学的现代浪潮

第十章  新时代的中西医结合疫病学

第一节  新冠疫情下的思考

一、各显神通的诊疗方案

二、来自一线的临床思考

三、构建新时代的疫病学

第二节  辨证纲领的推陈出新

一、疫病诊断的三个单元

二、辨证与辨病的逻辑关系

三、“分型辨证”的兴衰得失

四、“分期辨证”的临床模式

第三节  理论融合的目标与任务

一、脏腑辨证与系统定位

二、病因辨证与病理生理学状态

三、三阳经病变、风温与呼吸道疾病

四、湿温、太阴病与消化道疾病

五、营血分辨证与凝血功能障碍

六、痉病、逆传心包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七、心悸怔忡与心血管系统感染

八、黄疸与肝胆胰感染

九、出疹性疾病的辨证论治

十、下焦病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十一、少阴、厥阴病与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

十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辨证论治

十三、虚实辨证与免疫、体质学说

十四、中药药理学的实践与创新

十五、复方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35616.html

上一篇:读《中藏经》
下一篇:[转载]新华社: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珠峰摄影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