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8):《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已有 4239 次阅读 2020-5-16 20:39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疫病学源流, 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

本章讨论《黄帝内经》的疫病学,但在讨论之前需明确该书的成书年代,这也是本书根据不同时期探讨中华疫病学的依据。《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洋洋20万言,集古代哲学、医疗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推崇。但是,关于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一)成书于黄帝时代

历史上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公元前26~前22世纪)的作品,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自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二)成书于周秦之际

另一些学者认为,黄帝、雷公都是传说中原始公社制末期的人物,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产生出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科学著作。因此,《黄帝经内》成书于周秦之际(公元前11世纪-前3 世纪)。明代胡应麟在所著《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医方等录,虽亦称述黄岐,然文字古奥,语致玄眇,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窃附黄岐耳”,“《素问》精深,《阴符》奇奥,虽非轩后,非秦后书”。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原本残阙,冰采《阴阳大论》以补之。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现代的医史专著或教材中,也有持类似观点的甄志亚先生主编的《中国医学史》(全国中医学院教材)就认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三)成书于战国时期

这个说法比较普遍,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宋代的邵雍在《皇极经世书》卷之八下《心学》第十二说:“《素问》、《密语》之类,于术之理可谓至也。《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宋代理学家程颖在《二程全书伊川先生语》中说:“《素问》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典坟,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浅近。”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也认为:“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

现代学者龙伯坚在《黄帝内经概论》一书中,任应秋先生在《内经研究论丛》一书中,也持同一观点,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素问》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最后,以《黄帝内经》的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

(四)成书于西汉时期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以上几种说法,他们认为《黄帝内经》只能成书于西汉时期。刘长林在《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一书中,吴文鼎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9 期上发表的《〈黄帝内经〉与黄老学派》一文都作如是观。其主要理由是:《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此其一;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此其二;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这也足以说明《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此其三。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说明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是以西汉末年刘散(?-公元23年)的《七略》为底本的。西晋时的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年)在所著《针灸甲乙经自序》中写道:“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可见,在刘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经提到了《黄帝内经》。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 

(五)成书于东汉时期

<内经>时代》作者赵洪钧指出:近人考证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的成书当在东汉,并非战国时期。如吴考槃撰“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中华医史杂志,1983(2):8],田树仁撰“灵枢素问非黄帝内经”[中华医史杂志,1991(3):145-149],余自汉等著《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廖育群著《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均主此说。他认为:

必须对《内经》“成书”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即怎样才算“成书”。本节即将提到“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也就是今本《内经》体系的天人相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见《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P4-5)

《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作者金栋提出:“成书年代与书中所反映的内容出于什么年代不是一回事。观今本《内经》的具体内容,确实辑录了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文献,又吸取了当时的医学成就(包括解剖学)整理成书,故其中既有语言古朴、合于上古音韵、带有先秦习俗的成分或内容,又有明显的两汉时代烙印,即五行学说。所以有些篇章可能出自或反映先秦时期的内容,而西汉初这些‘医学论文汇编’尚未纂辑成书。如果今本《内经》在西汉初已经纂集成书的话,司马迁编著《史记》时,其《扁鹊仓公列传》为何没有《内经》的些许痕迹呢?”

再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经专家考证认为,马王堆医书下葬于西汉早期,即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主人的随葬品应是他生前研读、使用的东西。马王堆医书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且在使用的医书。其成书时代亦应断自汉初为妥。马王堆医书最有考证意义的是,其中的经脉学说是十一经脉,还没有今本《内经》中成熟的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说。可以断言,马王堆医书时代,今《内经》的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学说还未完成。又《灵兰秘典论》中的“中正”、“州都”之官,乃曹魏(三国)以后才有的官名。

正因为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前所长廖育群在《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一书中说:“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赵洪钧说:“应该承认《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两部大书。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有了略同今《素问》和《灵枢》的著作,但他不能把东汉时代的《内经》载入《汉书·艺文志》。对看出自班固之手的《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P5)

综上所述,有关《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确实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历史问题。本书采用廖育群、赵洪钧等的观点,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东汉时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33479.html

上一篇:李明远:关于Klaus Püschel教授团队尸体解剖结果的探讨
下一篇:陈克恢:中药药理研究第一人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