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仝小林:大疫是大考,中医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位置需重新衡量

已有 1986 次阅读 2020-3-10 17:3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疫大考, 中医位置, 未来医学体系 |文章来源:转载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李斌、强晓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接受新华每日电讯专访

从大年三十“挺进”武汉那天算起,64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已经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40多天了。

从牵头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到拟定针对发热、疑似、轻型、普通型患者的通用方即中药协定方“武汉抗疫方(1号方)”在社区、方舱医院广为发放,从参与多家医院重症患者的会诊和讨论,到帮助多家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前线”的日日夜夜,仝小林格外忙碌……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形成怎样的模式?对今后类似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究竟应该怎样全面认识健康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记者对仝小林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1.jpg

仝小林院士在武汉抗疫一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1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新冠肺炎”当属“寒湿疫”

记者:从1月24日大年三十“挺进”这次疫情的“风暴眼”武汉,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时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是最早认识到“寒湿疫”的,经过40多天后有没有新的认识?

仝小林:一个多月以前到武汉,最大的担心是“病”能否看得清,“病机”能否抓得准,“方药”能否有效,就是要搞清楚病的性质。因为我们专家组责任重大,不仅要牵头制定中医诊疗方案,还要拟定通治方,大范围发下去。

《黄帝内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新冠肺炎当属“寒湿疫”,是感受嗜寒湿之疫毒而发病。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戾气”病因学说,这次戾气嗜寒湿,在武汉寒湿环境下容易集中暴发,但是遇到不同体质可有不同的转归。

现在回头看,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寒湿疫”这个定性。当然同样是一种疾病,地域不同临床症状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不同地域的专家据证而辨,对这次疫情产生不同的认识,是符合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因”原则。

治疗“寒湿疫”就得宣肺化湿,这是一个大原则。在武汉广泛使用的三个通治方:我们拟定的武汉抗疫方(1号方),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的清肺排毒汤(2号方)以及化湿败毒方(3号方)大的治疗原则都是一样的。
至少在武汉地区,这三个方子实现社区全覆盖,包括部分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及隔离点,同时覆盖孝感、鄂州、黄冈等地,病人总数估计占全国病人的一半。

当然,外地及湖北有条件的定点医院也有一部分采取个体化辨证论治。截至目前,绝大部分病人对通治方的反映都很好,不良反应很少,服药比较安全,这就是最好的反馈了。

换句话说,回过头看过去40多天,这次疫情的方向定准了,方法比较得力,也就是大范围以通治方给药,形成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中医药防控的“武昌模式”,带动武汉乃至湖北的防治。

2.jpg

仝小林院士在武汉抗疫一线。

 02  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个体化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效果好

记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现在已经是第四版了?

仝小林:整个诊疗方案出了七版,中医治疗方案出了四版。随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三版中医治疗方案在总结分析全国各地中医诊疗方案、梳理筛选各地中医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基础上,将临床治疗期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而且把一二三号通治方都加进去了,还增加适用于重型、危重型的中药注射剂。

刚刚发布的最新第七版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增加危重型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以及人机不同步情况下的中药使用内容。

 3.jpg

仝小林院士(左手第二位)在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留观室查房,开具中药处方。

记者:您是国家专家组组长,能否说说在治疗上做了哪些工作?

仝小林: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主要就是中西医结合未来的发展模式。
面对这次这么大的疫情,我重点去了几家医院,这几家医院的治疗各有特色:一是湖北省中医院,一直和我一起在做社区防控工作。这是一家以中医为主的大医院,也是当地最有影响的中医院之一,从一开始中医药就介入治疗,而且全体一线医护人员都服中药,他们的中医意识很强。

二是武汉市第一医院,即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这家医院有2500多张床位。收治新冠肺炎的18个病区,每个病区都是统一管理,都要上中药,中西医结合非常到位,个体化辨证治疗,尤其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得非常好。

三是武汉市第三医院。这是一家综合性西医院,不过有强大的中医科,在这次疫情中中医早期全面介入,覆盖各个病区,收到良好效果。

武汉这几家医院在这次疫情应对中都做得不错。我还火线收了几个徒弟,都是在此次抗疫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中医人才。

等疫情结束后,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希望我在他们的医院建立中医传承工作室,帮助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研究中西医结合的不同发展模式。

 03  阻断疫情,一定要从社区开始

记者:还有什么模式?

仝小林:就是社区中医药防治的“武昌模式”。阻断新冠肺炎疫情,社区是防控的桥头堡,通过这次在武昌区的实践,中医“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观念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为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处置提供全新“解题思路”。

2月2日,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发出通知,对在院确诊和疑似病人的轻中症患者治疗推荐使用由我和湖北省、武汉市专家组讨论后拟定的中药协定方即1号方:

生麻黄6g,生石膏15g,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贯众9g、地龙15g、徐长卿15g,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各9g,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姜15g。

根据不同症状,增加4个配方进行增减。这个通治方主要是宣肺透邪、解毒通络、避秽化浊、健脾除湿。

2月3日起在社区大规模发药至今,1号方合计发药70.2万余副,其中代煎汤剂30多万袋,颗粒剂约80万袋,按14天服药疗程计算,覆盖人群5万余人。截至3月1日,累计扫码患者数量11404人,并通过6万多日记卡反映他们服药后的情况。

4.jpg

2月26日,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院内的“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里,工作人员吴志婷把盛有药方中包含的单味药的药瓶取下来后,逐一扫描确认,准备制药。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记者:这种通治方的疗效究竟怎样?

仝小林:由于是在社区、方舱医院发放通治方的药,情况往往比较复杂。现在已有进一步分析的基本条件,一是武昌区提供7000多人的确诊和疑似患者名单,我们将进行随访,对人群进行客观划分,当作队列来研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量非常大;二是我们几位教授准备从症状、结局等角度,对1万多扫码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描述。

记者:“武昌模式”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仝小林:“武昌模式”非常值得总结,简单说就是“中医通治方+政府搭台+互联网”。通过病人在App扫码的方式,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打通前线和后方,“后方”由18个省区市招募的200多位有资质的志愿中医为病人服务,指导用药,这种沟通也使患者情绪得到很好的调整。

面对任何一个新发突发传染病,首先要控制源头,而源头一定要从社区开始。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救治,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有效药物,一下子就能做出疫苗,在此期间中医可第一时间介入,通过望闻问切迅速摸清疾病的共性规律,找到核心病机,定出共性方子即通治方,第一时间就可在社区内用药,也可预防,意义重大,将来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服用中药通治方,高危人群可预防传染病,轻症不至于变成重症,重症不至于死亡,对传染病的治疗留出大的缓冲地带,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

 04  中医药治疗优势在“两头”,减少重症、危重症和死亡

记者:有人说,是这次疫情“救”了中医,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仝小林:这次疫情应对中医介入比“非典”早,但还不够早,只能说是第二时间介入,应该第一时间介入。

当然,这次中西医联手非常好,分析原因首先是源自高层决策,能强力推动中医药进入治疗程序。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两头”,一头是社区早期防治,另一头是恢复期治疗,中间的治疗过程讲究中西医配合。

在社区防控上,中医药全覆盖后,对减少重症、危重症和死亡起到很大作用。在恢复期治疗上,已建议几家中医院建立康复门诊,湖北省中医院2月29日设立新冠肺炎患者康复门诊,把中医大夫、放射科大夫、心理科大夫、营养师等都综合在一起,组成专科门诊,这是全国第一家新冠肺炎患者专科康复门诊。

通过制定了一套以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按摩,以及太极拳、八段锦多种治疗方法,使中医在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治疗中发挥优势。

5.jpg

2月25日,在江夏方舱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易琴(前)带领新冠肺炎患者习练八段锦。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与其说“救”中医,不如说通过这次战“疫”彰显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应该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而中医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这次战“疫”,今后中西医之间更加了解,深度融合,走出中国自己的医学发展之路,建立中国独特的医学发展体系。

 05  院士就是战士,没有望闻问切,就是对空放炮、纸上谈兵 

记者:这次疫情防控有一个现象,就是不少两院院士冲锋在前,作为院士有必要冒那么大风险冲在最前线吗?有人说院士也是战士,您怎么看?

仝小林:院士一般都是领军人物、带头人,发生重大疫情时,要对疫情进行准确判断、确定治疗方案,要为国家研判提供意见和建议。院士肯定要冲在前面,而且要第一时间到位。从这个意义来说,院士就是战士。

中医更需要冲在一线,因为必须到现场看病人,把握疫情发生现场的环境。无论你是教授还是院士,都要到一线去。没有望闻问切,不是第一手资料,就是对空放炮、纸上谈兵。

当然,像王永炎院士,国医大师薛伯寿、晁恩祥、周仲瑛、刘志明、路志正、熊继柏等老一辈中医权威由于年龄大,不能到一线、不能摸脉,但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了解情况,他们在这次疫情防控中都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医大师刘志明已95岁高龄,还通过远程医疗对家乡湖南的患者进行会诊,无私奉献经验。他们都心系祖国、心系中医,都很了不起。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疫情?

仝小林:从整体上看,打赢武汉保卫战的任务还很艰巨,仍处于最吃劲的阶段,决不可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不敢有丝毫放松。因为毕竟还有一些新确诊病例,重症、危重症患者还有很多,复工复产也存在风险。

另外,国外的疫情才刚刚开始,“火”在往上升、在蔓延,海外输入性风险很大。

武汉乃至湖北在后期防控中做出了应收尽收、建立方舱医院等决策,加上中医药全面覆盖,中西医联合会诊、联合查房,整体措施很给力。

6.jpg 

2月25日,在江夏方舱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士长涂丽准备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中医耳穴压豆治疗。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记者:您怎么看海外疫情?

仝小林:海外疫情起来了,我们3月4日和伊朗、意大利有关方面开了视频会议,了解他们的疫情防治情况,向他们介绍中医诊治经验。

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是让世界认识中医药、受惠中医药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可以为国际抗击疫情提供宝贵经验,建议在国外大力提倡中医早期介入。当然,国际上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少,很多人认为是安慰剂。

在这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药对控制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吃了中药,患者转重、转危明显减少,疗效显著,但要让国际上接受,还要有进一步的科学证据、疗效证据,还要做大量工作。

记者:您在武汉待了这么多天,有没有觉得累?

仝小林:累是肯定很累。要跑各个医院、社区、隔离点、方舱,甚至还到过武汉周边的其他城市,还要组织专家开讨论会,晚上经常跟后方团队进行电话连线。到夜深人静时,还要独立思考治疗难点。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问题,有时就在各医院的微信群或者通过电话会议方式讨论一些病例。包括一些西医院的危重症病房,也向我们咨询救治方法。

 06  大疫是大考,也让我们重新衡量中医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位置

记者: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现在信心怎样?

仝小林:这场战争赢得胜利,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有这么强大的党和政府,有这么强大的医疗团队!医护人员非常了不起,有的医院院长和医护人员本来都已休假,“前方”吃紧,就立刻回来了,情绪高涨饱满,连续战斗两个多月,这些人了不起!

7.jpg

1月24日除夕,仝小林院士(右二)与北京专家苗青(右三)、王玉光(右四)和李修洋(右五)在从北京前往武汉的火车上。

记者:经过这次大疫,您怎么看全面小康?

仝小林: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康是1,其他是零。全面小康,健康尤为重要。要全面小康,就要更加大力实施健康强国战略。对于个体生命来说,首先要健身健体。

国家应在医疗健康领域投入更多力量,建立更好的防疫、医疗体系,尤其要加强防范新发突发传染病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记者:对未来中医药发展有什么建议?

仝小林:这次大疫是一次大考,也让我们重新衡量中医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位置。建议将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从娃娃就开始抓起,普及中医知识和中医思维。

另外,建议在医学院本科阶段就规定中医为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从学医之始就打好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22801.html

上一篇:[转载]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期刊部分新冠肺炎文献汇总
下一篇:[转载]深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 年)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