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化学元素发现史

已有 9552 次阅读 2019-4-16 21:12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化学元素, 发现史, 109种 |文章来源:转载

1)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是氢[H]。

氢是在1766年由英国的H.卡文迪许发现的。H.卡文迪许用金属铁(锌)与盐酸(硫酸)反应制得氢气, 并且看到“不管用什么样的酸来溶解具有相同重量某种金属时都会产生相同重量的同样气体”。H.卡文迪许将之称为可燃空气,并证明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H.卡文迪许研究了氢气的多种制法;研究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确定了氢气同空气混合爆鸣的体积比。

178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证明氢是一种单质并命名。

1670年,波义耳曾经研究过氢气,已知其易燃性,然而未把其看作是一种单质,也未做过较全面的研究。

氢的英文名称为HYDROGEN,它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水素”。

2)原子序数为2的元素是氦[He]。

1868年8月8日,法国天文学家P.詹森和英国物理学家J.N.洛克耶尔在各自观测日全食时,用光谱分析仪研究了太阳光谱,发现有一条格外明亮的黄线,但不是钠线。经查明,这条黄线只能属于某种未知的新元素所发射出来的。他们俩人几乎同时把他们的发现以信件报告的形式分别寄给了法国巴黎科学院,引起了轰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条谱线仅属于太阳上某个未知元素,称之为“太阳的元素”。

1890年,美国化学家W.F.希尔布兰德用硫酸处理沥青铀矿时得到一种不活泼的气体,其化学性质具有惰性。英国化学家W.雷姆赛1895年读到这个报告后立即重复进行实验,并把收集到的气体充入放电管精心做辉光光谱检查。W.雷姆赛开始估计可能是刚发现不久的氩气,然而却发现辉光是黄色的,这使他想起了27年前发现的“太阳的元素”。W.雷姆赛没有贸然下结论,他把气体标本寄给了当时最权威的光谱学家W.克鲁克斯进行判定,结果证明这种气体就是氦,从而在地球上也发现了“太阳的元素”。

W.雷姆赛发现氦的性质与氩相似,和其它所有元素的性质相差太远,无法归到现有元素周期表的任何一族。W.雷姆赛建议开辟一个以氦和氩为代表的新的一族,即后来的零族元素,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元素周期律。

W.雷姆赛以后,化学家们又陆续从其它矿石、空气、天然气中发现了氦。

氦的英文名为HELIUM,此名来自希腊文,原意为“太阳”。

3)原子序数为3的元素是锂[Li]。

锂是第三个被发现的碱金属元素1817年由瑞典的J.A.阿弗尔聪发现的。J.A阿弗尔聪是在分析透锂长矿石的组成成分时,发现这种矿石已知的各种成分的总重量占矿石重量的97%,J.A.阿弗尔聪考虑到这种矿石中可能含有某种未知元素没有被分析出来。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这种新金属元素的硫酸盐与钾和钠的硫酸盐的性质不同。它不同于钾盐,与酒石酸不产生沉淀;不同于钠盐,与碳酸钠相比,该金属碳酸盐的溶解度很小。根据该金属同钾和钠的硫酸盐在水中溶解度的不同,他分离出了锂的硫酸盐。J.A.阿弗尔聪试图从锂的氧化物中提取金属锂,没有成功。

1818年,德国化学家C.G.格梅林发现锂盐能使火焰着上鲜艳的红色,找到了一种锂元素的鉴定方法。

大量的金属锂的提取是在1855年由德国化学家R.W.本生等人实现的。

锂的英文名称CITH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石头”。这是J.A.阿弗尔聪的老师J.J.贝采里乌斯提议的,意思是从石头中发现的,而不同于钠和钾是从植物体中发现的。

4)原子序数为4的元素是铍[Be]。

铍是在1798年由法国的福克林发现的。

福克林在对绿柱石和祖母绿进行化学分析时发现了铍。他把绿宝石溶于酸中后添加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获得了一种沉淀物,开始他认为是铝土,然而它不仅不能溶于稀碱液中,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有与氢氧化铝不同的地方。例如这种沉淀能溶于碳酸铵中;溶于硫酸后加入硫酸钾,不能析出明矾样的结晶;它的盐类具有甜味,因此他认为是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福克林将之先称为“甜土”,后接受他人的建议改称“铍土”。福克林在1798年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研究报告和标本。

1828年,德国的维勒和法国的比西分别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氯化铍得到了纯铍。

铍的英文名称BERYLLIUM是由维勒命名的,来源于铍的主要矿石绿柱石的英文名称BERYL。

5)原子序数为5的元素是硼[B]。

硼是在1808年由法国的盖˙吕萨克和泰那尔发现的,他们用金属钾还原硼酸制得单质硼。

约在公元前两千年以前,古埃及、罗马、巴比伦曾经用硼砂制造玻璃和焊接黄金。

1892年,法国的穆瓦桑用镁还原硼酸,制得纯度为98%的硼。

1909年温特劳布用氢和三氯化硼混合气流在水冷铜电极的电弧上还原,制得高纯硼。

硼的英文名称为BORON,来源于阿拉伯文,原意为“焊剂”,因为硼砂具有溶解金属氧化物的能力,在焊接中作为助熔剂。

6)原子序数为6的元素是碳[C]。

远古时代的人类就对碳有所认识。

碳的英文名称CARBON来自拉丁文,原意是“炭”。

7)原子序数为7的元素是氮[N]。

氮是在1772年由瑞典的药剂师C.W.舍勒和英国的化学家D.卢瑟福同时发现。

C.W.舍勒用硫磺与铁粉的混合物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取得氮气,C.W.舍勒将其称为“浊气”、“乏空气”。C.W.舍勒对氮气的性质做了研究,指出“这种气体比空气轻;它能灭火,性质颇似‘固定空气’(当时对二氧化碳的称呼),不过灭火效力没有‘固定空气’显著。可从试验结果看出:蜡烛在洁净的空气中燃烧,可维持80秒之久;若放在空气与‘固定空气’之比为6:55的混合气体中,便立即熄灭;但在洁净空气与这种燃过的空气等比混合气体中大概可燃烧26秒左右。C.W.舍勒第一个认为氮气是空气的成分之一。

D.卢瑟福研究了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余气体的性质。为了得到这种气体,他先将老鼠放在密闭容器中呼吸直至死亡,发现空气体积减少了十分之一;用碱液吸收后体积又减少十一分之一,而剩余气体仍可使蜡烛燃烧;再加入磷燃烧后所得得剩余气体已经不能助燃了,他把这部分空气称为“浊气”,在一篇题为《固定空气和浊气导论》的论文中发表了这一成果。但是,D.卢瑟福没有认识到氮气是一种元素和空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认为是“被燃烧物质吸去燃素后的空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确定氮是一种新元素。

氮的英文名称NITROGEN,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硝石”。

8)原子序数为8的元素是氧[O]。

氧是在1774年由英国的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首先公开宣布发现的。

J.普里斯特利当时正在研究存在于各种固体物质中的不同“空气”,他用朋友送给它的一个直径为12英寸的大凸透镜,把阳光聚焦起来,加热他所收集和保存的各种固体物质,以求驱赶出存在于其中的各种“空气”。当他加热氧化汞时,看到有大量的气体冒出,并有汞珠出现,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了这种气体,并研究了这种气体的性质。他发现蜡烛在这种气体中以极强的火焰燃烧;老鼠在瓶中存活时间为相同容积的普通空气的两倍;他用玻璃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它,感到十分舒畅。普里斯特利是第一位详细叙述氧气各种性质的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将氧气的制法和性质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经实验后指出氧在与其它元素结合时有形成酸的倾向。

舍勒在1773年就分离出了氧气,舍勒将其称为“火空气”。他在给硝石的加热中得到了一种气体,这种气体能强烈地助燃,使点燃的蜡烛发出耀眼的光芒。他还在对硝酸镁、硝酸汞、氧化汞等物质的加热中得到了这种气体。1775年底写了《论空气与火》一书,介绍了他的发现,但该书在1777年才出版。

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是气体化学的最大成果。

氧的英文名称为OXYGENE,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酸形成者”。

9)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是氟[F]。

1768年,德国的马格拉夫发现了氢氟酸。

1812年法国的安培曾指出氢氟酸与盐酸在组成相似,其中有一种新元素,但没有制出单质氟。

将氟从其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很难,事实上用化学方法不可能制得游离氟。没有任何别的元素可以做氧化剂将氟置换出来。氟的腐蚀性太强,并能同潮湿空气立即发生变化。有许多化学家为获得单质氟中毒或丧命。

1768年,德国的马格拉夫发现了氢氟酸。

1886年法国化学家H.穆瓦桑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对三氟化磷和三氟化砷进行电解以提取氟,但屡遭失败,期间曾经四次因中毒而中断试验。H.穆瓦桑后来将干燥的氢氧化钾溶于无水的氢氟酸中以此作为电解质。在铂制U形管中,用铂铱合金作电极,用萤石做的螺旋帽盖紧管口,管内温度约200℃,管外用氯代甲烷作致冷剂(-23℃)以排除电解过程的热量。经过电解终于获得单质氟。H.穆瓦桑在分离氟的过程中,发明“穆瓦桑电炉”,并用它制备了许多新化合物。

H.穆瓦桑详细研究了氟的化学性质,制得了一批氟化物。,当时氟被人称为“不可驯服的元素”。

因为分离出单质氟,H.穆瓦桑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氟的英文名称FLUORITE,来源于氟的主要矿物萤石的英文名FLUORITE。

10)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是氖[Ne]。

氖是在1898年由英国的拉姆奇与特拉弗斯发现的。他们在蒸发液态氩时,收集最先逸出的低沸点气体。对这部分气体用光谱分析法分析时发现了其中的一个新元素,命名为氖。氖的发现时间是1898年6月12日。

氖的英文名称为NEON,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新的”。

11)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是钠[Na]。钠是第二个被发现的碱金属元素。

钠是在1807年由英国的化学家H.戴维在电解氢氧化钠时得到的。他是在电解出金属钾的几天后,就电解出了金属钠。

钠的英文名称SOD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苏打碱”,因为钠来自苏打碱。

12)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是镁[Mg]。

镁是在1808年由英国化学家H.戴维发现的。他电解氧化镁和氧化汞的混合物制得汞齐,蒸发出其中的汞后,得到了金属镁。

1828年,法国的科比西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无水氯化镁得到纯镁。

镁的英文名称为MAGNES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镁的发现地“美格尼西亚”。

13)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是铝[Al]。

铝是在1825年由丹麦的H.C.奥斯忒用无水三氯化铝与钾汞齐作用,并蒸发掉汞以后得到金属铝。

1854年H.S.C.德维尔用金属钠还原氯化钠与氯化铝的熔盐,制得金属铝。

1886年年仅23岁的美国化学家C.M.霍尔和法国化学家P.L.埃鲁分别发明了电解氯化铝和冰晶石的熔盐制得金属铝的方法,使铝的成本大大降低,可以大规模生产,使铝成为可实用的金属。在这之前,铝属于贵重物质。法国皇帝在皇宫里用黄金餐具招待他的一般客人,而用铝制餐具招待尊贵客人。

铝的英文名称为ALUMINIUM。

14)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是硅[Si]。

硅是在1823年由瑞典化学家J.J.贝采利乌斯分离出来的。

1811年,法国化学家J.L.盖?吕萨克就试图从四氟化硅中提取单质硅,但没有成功。

1823年,J.J.贝采利乌斯把金属钾置于四氟化硅的气体中加热,获得了褐色粉末。然后把这种物质投入水中,则有氢气放出,这是由残余的金属钾引起的,与此同时,有深褐色粉末沉于水底。这是混有难溶的硅氟酸钾的单质硅,J.J.贝采利乌斯通过反复洗涤,终于得到了纯净的硅粉。

硅的英文名称为SILICON,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燧石。

15)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是磷[P]。

磷是在1669年由德国的H.布兰德制得的。H.布兰德在一次实验中,将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热蒸馏,得到了一种十分美丽的物质,色白质软,能在黑暗的地方放出闪烁的亮光,在历史上第一次制出了磷。作为一个炼金家,H.布兰德忠于炼金术的传统,对磷的制取方法严加保密,但后来磷的样品以及制造方法的暗语还是被他人获得。

H.布兰德是化学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元素发现者。H.布兰德的这项发现非常重要,因为自古以来还没有什么元素被发现。

英国化学家R.波义耳最早介绍了用尿制磷的方法,并发现了有关磷发光的主要事实。R.波义耳在所发表的《夜光气》(1680年)和《液光冰》(1681年)的两篇论文中,描述了关于磷发光的各种事实:同空气接触对于产生发光是必不可少的;发光发生在某些油液里而不是别的油液里;同磷及其烟接触过的水在蒸发时产生一种液体(磷酸)等等。

磷的英文名称为PHOSPHORUS,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发光物”。

 (16)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是硫[S]。

对于硫,史前的人类就已经知晓和使用。公元二世纪初,中国东汉末年的魏伯阳在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中就已经生动描写了硫与汞化合的特性。法国的A.L.拉瓦锡最先认为硫是一种化学元素。

硫的英文名称为SULFUR,来源于印度的梵文,原意为“鲜黄色”。中文名是公元前六世纪所用名称“石流黄”的演变。

(17)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是氯[Al]。

氯是在1774年由瑞典的C.W.舍勒发现的。

C.W.舍勒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时,发现它不溶于稀硫酸和稀硝酸,但能溶于盐酸,并立即冒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吸入后使肺部极为难受。他发现这种气体能微溶于水并使水略带酸味,具有漂白作用,能使蓝色试纸几乎变白,使花朵和绿叶变白;还能腐蚀金属;杀死昆虫。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早在十三世纪已经被应用王水的炼金师们所熟悉。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燃素说还在盛行,C.W舍勒认为这种气体是“无燃素的盐酸”,后来又把它叫做“氧化盐酸”,他还没有认识到这时一种新元素。1774年,C.W.舍勒向瑞典科学院提交了一篇题为《关于锰及其性质》的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

在经许多人的研究,分解“氧化盐酸”遭到失败后,1810年H.戴维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确定它不含氧也不能再分解,是一种元素。H.戴维在1808年试图从氯气或氯化物中提取氧。但是当他使用强氧化剂磷等物质去处理氯或氯化物时均未得到氧。1810年,H.戴维用电池把木炭烧至白热后试图分解氯气,但还是没有得到氧。这一系列的失败,使H.戴维对“氯是氧化物”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他认为氯实际是一种元素。在同年11月他向英国皇家学会提出一篇论文,正式宣布氯是一种新元素的科学结论。H.戴维的这一发现为否定拉瓦锡关于“一切酸均含氧”的错误见解创造了条件。

氯的英文名称为,来源于希腊文的,原意是“黄绿色”。

18)原子序数为18的元素是氩[Ar]。

氩是化学史第一个被发现的稀有气体(原称惰性气体)元素是在1894年由英国的R.J.S.瑞利和W.拉姆齐发现的。

1892年,R.J.S.瑞利在研究氮气密度时发现,来自大气的氮气和来自氮化物分解的氮气两者的密度不同,前者为1.2572克/升,后者为1.2508克/升。R.J.S.瑞利百思不得其解,他求助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提请广大读者关注。

1894年,W.拉姆齐研究了R.J.S.瑞利从大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估计其中可能含有某种较重的气体。W.拉姆齐用烧红了的镁除去其中的全部氮气,发现还剩了约1/80的气体。经光谱分析鉴定发现这是一种过去未知的新元素。经测定,它的密度较大,是氮的1.5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氩的发现促使一系列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陆续发现,为化学元素周期表增添了新的完整的一族元素,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化学元素周期体系,并为揭示原子结构和建立价键理论创造了条件。

W.拉姆齐因为发现氩等稀有(惰性)气体获19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氩的英文名称为ARGON,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懒惰的”。

(19)原子序数为19的元素是钾[K]。

钾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碱金属元素。1807年英国化学家H.戴维用电解氢氧化钾熔体的方法制得金属钾。

H.戴维用250个金属板制成了当时具有最强大电流的电池组来分解苛性钾。他先用苛性钾的饱和溶液进行试验,然而得到的结果与电解水一样,只析出了氢气和氧气,苛性钾却未发生变化。于是,他想在无水的条件下进行电解。但是完全无水的干燥苛性钾却不导电,为此,他先把一片苛性钾放在空气中暴露数秒钟,令其略带潮湿而成为导体,然后再将其放在一块白金盘上,使电池的阴极与白金盘相接,从而使苛性钾先发生熔化,继而发生分解:“上表面与阳极接触的地方剧烈地产生气泡;下面与金属皿阴极接触的地方看到富有金属光泽、像水银的珠子出现”,这便是分解后得到的新金属。“但它一旦生成便上浮,一接触空气便立即燃烧”。为此,H.戴维改进了操作,终于在密闭的坩埚中电解潮湿的苛性钾后得到了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将其命名为钾。几天之后,H.戴维又以同样的方法从苛性钠中得到了另一种新金属,命名为钠。

H.戴维用电解法提取钾和钠的成功,开辟了一条发现元素的新途径,进而导致了钙、镁、锶、钡等一系列化学元素的发现。这使H.戴维创造了一生中最富盛名的科学成就。当时尽管英法两国正处于交战状态,然而法国皇帝拿破仑却为H.戴维颁发了一项命令:“有鉴于英国科学家汉弗来?戴维在电学研究方面的卓越功绩,特颁发勋章一枚以示嘉奖”。这也使得英国科学界深深“感到自豪,因为连敌人都得承认我们的成就“,纷纷向H.戴维祝贺。

当时在拿破仑的支持下,法国化学家J.L.盖?吕萨克和L.J泰勒也开始从事钾和钠的提取研究。他们另辟蹊径,采用在高温下以金属铁还原苛性钾核苛性钠的方法得到了钾和钠。

钾的英文名称为POTASS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木灰碱”因为钾来自木灰碱。

20)原子序数为20的元素是钙[Ca]。

钙是在1808年由英国的H.戴维制得。他先把石灰放在坩埚中加热使之熔化,然后再通过电流,便发现有许多金属状颗粒浮升到表面,并很快燃烧起来。这就是说虽然分解出了新金属,但并没有收集到。H.戴维试图用氧化汞中的汞来把产生的金属变成汞齐(是汞与一种或多种其它金属组成的合金)来加以收集,以保护新金属避免被烧掉。用这种方法,H.戴维得到了汞齐,只是太少。不久,他收到瑞典化学家J.J.贝采里乌斯的来函,告诉了直接加水银生成汞齐的经验。H.戴维从来信受到启示,把湿润的生石灰和氧化汞按照3与1的比例混合后放在一铂片上,与电池的阳极相接,然后又在混合物中做一个洼穴,灌入水银,插一根铂丝与电池的阴极相接。H.戴维采用了500对极板的大电池组进行电解,他终于获得了成功,获得了大量的钙汞齐,然后蒸发出其中的汞,第一次制得银白色的金属钙。

钙的英文名称为CALOIUM,拉丁文的原意为“石灰”。

21)原子序数为21的元素是钪[Sc]。

钪是在1879年由瑞典的L.F.尼尔松发现的。尼尔松从硅铍钇矿和黑稀金矿中分离出钪的氧化物。

1871年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律预言了“类硼”的存在。瑞典的P.T.克莱夫在研究了钪的性质以后,确认钪就是“类硼”。L.F.尼尔松在给德国化学学会的报告中指出,“毫无疑问,俄国化学家的见解如此极其明显地证实了。他不但使我们预见到他命名的元素存在,而且还预先举出了它的一些最重要的性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真理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钪的英文名称为SCANDIUM,拉丁文原意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纪念其发现地。

22)原子序数为22的元素是钛[Ti]。

钛是在1791年由英国的格雷哥尔发现的。格雷哥尔在钛铁矿中发现了钛的氧化物。

1795年,德国的科学家M.H.克拉普罗特在研究金红石矿中再次发现钛。

1910年,美国的冶金学家M.A.亨特用金属钠还原四氯化钛制得金属钛。

钛的英文名为TITANIUM,原意为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子”,以表示钛的强度。

23)原子序数为23的元素是钒[V]。

钒是在1830年由瑞典的化学家N.G.塞夫斯托隆发现。他在研究瑞典产的一种铁矿石时,发现这种铁矿石所炼出的铁有些特殊,比一般的生铁质地柔软,富于韧性,并且在酸中溶解后出现一种不溶的黑色颗粒。经研究,这种颗粒里含有一种未知的物质,经与.J.J贝采里乌斯共同研究后确认其中含有一种新元素,N.G.塞夫斯托隆称其为钒。

1927年,美国化学家J.W.马登和M.N.里奇制得了纯度为99.7%的金属钒。

钒的英文名称为VANADIUM,原意为希腊女神凡娜迪斯(Vanadis),以要人们记住钒的氧化物在溶液里美丽的颜色。

24)原子序数为24的元素是铬[Cr]。

铬是在1797年由法国的化学家N.L.沃克兰从铬铁矿中发现。1796年,N.L.沃克兰在研究一种来自俄国西伯利亚的矿石时,确信其中含有一种未知元素。1797年,他从这种矿石中提取了金属铬。

1879年,法国化学家H.穆瓦桑公布了有关从汞齐(即汞与一种或几种金属的合金)制备金属铬、镍、锰、钴的研究成功,扩展了金属的提取方法,丰富了对于汞齐和合金的认识。

铬的英文名称为CHROM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颜色”,因为铬的化合物都有颜色,这是N.L.沃克兰接受他的朋友化学家弗克劳的建议命名的。

25)原子序数为25的元素是锰[Mn]。

锰是在1772年由瑞典的C.W.舍勒首先确定锰是元素。

1774年,矿工出身的瑞典化学家J.G.甘恩从软锰矿中获得金属锰。他在一只坩埚里盛满了潮湿的木炭末,再把用油调过的软锰矿粉放在炭末正中,上面再盖一层木炭末,再用一只坩埚罩着,用泥密封,加热约一小时,终于还原出一块纽扣般大小的金属锰,其重量约为原矿末重量的三分之一。

锰的英文名称为MANGANESE,来源于意大利文,原意是“镁氧矿”。

26)原子序数为26的元素是铁[Fe]。

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铁是陨铁,这是一种含铁、钴、镍等金属的混合物。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埃及就有了炼铁业,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中国就已经熟悉铁的锻造性能。

铁的英文名称为IRON。

27)原子序数为27的元素是钴[Co]。

虽然人类早在古代就已经利用了钴的化合物,例如古代的希腊人和罗马人已经利用钴的化合物制造具有美丽深蓝色的玻璃,埃及人用来做人工宝石的染色剂,中国唐代开始用它为彩色陶瓷着色等等。医药化学家帕拉塞斯第一次在化学史上提到过钴,炼金家们已经知道提炼和还原钴矿的方法,但是人们还不能提炼出纯净的金属钴。

1735年,瑞典的G.布兰特从辉钴矿(CoAsS)分离和还原出金属钴。G.布兰特对金属钴进行了科学研究,他指出钴是黑色金属,可以被加工成薄片或丝,钴和铁相似均具有磁性,钴的存在会把玻璃染成蓝色。

钴的英文名称COBALT,来源于德文,原意为“妖魔”,因为含钴的矿石中含有的砷严重损害矿工的健康。

28)原子序数为28的元素是镍[Ni]。

镍是在1751年由瑞典化学家A.T.克龙斯泰德发现和分离的。

在欧洲,镍最先给人的印象是其盐类具有美丽的绿色。例如当时英国产的一种质重而呈红棕色的矿石(实际是镍的砷化物构成的红镍矿石),表面上常产生一种类似铜盐的绿色斑点,而使人们误认为是铜,故被称为“尼喀尔铜”,意为骗子铜或假铜。A.T.克龙斯泰德在“尼喀尔铜”的酸性溶液中投入铁片后并未沉积出红铜来。他把矿石上遭风雨浸蚀而呈现绿色的部分(NiCO3)剥离下来,在木炭上煅烧时还原出一种灰白色的金属,“它硬而且脆,微微感到磁性的吸引,煅烧后变成黑色粉末”,其化学性质和磁性等和已知的任何金属不同,H.戴维否定了是铜的可能性。因此,A.T.克龙斯泰德确定是一种新金属。A.T.克龙斯泰德将他的发现详情,发表于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的院刊上。

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就开始使用一种含有铜、镍、锌的合金,当时称之为白铜。

镍的英文名称为NICKEL,来源于德文,原意为“假铜”。

29)原子序数为29的元素是铜[Cu]。

埃及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开始利用红铜(自然铜),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制造青铜。

中国在公元前3000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开始使用红铜和青铜。

铜的英文名称为COPPER。

30)原子序数为30的元素是锌[Zn]。

十三世纪,印度已经能冶炼纯锌。

十五世纪的中国铸造锌币,十六世纪大规模生产锌,1637年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介绍了制造“倭铅(金属锌)”的方法。

1740年,英国开始商品锌的生产。

大约在1700年德国化学家J.孔克尔G.E.施塔尔曾经指出异极矿(H2Zn2SiO5)中含有一种新元素,能和铜形成黄色合金。

1746年,德国化学家A.S.马格拉夫将异极矿与木炭共置于密封器皿中煅烧提炼出金属锌,他发现这种金属的硬度和比重及其他性质与已知的元素不同,从而确定为是锌是一种新金属。

锌的英文名称为ZINC。

31)原子序数为31的元素是镓[Ga]。

镓是在1875年由法国的L.布瓦博德朗发现的。他在闪锌矿中分离出几克新元素,这种新元素用分光镜检验可见到紫色的谱线。随后,L.布瓦博德朗对金属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镓与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表中留有空位并预言“类铝”的元素的性质惊人的一致。这使得L.布瓦博德朗赞叹不已。他说:“我想没有必要再来说明门捷列夫这一见解的伟大意义了。”

镓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科学预言的元素得到了验证,引起了化学界的轰动,充分显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正确性。

镓的英文名称为GALLIUM,原意是法国古名“高卢(Gallic)”,是布瓦博德朗为纪念他的祖国而命名的。

32)原子序数为32的元素是锗[Ge]。

锗是在1886年由德国的C.A.温克勒尔发现的,他从一种硫银锗矿中分离出锗。经过对比研究,元素锗正是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表中所预言的“类硅”。C.A.温克勒尔在论文中说,“很难再有其它的例子能够这样明白地证明关于元素周期学说的完全无误”,“它辉煌地扩大了化学的眼界”。

锗的英文名称是GERMANIUM。这是C.A.温克勒尔为歌颂他的祖国德意志而命名。

33)原子序数为33的元素是砷[As]。

在约公元317年,中国的葛洪就从雄黄、松脂、硝石三物的合炼中得到砷。

1250年德国的A.马格努斯用雄黄与肥皂蒸热制得砷。法国的拉瓦锡确认它是元素。

砷的英文名称为ARSENIC。

34)原子序数为34的元素是硒[se]。

硒是在1817年由瑞典的J.J.贝采利乌斯发现的。他从硫酸厂的铅室的底部发现了一种红色粉末状物质,把这种粉末放在火中发现可以燃烧,并产生一种难闻的烂萝卜气味,使火焰变成蓝色。这同碲(实际上不够纯净)在燃烧时产生的气味相同。J.J.贝采利乌斯把这种红色粉末溶于王水,并把滤去残渣后所得的滤液用氨水中和,析出了一种沉淀物(实际是二氧化硒)。把这种沉淀物加以烘干并与金属钾混合放在玻璃管中加强热使之反应,反应完毕后再冷却,把玻璃管置于冷水中发现有红色羽毛状沉淀析出。随后,用纯度很高的碲做对比试验,看到纯碲的火焰呈淡蓝色,也无烂萝卜气味。由此得知,先前燃烧得碲是不纯的,其中含有这种红色物质,J.J.贝采利乌斯发现了新的元素硒。

硒的英文名称为SELEN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月亮”,以表示它是作为象征“地球元素”碲的姊妹元素。

35)原子序数为35的元素是溴[Br]。

1824年,法国的A.J.巴拉尔在研究如何利用一种盐湖水在提取盐后所剩的母液时,以氯水和淀粉处理这种母液后发现,溶液分成了两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呈红棕色。A.J.巴拉尔知道,上层的蓝色是由于氯取代出碘化物中的碘后与淀粉结合的结果。那么下层的棕红色物质是什么呢?最初他以为认为是氯与碘的化合物,试图分解未成功,最后断定为是一种与氯、碘相似的新元素,与碘一样能被氯从化合物中取代出来。1826年,他把自己的发现发表在法国的《物理和化学学报》上。

法国科学院命名溴为BROMINE,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臭味”。

36)原子序数为36的元素是氪[Kr]。

氪是在1898年由英国的W拉姆齐和MW特拉弗斯发现的。

在发现氦和氩以后,他们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测认为在这一族之中还会有新的成员,其中的一个元素的原子量约为20。他们用分馏的方法分离出液态空气中少量沸点较高的气体,再用化学方法除去氮和氧,在剩下的气体中他们用光谱分析法发现了新的元素,命名为氪,但它的原子量为82,并不是预想的那个原子量20的元素。氪的发现时间是1998年5月30日。

氪的英文名称为KRYPTON,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隐匿的”。

37)原子序数为37的元素是铷[Rb]。

铷是在1861年由德国化学家B.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现的。他们俩把产在萨克森州的一种锂云母矿石制成碱溶液,然后分离出去已知元素后,倒入少量氯化铂得到了大量的沉淀,对这种沉淀进行分光镜检测,只看到了钾的特征谱线。他们经过反复洗涤沉淀以后发现到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的的两条红线。他们确信又找到了一种碱金属。1861年,他们向德国柏林科学院提出一份报告,宣布“我们又找到了一种碱金属,由于这种新的碱金属能发射出强烈的深红色,我们就把这个新元素称为铷(rubidium)”。

铷的英文名为RUBIDIUM,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深红色”。

38)原子序数为38的元素是锶[Sr]。

1790年A.克劳福德在苏格兰的斯特朗申的铅矿样品中第一次区别了自然界存在的碳酸锶和碳酸钡。

1792年T.C.霍普在A.克劳福德的基础上,证实并分离了钡、锶和钙的化合物。1808年,H.戴维利用汞阴极电解氢氧化锶,然后从生成的汞齐中蒸去了汞,第一次得到纯锶。

锶的英文名称为STRONTIUM,以纪念发现地“斯特朗申(strontian)”。

39)原子序数为39的元素是钇[Y]。

钇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稀土元素。1794年,芬兰化学家J.加多林发现了钇的氧化物。J.加多林从一块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于特比”镇的黑色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白色氧化物,其重量占矿石的38%,其性质与已知的氧化物都不同。因此,J.加多林认为是一种新物质,其中含有一种新元素。

全部稀土元素的发现历经了153年,到1947年结束。

钇的英文名称为YTTRIUM,以纪念钇的发现地“于特比(ytterby)”,这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村庄。

40)原子序数为40的元素是锆[Zr]。

1789年,德国的M.H.克拉普罗特在锆石中发现了锆的氧化物。

含锆的主要矿物是锆英石,即硅酸锆。它具有从橙到红的各种美丽的颜色,加之晶莹透明,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宝石。橙色锆是就是常说的紫玛瑙。1789年,M.H.克拉普罗特对这种紫玛瑙进行了精心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M.H.克拉普罗特得到了一种沉淀物,这种沉淀物具有和已知的物质不同的性质,他断定沉淀物中“含有一种未知的独特而简单的土”,M.H.克拉普罗特称其为锆土,实际就是氧化锆。他证明紫玛瑙中含有70%的锆土。

1824年瑞典的J.J.贝采里乌斯首次制得不纯的金属锆。

1925年,荷兰的阿克尔和德博尔制得了有延展性的块状金属锆。

锆的英文名称ZIRCONIUM,来源于锆石的英文名。

41)原子序数为41的元素是铌[Nb]。

1801年,英国化学家C.哈切特从分析研究当时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一块来自北美洲的黑色矿石(铌铁矿)中发现了一种新元素的氧化物。当年C.哈切特向英国皇家学会宣读了题为《分析北美洲矿物得到的新元素》的论文,他把新元素称之为“钶”,以纪念发现北美洲的哥伦布。后来人们把钶改称铌。实际上C.哈切特所说的新元素只是它的化合物。

一年后的1802年,瑞典化学家A.G.厄克贝里从瑞典的钽铁矿中发现钽,由于钶和钽在性质上非常相似,不少研究者认为是同一物质。1844年德国化学家H.罗泽对各种不同的铌铁矿和钽铁矿进行了透彻研究,分离出了钽和铌,证实哈切特发现的钶就是铌。

铌的英文名称为NIOBE,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希腊神话中宙斯女儿尼奥博的名字。

42)原子序数为42的元素是钼[No]。

钼的主要矿物使是辉钼矿,呈黑色,质地柔软,很像石墨,直到十八世纪前人们都误认为它就是石墨,两者不加区别地在市场上出售。

1778年,瑞典化学家C.W.舍勒用硝酸处理石墨和辉钼矿时,发现两者有所不同:石墨没起任何变化,而辉钼矿却产生了硫酸和一种特殊的白色固体,C.W.舍勒称其为钼酸。C.W.舍勒的朋友T.贝格曼认为钼酸很可能是一种新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建议用还原法提炼这种金属。由于C.W.舍勒身边没有适合的高热熔炉,就请他的朋友 P.J.耶尔姆去研究。

1782年,P.J.耶尔姆用炭末来还原钼酸。为了使两者能充分混合,他又用亚麻籽油把它们调成糊状,然后放入密闭的坩埚内加强热,油液也被炭化,钼酸被还原为金属。

英文名称为MOLYBDEN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铅”。

43)原子序数为43的元素是锝[Te]。

1937年,意大利的C.佩列尔和美国的E.G.塞格雷用氘轰击钼,首次制得,这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元素,自然界中只有极少量的锝存在。

英文名称为TECHNET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造的”。

44)原子序数为44的元素是钌[Ru]。钌是最后一个被发现的铂族元素。

1827年,俄国化学家G.W.奥赞和瑞典化学家J.J.贝采里乌斯一起在乌拉尔山考察铂矿成分,在J.J.贝采里乌斯从中得到钯、锇、铑、铱四种元素后,G.W.奥赞认为在残渣中还含有新的元素,并将实验研究的结果送给J.J.贝采里乌斯审察,但被J.J.贝采里乌斯否定。1844年,俄国化学家K.K.克劳斯在G.W.奥赞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研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提炼出了金属钌,确认是一种新的铂族元素。这就在铂在1735年被发现后的一百多年终于找到了铂族元素的最后的一个元素钌。

钌的英文名为RUTHENIUM,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俄罗斯”。

45)原子序数为45的元素是铑[Rh]。

1803年,英国科学家W.H.渥拉斯顿从粗铂矿中分离出铑。

W.H.渥拉斯顿用王水溶解了一块粗制的铂锭,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以中和过剩的酸。然后加入氯化铵使其中的铂转化为铂氯酸铵沉淀。再往溶液中滴入氰化汞以沉淀钯。把铂和钯的沉淀滤掉以后,用盐酸分解掉过剩的氰化汞,再把溶液蒸干,然后用酒精洗涤残渣。W.H.渥拉斯顿发现大部分残渣已经溶解,只剩下一种暗红色的粉末沉在器底,非常美丽。经研究,这是一种由新的未知金属和钠组成的络盐,并发现这种络盐在氢气流中加热时很容易被还原,当用水洗涤这种还原物以后就留下了一种金属粉末。W.H.渥拉斯顿发现了新的金属元素。

因为铑的化合物都呈鲜艳的玫瑰红色,所以将其命名为RHOD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玫瑰”。

46)原子序数为46的元素为钯[Pd]。

1803年,英国科学家W.H.渥拉斯顿从粗铂矿中分离出钯。

W.H.渥拉斯顿将铂锭溶解于王水中,蒸发出多余的酸后,再徐徐加入氰化汞溶液,直至析出乳黄色沉淀为止。这种沉淀物经过滤、洗涤和灼烧之后,就得到了一种银白色的海绵状的金属。此外,W.H.渥拉斯顿还把硫磺和硼砂掺入这种黄色沉淀中,加以高热,也看到有此种金属的颗粒产生。经仔细研究W.H.渥拉斯顿证明这是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钯。

钯的英文名称PALLADIUM,为纪念1802年发现的小行星“武女星”而命名。

47)原子序数为47的元素是银[Ag]。

5000-6000年前,埃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银。

中国至迟在约公元前11世纪的商殷时期开始采集使用金属银。

银的英文名称为SILVER。

48)原子序数为48的元素是镉[Cd]。

1817年,德国的F.施特罗首先从碳酸锌中发现镉。F.施特罗在担任药品视察专员时发现一个地区的药商是以碳酸锌代替氧化锌配药,而省略了把碳酸锌煅烧成氧化锌这一并不困难的操作。经过了解,原来这个地区的硫酸锌一经煅烧就变成了黄色,继而变成桔红色,得不到合格的氧化锌。F.施特罗意识到这可能是这个地区的硫酸锌中含有未知的物质所造成的。经过对硫酸锌的一系列研究试验,F.施特罗终于用炭从中还原出一种带有光泽的蓝灰色粉末,发现了新的金属元素。几乎同时,德国的另外两位化学家赫尔曼和J.C.H.罗洛夫也发现了镉。

镉的英文名称为CADMIUM,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菱锌矿”。

49)原子序数为49的元素是铟[In]。

1863年,德国的F.赖赫与H.T.李希特发现铟。

F.赖赫试图从德国产的一种锌矿石中提取铊,却意外发现了铟。他先把这种锌矿加以煅烧,以除去其中所含的大部分硫和砷;然后用盐酸溶解,他发现加入硫化铵时便析出一种草黄色的沉淀。经过反复研究,他认为是一种新元素的硫化物,并交给他的助手H.T.李希特去进行光谱检验。H.T.李希特在分光镜中发现了一条靛蓝色的明线,但其位置并不同铯的两条蓝线重合,证明是一种新元素。他们把它命名为铟。随后他们着手分离提取金属铟。他们用吹管在焦碳将氧化铟和碳酸钠的混合物细心加热,得到一些不纯的金属铟。然后他们又把氧化铟放在一个坩埚里用氢气还原,成功地得到了比较纯净的金属铟。1867年,他们向法国科学院展示了所制得的铟。

铟的英文名为INDIUM,来源于希腊文,含义为“靛蓝色”。

50)原子序数为50的元素为锡[In]。

在公元前2500年,古人就已经使用锡。

锡的英文名称为TIN。

51)原子序数为51的元素是锑[Sb]。

1450年,德国的索尔德发现锑。

锑的英文名称ANTIMONY,来源于辉锑矿的英文名antimonite。

52)原子序数为52的元素是碲[Te]。

1782年,奥地利的F.G.米勒在一个矿穴里发现一种色泽美丽的矿石:银白色,且略显黄色,并带有浅蓝的光泽。当地人称为“奇异金”,实际是碲金矿。他拿回去研究,从中提取出一种貌似“金属”的物质,外表与金属锑相似,但是化学性质与锑不同,F.G.米勒断定其是一种新的元素。为了证实他的发现,他请瑞典化学家T.贝格曼协助鉴定,然而未能如愿,长期被忽视,直到1797年才被人证实这种物质就是碲。

1797年,德国化学家M.H.克拉普罗特把这种几乎被人遗忘的物质提出,并重新进行提取和研究。M.H.克拉普罗特经过研究,断定这是一种新元素。1798年1月,M.H.克拉普罗特在柏林科学院宣布了这一发现,他在报告中将这一功绩归于F.G.米勒。

碲的英文名称TELLURIUM,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地球”,这是根据M.H.克拉普罗特的意见命名。

53)原子序数为53的元素是碘[I]。

碘是在1811年由法国的库尔特瓦发现的。当时库尔特在法国的第戎经营一家硝石工厂,为了从海藻类植物中提取制硝石的原料,他经常到第戎附近的诺曼底海岸的浅滩上采集黑角菜等。这些采集物经晒干后烧成灰,再用水浸渍就得到一种溶液,这种溶液经蒸发后可先后结晶出氯化钠、氯化钾和硫酸钾,其中氯化钾可用来生产硝石。一次库尔特瓦在处理上述结晶出硫酸钾的母液时,加入了浓硫酸,不料,容器的上方竟然产生了紫色的蒸汽犹如美丽的云彩冉冉上升。最后这种使人窒息的蒸汽竟然充满了实验室,当蒸汽在冷的物体上凝结时,它并不变成液体,而是成为一种暗黑色的带有金属光泽的结晶。这一现象使库尔特惊喜不已,他对这种晶体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物质不论和氧或碳都不易生成化合物,不为高热所分解,和氢及磷能化合,和氨化合生成一种爆炸物。不易分解,库尔特瓦猜想可能是一种新元素。后经化学家德索尔姆、克雷门、戴维等人研究证明确是新元素。

碘的英文名称为IODINE,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紫色”。

54)原子序数为54的元素是氙[Xe]。

1898年,英国的W.拉姆齐和M.W.特拉弗斯在蒸馏液态空气时发现了氙。

根据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他们预测在氦、氖、氩、氪四个元素之后,还会存在一个更重一些的新的惰性元素,这需要到高沸点部分寻找。在对液态氮反复蒸馏后获得了一些高沸点的气体,在对其进行光谱分析和化学鉴定后确定是一种新元素,原子量约为131。他们将其命名为氙,氙的发现时间时1898年7月12日。

氙的英文名称为XENON。

55)原子序数为55的元素是铯[Cs]。

1860年,德国化学家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在研究矿泉水残渣光谱时发现了两条明亮的蓝线。于是,他们俩向德国柏林科学院报告:“迄今为止的已知元素都不会在这个光谱去内显现出两条蓝线,因此可以作出结论,其中必有一种新元素存在。大概属于碱金属。我们命名为铯(cesium)”。人们发现了铯,但当是并没有获得金属铯或铯的化合物,然而又很快为科学界所承认,这在化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同年11月提取到了铂氯酸铯。

科学家们以铯的发现为开端,运用光谱分析技术陆续发现了许多新元素。

铯,按照在光谱上独特的谱线定名为CESIUM,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天蓝”。

56)原子序数为56的元素是钡[Ba]。

1774年,瑞典化学家C.W.舍勒在软锰矿中发现钡。

1808年英国化学家H.戴维通过电解分离出金属钡。

钡的英文名称为BAR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重的”。

57)原子序数57的元素是镧[La]。

1839年,瑞典的C.G.莫桑德尔研究铈硅石的过程中,先用铈土制取了硝酸铈,然后对硝酸铈进行熔烧,以使其分解成为氧化物;最后用稀硝酸加以处理,发现有一部溶解,有一部分未溶解。这说明铈土中含有两种成分:未溶解的部分仍为铈土(因为煅烧过的二氧化铈难溶于硝酸和盐酸);而溶解的部分则是一种新物质,他称之为镧。

镧的英文名为LANTHAN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隐蔽”,意思是镧隐蔽于铈中

58)原子序数58的元素是铈[Ce]。

1803年,德国的M.H.克拉普罗特与瑞典的W.希辛格和J.J.贝采里乌斯同时分别发现铈的氧化物。

1781年瑞典人W.希辛格曾把他家乡矿山中产的一种含铈的矿石寄给C.W.舍勒请与分析。C.W.舍勒见这种矿石很重,起初以为是钨矿石,但是经分析又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并搁置起来。

1803年M.H.克拉普罗特又重新分析了这种重石,从中得到了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实际是以二氧化铈为主体含有其它杂质的物质),呈黄褐色。与此同时W.希辛格和J.J.贝采里乌斯也在分析这种矿石。他们原来设想会从中分离出钇土,结果从中分离出一种白色氧化物(三氧化二铈),经研究这白色物并非是钇土,因为钇土溶于碳酸铵溶液,并在煤气灯焰上灼烧时呈现鲜艳的红色,而这种物质没有这种特征,他们将其命名为铈土,称其中的新元素为铈。

铈的英文名称为CERIUM,以1801年发现的小行星“谷神星”命名。

59)原子序数59的元素是镨[Pr]。

1841年,瑞典的C.G.莫桑德尔在铈土中得到铈和镨的混合物,他将其命名为DIDYMIA。

1885年奥地利的B.A.韦尔斯拔从DIDYMIA中分离出绿色的镨盐和玫瑰色的钕盐,经光谱分析确定是两种新元素。

镨的英文名称为PRASEODYM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绿色”。

60)原子序数60的元素是钕[Nd]。

1885年,奥地利的B.A.韦尔斯拔用重晶法从镨钕混合物中分离出钕。铷与镨是同时发现的。

钕的英文名称为NEODYMIUM,来源于希腊文的两个单词,原意为“新”和“孪生”。

61)原子序数61的元素是钷[Pm]。

1945年J,A马林斯基和LE格伦特从铀的裂变产物中首先分离得到钷,此前有许多人从光谱谱线观察中已经发现了钷,但是没有能够分离。

钷的英文名称PROMETH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火”。

62)原子序数62的元素是钐[Sm]。

1879年,法国的L.布瓦博德朗在分析铌酸钇矿的矿石时,先分出已知物的沉淀后再将其溶解,又用氨水中和其溶液,发现所沉淀出的物质其光谱同已知的物质均不相同,他断定这是一种新元素的土质,实际是不纯的氧化钐。

1901年,法国的德马尔盖制得钐的高纯化合物。

钐的英文名称为SAMARIUM,纪念矿石的发现人俄国矿物学家萨马尔斯。

63)原子序数为63的元素为铕[En]。

1896年,由法国的德马尔盖发现。

英文名称为EUROPIUM,原意为“欧洲”。

64)原子序数64的元素是钆[Gd]。

1880年,瑞士的J.C.G.马里尼亚克从萨马尔斯矿石中分离出钆。

1886年,法国的布瓦德博朗制造出纯净的钆。两人协商命名新金属为钆。

英文名称为GADOLINIUM,纪念发现第一个稀土元素,对稀土研究有卓越贡献的芬兰科学家J.加多林。

65)原子序数65的元素是铽[Tb]。

1843年,瑞典的C.G.莫桑德尔从钇土中发现铽的化合物。

C.G.莫桑德尔发现“钇土”并不是一种氧化物,而是三种氧化物。白色的一种是真正的钇土;暗褐色的是新发现的物质,C.G.莫桑德尔称它为“铒土”;淡玫瑰色的,也是新发现的物质,C.G.莫桑德尔称其为“铽土”。后来这其中所含的两种新元素就定名为铒和铽。在此之前,“铒土”和“铽土”之所以没有被发现,是由于它们的含量很少,需要处理较多的钇土才能找到它们。C.G.莫桑德尔是先用稀氨水慢慢中和酸性的硝酸钇溶液,于是铒土先析出来,而钇土最后沉淀。C.G.莫桑德尔后来发现,利用钇、铒、铽的草酸盐溶解度的不同,也可以将它们分开。这种分离方法一直应用到今天。

1877年铽被命名为TERBIUM,以纪念钇土的发现地“于特比”(Ytterby)。

66)原子序数66的元素是镝[Dg]。

德国化学家C.A.温克勒尔1886年发现了镝。他把粗制的钬土用硝酸溶解,再用氨水中和,然后再加入硫酸钾的饱和溶液。由于稀土元素的硫酸盐溶解度不相同,所以可以把粗钬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钬土被C.A.温克勒尔分成两个部分。经过光谱分析鉴定,证明其中一种是氧化钬;另一种暗褐色的物质是未知元素的氧化物。C.A.温克勒尔把这种未知元素的氧化物命名为镝土,把其中的未知元素命名为镝。

1906年,法国的于班尔制得了较纯的镝。

镝的英文名称DYSPROS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难以取得”。

67)原子序数67的元素是钬[Ho]。

1878年,瑞典化学家J.L.索里特从铒土的光谱中发现了钬的存在。

1879年,瑞典化学家P.T.克莱夫用开始对不同来源的铒土进行研究。他把其中的镱土和钪土分离出去以后,试图仔细测定铒的原子量,但是发现从不同来源的铒土中所测得的数值并不一样。他便怀疑这些铒土可能并非是单一元素的化合物。经过分离,发现显然含有三种氧化物。一种是已经熟知的粉红色铒土;一种是J.L.索里特发现的淡黄色氧化物(钬);一种是白色略带绿色调的未知元素的氧化物。这样T.克莱夫就发现了两种稀土元素,他把J.L.索里特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钬,把后一种元素命名铥。

钬被命名为LOLMIUM以纪念索里特的出生地斯德哥尔摩。

68)原子序数68的元素是铒[Er]。

1843年,瑞典的莫桑德尔用分级沉淀法从钇土中发现一种新元素的氧化物,称为铒土,它是与铽土同时被发现。

1860年命名铒为REBIUM,以纪念其发现地“于特比”(Ytterby)。

69)原子序数69的元素是铥[Tm]。

1879年,瑞典的P.T.克莱夫从铒土分离出铥。铥与钬是P.T.克莱夫同时发现的

铥的英文名称为THLIUM,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古称。

70)原子序数70的元素是镱[Yb]。镱是人类发现的第七个稀土元素。

1878年,瑞士化学家J.C.G.马里尼亚克从铒土中分离出镱的氧化物,称之为镱土。

1907年,于尔班和韦尔斯拔指出镱土是氧化镥和氧化镱的混合物。

镱的英文名称是YTTERBIUM以纪念其发现地“于特比”。

71)原子序数71的元素是镥[Lu]。镥是最后一个被发现的稀土元素。

1907-1908年,奥地利的韦尔斯拔和法国的G.于尔班分别从镱土中发现镥。

镥的英文名称为LUTETIA,是巴黎的古称。

 (72)原子序数72的元素是铪[Hf]。

1923年,瑞典化学家赫维西与荷兰的物理学家科斯特在锆石中发现铪, 1925年,两人用氟络盐分级结晶的方法分离掉锆和钛,得到纯铪盐,然后用金属钠还原铪盐,得到金属铪。

铪的英文名称为HAFNIUM,这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拉丁名。

73)原子序数为73的元素是钽[Ta]。

1802年,瑞典的A.G.厄克贝里发现了钽。A.G.厄克贝里从来自芬兰的一种黑色矿石(钽铁矿)和另外一种褐色矿石(钇钽矿)中,分析出了前人没有提到过的金属氧化物。实际上A.G.厄克贝里得到只是含有钽酸的混合物。

1903年,俄国化学家博尔顿分离出纯钽。

英文名称为TANTALUM,是以古希腊神话宙斯之子命名。

74)原子序数为74的元素是钨[W]。

作为提取钨的矿石是一种白色、比重比较大的矿石,称为重石,其主要成分是钨酸钙。早期的矿物学家曾误认为它是锡矿或铁矿。1781年,瑞典的C.W.舍勒用实验证明它不含有锡或铁。他用硝酸分解重石,发现其中仅含有石灰和一种同钼酸相似的白色酸,C.W.舍勒推测它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命名为钨酸,同时把其中所含的金属命名为钨。

1783年,西班牙化学家埃卢亚尔兄弟俩从褐黑色的钨锰铁矿中找到了钨酸,刚开始他们也认为是锡的化合物,后经C.W.舍勒和T.贝格曼的指导,知道了该化合物可能是钨酸,并可能含有一种新元素。埃卢亚尔兄弟俩于是便采用一套很简陋的仪器进行了钨的提取研究。他们把钨酸和木炭粉末的混合物置于一只密封的泥制坩埚中,加以高温,得到了一种黑褐色的金属颗粒,用手指摩碾即碎成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见一些具有金属光泽的颗粒,埃卢亚尔兄弟俩首次制得不纯的钨。

钨有两个外文名称wolfram和tumgsten。Wolfram来源于德文,原意为“烟尘和污垢”。英美等国称之为tumgsten,来源于瑞典文,原意为“沉重的石头”。195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曾经建议统一采用wolfram,但英美等国仍然采用tumgsten,此两名称都被主要科学团体采用。

75)原子序数为75的元素是铼[Re]。

铼是在1925年被德国化学家W.诺达克等人发现。他们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通过对1800多种矿物的分析,终于从铂矿中发现了铼。

铼的英文名称为RHENIUM,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莱茵河”。

76)原子序数为76的元素是锇[Os]。

1803年,英国化学家S.坦南特、法国化学家H.V.科莱德斯科蒂等人用王水溶解粗铂时,发现残留器底的黑色粉末有两种新元素饿和铱。

S.坦南特用王水溶解粗制的金属铂,发现一些带有金属光泽的金属粉末留在容器底部,过去也有些人看到过这种残渣,但都以为是石墨而没有进一步研究它,因为当时还没有见过不溶于王水的金属。S.坦南特仔细研究了它,并想用它制取铅的合金。他发现当加热这种黑色粉末时会生成一种浅黄色的氧化物,很容易挥发,其蒸汽有一种刺激性很强的臭味,因此S.坦南特断定这是一种新金属。

同年,H.V.科莱德斯科蒂发现上述那种黑残渣用王水长时间处理后也会有一部分溶解,待将所得的溶液加入氯化铵后便生成一种红色沉淀。与此同时法国化学家L.N.沃克兰等人也发现,当把黑残渣用热苛性碱处理时可以得到一种挥发性物质。他们都认为这是一种新金属的化合物。

1804年,S.坦南特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发现这种黑色粉末中实际上存在两种新元素,可以用酸和碱交替处理把它们分开。其中一种就是由H.V.科莱德斯科蒂分离出来的铱。另一种是S.坦南特自己得到的那种黄色氧化物中的新元素,S.坦南特把它命名为锇。

1804年S.坦南特命名锇为OSM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臭味,因为锇在加热时生成易挥发具有臭味的四氧化锇。

77)原子序数为77的元素是铱[Ir]。

1803年,英国化学家S.坦南特、法国化学家H.V.科莱德斯科蒂等人用王水溶解粗铂时,发现残留器底的黑色粉末有两种新元素饿和铱。

1804年S.坦南特命名铱为IRIDIUM,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彩虹,因为铱的化合物有多种色彩。

78)原子序数78的元素是铂[Pt]。

西班牙青年数学家D.A.乌略亚1735年发现金属铂。他当时作为科学考察团成员赴秘鲁进行考察,在平托(Pinto)河地区的金矿中发现了金属铂, D.A.乌略亚发现铂很象银,但是又不溶于硝酸,所以便给它取了个名字叫Platina(铂),其西班牙文原意是“平托地方的银”。1744年,他把铂带回欧洲,经过英国化学家W.沃森的鉴定,到1748年才被确认是一种新元素。这段发现经过,在D.A.乌略亚所著作的《航海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1741年英国冶金学家C.伍德也在南美洲的新格林纳达采集到一些嵌有铂粒的矿石,发现了铂。

铂的英文名称为PLATINUM。

79)原子序号为79的元素是金[Au]。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金。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采集黄金。中国古代用金与银的合金制作装饰品,安阳殷墟出土的金箔薄到0.01毫米,金相考察证明在加工过程中做过退火处理。

金的英文名称为GOLD,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光辉的黎明”。

80)原子序号为80的元素为汞[Hg]。

汞又称水银,是常温下液态的唯一普通金属。

汞在古代的埃及和中国就已经为人所知。在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古墓中发现了汞的存在。

汞的英文名称为MERCURY,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液态的银”。

81)原子序号为81的元素是铊[Tl]。

1861年,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W.克鲁克斯在研究硫酸厂的废渣的光谱中发现了一条绚丽的绿线。这是一条新线。W.克鲁克斯断定这是一种新元素发射出来的,并把它命名为铊。W.克鲁克斯在《化学新闻》杂志上宣布了他的发现。

1862年法国物理学家C.A.拉米利用分光镜独立发现了铊,并从硫酸厂的烟道灰中提取出14克铊块,研究了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一份比较完整的科学报告。

铊的英文名称为THALLIUM,它是根据铊的光谱线的嫩绿色命名,原意为“嫩枝”。 

82)原子序号为82的元素是铅[Pb]。

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在公元前3000年,人类就已经学会从矿石中熔炼铅。

铅的英文名称为LEAD。

83)原子序数为83的元素是铋[Bi]。

科学界将铋的发明者的地位给了德国的B.瓦伦丁,他在1450年就描述过铋。

在古代,人们对铋和铅总是分不清楚。直到十八世纪人们还认为铋是铅的一个变种。还有人认为铋是“尚未长成熟的银”,铋变成银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当工人开采到铋矿时时常感到惋惜,叹到:“唉,我们开得太早了。”此外,还有人认为铋是由粗硫、水银、砷和土四种物质合成的矿物,在1713年出版的《法国科学院会报》上就有这样的看法。

18世纪30年代,一位法国化学家J.埃洛,在英国的一个地方看到,熔炼工人常将一种天然的金属加到锡中使之变硬发亮。1737年J.埃洛用吹管从辉铋矿(Bi2S3)中还原出一粒金属铋,但是他没有弄清楚这是一种什么金属。法国化学家C.J.日弗鲁瓦仔细研究了这种金属,确认他是一种新金属。C.J.日弗鲁瓦记载这一发现的《铋的化学分析》,在他1731年去世后的二十多年的1753年才出版。

铋的英文名称为BISMUTH,拉丁文的原意是“白色物质”。

84)原子序数为84的元素是钋[Po]。钋是天然放射性元素。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钋。他们在检验沥青铀矿和铜铀云母矿的放射性时,发现这两种矿物的放射强度比照其中铀和钍含量所预计的放射强度要大得多。他们猜测其中必有比铀和钍放射性强的多的未知元素存在,于是开始寻找。在这一年的7月,终于证实了一种新元素的存在。他们向法国科学院和华沙工农博物馆同时提交了题为《论沥青铀矿石中的新放射性物质》的论文。

钋的英文名称为POLONIUM,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

85)原子序数为85的元素是砹[At ]。砹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

1940年,美国科学家D.R.科森等利用加利福尼亚大学60英寸回旋加速器的能量为28兆电子伏的阿尔法粒子轰击铋靶而合成。

砹的英文名称为ASTATINE,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不稳定”。

86)原子序数为86的元素是氡[Rn]。氡是第六个被发现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氡亦称射气。

1899年,加拿大的R.B.欧文斯和英国的E.卢瑟福在研究钍的放射性时发现了“钍射气”,即氡220。R.B.欧文斯发现钍的放射性变化无常,如果把它放在密闭的器皿中,其放射强度稳定不变,但如果放在敞口的器皿中,则表面掠过的空气会影响其放射性。于是,他大胆设想有类似气体的放射性物质从钍中分解出来,并把这种设想的气体称为“钍射气”。

居里夫妇发现当空气和镭化合物接触后,也具有放射性。对于这种现象,德国物理学家F.E.多恩认为是由于镭不断散发着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气体所造成的。1900年,把这种气体称为“镭射气”,即氡222。

1902年,F.O.吉塞尔在锕化物中发现了“锕射气”,即氡219。

法国化学家W.拉姆齐等人用光谱证明“钍射气”和“镭射气”都是过去没有发现过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一种新元素,他们将其命名为氡。

对元素氡的发现和研究,为元素蜕变理论的建立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

1902年,E.卢瑟福提出了元素蜕变学说,为此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氡的英文名称为RADON,是从“镭射气”一词衍化而来的。

87)原子序为87的元素时钫[Fr]。钫为天然放射性元素。

1939年,法国的M.佩雷在研究铀矿中锕227的衰变产物时发现了钫。

钫的英文名称为FRANCIUM,是为了纪念发现者的祖国——法兰西。

88)原子序数为88的元素是镭[Ra]。镭是天然放射性元素。

镭是在1989年居里夫妇等从沥青铀矿矿渣中发现的,距离他们发现钋仅仅五个月。

1902年他们从大约8吨铀矿渣中分离出90毫克氯化镭,并初步测定出原子量225.93(现在的精确测定为226.025),其放射性是铀盐的200万倍。镭在沥青铀矿中的含量很小,只有一千万分之一多一点,居里夫妇劳动的艰辛和对科学的执着令后人敬佩,

镭的英文名称为RADIUM,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射线”。

89)原子序数为89的元素是锕[Ac]。锕是天然放射性元素。

1899年,法国的A.C.德比埃尔内从铀矿渣中分离出锕。

锕的英文名称为ACTINIUM,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射线“。

90)原子序数为90的元素是钍[Th]。钍是天然放射性元素。

钍是瑞典的J.J.贝采里乌斯在1828年发现。.J.J.贝采里乌斯在研究一种挪威产的质重而色黑的矿石时,发现其中有一种未知的新金属的氧化物,他称其为钍。J.J.贝采里乌斯把金属钾和氟化钍钾的混合物放在硬质玻璃管中加强热,得到了一些不纯的金属钍。

99%的金属钍在1914年才得到。

钍的放射性是居里夫妇在1898 年发现的。他们通过对已知的80种元素进行测试后,发现了钍和铀一样能发出射线。他们认为,放射性并非铀元素独有,不应只称为“铀射线”,而应该称为元素的“放射线“,从此以后放射性元素成了化学和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钍的英文名称为THORIUM,取材于北欧神话中的战神——Thor。

91)原子序数为91的元素是镤[Pa]。镤是天然放射性元素。

1913年,R.法扬斯等人发现了短半衰期的镤同位素234。

1917年,F.    索迪和J.格兰斯通与O.哈恩和L.迈特纳各自独立发现长半衰期的镤同位素231。

镤的英文名称为PRATACTINIUM,由希腊文的“前”和“锕”组成。

 (92)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是铀[U]。铀是天然放射性元素。

铀的发现者是德国化学家M.H.克拉普罗特。

自然界含铀的矿物主要是沥青铀矿和钾钒铀矿两种。1789年,M.H.克拉普罗特开始研究沥青铀矿,这种矿石呈深蓝色,带有沥青似的光泽,由此而得名。当时的学者曾认为它是一种含锌和铁的矿石。M.H.克拉普罗特用磷酸使这种矿石溶解后再加入碳酸钾以中和过量的酸,除得到铁、锌的沉淀物外,还得到一种黄色沉淀物。这种黄色沉淀物可溶解在过量的碳酸钾中,这种物质是过去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他断然其中会含有一种新的元素。随后他就试图提取这种金属,他把这种黄色沉淀物用油和木炭调成糊状,放在坩埚中加热,最后得到一种黑色的金属状粉末。M.H.克拉普罗特认为这就是金属铀。在此后的五十年间,化学家们也都是这样认识的,直到1841年人们才确认它并不是金属铀,而是二氧化铀。

虽然M.H.克拉普罗特没有真正提取出金属铀,然而他毕竟发现了铀的化合物,为后来金属铀的提取和核能的利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1841年,法国化学家E.彼利高特首次制得了四氯化铀,这种灰绿色结晶具有强烈的潮解性,溶于水后一经加热就放出盐酸气,同时析出M.H.克拉普罗特所谓的“金属铀”来。E.彼利高特发现,100份的四氯化铀却可生成110份“金属铀”,显然这是不合理的。经过推理,E.彼利高特意识到以往所说的“金属铀”实际是铀的氧化物。E.彼利高特使金属钾与无水氯化铀混合并置于坩埚中加热,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取出了金属铀。

法国物理学家H.贝克勒尔在1896年发现了镭的放射现象。H.贝克勒尔把荧光物质硫酸铀酰钾放在阳光下照射数小时试图使之产生荧光,然后将其置于用黑纸密封的照相底片上,随后果然被感光,在底片上留下了晶体的轮廓。这似乎证实了由于太阳光的照射而产生了类似X射线的射线。然而,几天以后,H.贝克勒尔在准备重做这一实验时,因为碰上一连几个阴天无法实验,H.贝克勒尔随手把尚未经阳光照射的铀盐晶体和密封的底片一起放进了抽屉。后来他发现底片也感了光,留下了晶体的影象。这使H.贝克勒尔大为惊奇。他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反复进行了实验。H.贝克勒尔发现,这种放射与铀盐是否受到光照无关,铀盐在没有任何激发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动放出一种穿透能力很强的类似X射线的射线;射线的存在仅与铀盐是否存在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1896年5月18日,H.贝克勒尔在报告中指出“我研究过的铀盐,不论是发荧光的还是不发荧光的,晶体的、熔融的,或是在溶液中的,都有相同的放射性质。这使我得出结论:在这些盐中铀的存在是比其它成分更重要的因素,用纯铀粉进行的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设。” H.贝克勒尔把这种射线称为“铀的射线”。铀的放射性的发现,对于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有重大意义,并为放射化学、原子核物理学、放射医学等新兴学科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铀的英文名称为URANIUM,是由M.H.克拉普罗特命名的,以纪念不久前发现的天王星。

93)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是镎[Np]。镎是人工放射性元素。

1940年,美国的E.M.麦克米伦和R.H.艾贝尔森在用中子轰击薄铀片研究裂变产物射程时发现了镎。

镎是科学家们发现的第一个超铀元素,它的发现突破了古典元素周期系的界限,为超铀元素的发现开辟了道路,奠定了现代元素周期系的基础。

镎的英文名称为NEPTUNIUM,是以海王星的名字命名。

94)原子序数为94的元素是钚[Pu]。钚是人工放射性元素。

1940年末,G.T.西博格、E.M.麦克米伦、E.G.塞格雷、A.C.沃尔、J.W.肯尼迪在美国用60英寸的回旋加速器的16兆电子伏的氘核轰击铀时发现了钚238。第二年G.T.西博格、E.G.塞格雷、A.C.沃尔、J.W.肯尼迪又发现了钚239。

钚的英文名称为PLUTONIUM,是以冥王星的名字命名。

95)原子序数是95的元素是镅[Am]。镅是人工放射性元素。

1944年,G.T.西博格、R.A.詹姆斯、C.O.摩根、A.吉奥索在经过中子长期辐照的钚中首次发现镅241。

镅的英文名称为AMERICIUM,是以美洲的名字命名。

96)原子序数为96的元素是锔[Cm]。锔是人工放射性元素。

1944年,G.T.西博格、R.A.詹姆斯、A.吉奥索用32兆电子伏的阿尔法粒子轰击钚239发现锔242。

锔的英文名称为CURIUM,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而命名。

97)原子序数为97的元素是锫[Bk]。锫是人工放射性元素。

1949年,S.G.饧普森、A.吉奥索、G.T.西博格用加速到35兆电子伏的阿尔法粒子轰击镅241时发现了锫243。

锫的英文名字为BERKELIUM,是为了纪念其发现地美国的伯利克而命名。

98)原子序数为98的元素是锎[Cf]。

锎是人工放射性元素。1950年,A.吉奥索、G.T.西博格、K.J.斯特里特在用加速的阿尔法粒子轰击锔242时发现了锎245。

锎的英文名称为CALIFORNIUM,是为了纪念其发现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而命名。

99)原子序数是99的元素是锿[Es]。

锿是人工放射性元素。1952年,美国的A.吉奥索等人从比基尼岛氢弹的试验沉降物中首次成功提取并鉴定锿。

锿的英文名称EINSTEINIUM,是为了纪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而命名.

100)原子序数为100的元素是镄[Fm]。

镄是人工放射性元素。1952年,美国的A.吉奥索等人从比基尼岛氢弹的试验沉降物中首次成功提取并鉴定镄。

镄的英文名称为MENDELEVIUM,是为了纪念著名科学家费米而命名。

101)原子序数为101的元素是钔[Md]。

钔是人工放射性元素。这是第一个一次只能合成一个原子的人工合成元素。

美国的A.吉奥索等人1955年发现钔256。

钔的英文名称为MENDELEVIUM,是为了纪念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102)原子序号为102的元素是锘[No]。

锘是人工放射性元素。谁是锘的最早发现者没有定论。1957年,瑞典国际科学家小组声称发现102号元素,1958年美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分别证明他们的试验结果是错误的。

美国加州的劳伦斯—伯利克实验室的科学家得到了半衰期3秒的锘252;前苏联的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得到了半衰期近一分钟的锘254;1971年,美国的橡树国家实验室得到了半衰期约一小时的锘259。

锘的英文名称NOBELIUM,是为了纪念著名科学家诺贝尔而命名。

103)原子序数为103的元素是铹[Lr]。

铹是人工放射性元素。1961年,美国的A.吉奥索发现了铹258;前苏联的弗廖罗夫发现了铹256和铹257。

铹的英文名称为LAWRENCIUM,是为了纪念回旋加速器的发明人劳伦斯而命名。

104)原子序数为104的元素是UNG。

1964年,前苏联的弗廖洛夫发现了质量数为260的104号元素UNG。

1968年,美国的A.吉奥索等人发现了质量数为257和259的104号元素UNG。

关于百号以后元素的命名问题,1977年的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学会为避免命名时发生争论,决定采用系统命名法。这种是以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的数字词NIL、UN、BI、TRI、GUND、PENT、HEX、SEPT、OET、ENN代表0到9这十个数字。这样104号元素的名称就为UNNILGUND,元素符号就为UNG。

105)原子序数为105的元素是UNP。

1968年,前苏联的弗廖洛夫发现了质量数为260和261的元素UNP。

1970年,美国的A.吉奥索等人也发现了质量数为260的元素UNP。

106)原子序数为106的元素是UNH。

1974年,前苏联的弗廖洛夫发现了质量数为259的UNH。几乎同时美国的A.吉奥索等人发现了质量数为263的UNH。

107)原子序数为107的元素是UNS。

1976年,前苏联的弗廖洛夫发现了质量数为261的元素UNS。

1981年,德国的达姆斯特重离子研究所的明岑见格等人发现了质量数为262的元素UNS。

108)原子序数为108的元素是UNO。

1984年,德国的达姆斯特重离子研究所的明岑见格等人发现了质量数为265的元素UNO。

109)原子序数为109的元素是UNE。

1982年,德国的达姆斯特重离子研究所的明岑见格等人发现了质量数为266的元素UNE。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173714.html

上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53)
下一篇:[转载]浅谈元素发现的历史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