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3)
2019-2-16 23:10
阅读:3122
标签:现代医学, 传统医学, 内经时代, 天人相应

洪钧老师的《内经时代》即将在《学苑出版社》再版,他索序于我。

看了他在2012年正式出版《内经时代》重新补写的“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他把“天人相应”解读为《黄帝内经》的逻辑出发点,并修正了他过去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逻辑出发点的看法。同时,还补充了“关于《内经》体系和方法的通俗说明”,这与我认为“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显然不同。

我认为,无论“天人相应”还是“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都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地域性自然哲学观念,而思维形式则是类推、譬比和揣摩。这可能源于他对爱因斯坦的那段话的理解,他所看到的是“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这恰恰是《爱因斯坦文集》中译本的缺陷,因为在翻译最后一句话省去了“若是”两个字,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

十三、赵洪钧:《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

笔者研读《内经》30多年,常常思考《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希望给同好一个最简明的纲领。现在,自觉比较清楚了。相信这一纲领,有助于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谨把拙见用一句话表达如下: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下面逐步说明拙见。

(一)理论体系和逻辑起点

任何理论体系都是一个逻辑体系。

理论体系都要有逻辑起点,即该体系推理的出发点。起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或更多。

逻辑起点是什么意思呢?

据我所知,对这个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定型于黑格尔。他认为,逻辑起点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点:①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②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的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③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这种看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或把握一些很成功的体系。比如,《资本论》就是从商品这个政治经济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开始论证。商品与马克思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起点也确实相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发展也确实都包含在商品这个胚芽之中。

不过,不是所有的理论体系都像《资本论》这样。比如,《物种起源》这个非常成功的体系,就不是从讨论物种等生物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开始的。

达尔文在书中一开始就列举了生物进化论发展史和要点,而后才是从各个方面举了众多的例子证明他的学说。于是,一个理论体系亦可以它的最后结论或基本观念为逻辑起点。这就是关于逻辑起点的第二种看法。

中国思想史上也有众多的类似体系。如性善论、性恶论、道学(理学)和心学都各成体系。

近现代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学派,也都是因为他们的最后结论不同。光学史上的粒子说和波动说,无疑可以看作最简单却很典型的例子。

本文考察《内经》体系,主要根据关于逻辑起点的第二种看法。这样考察更容易一下子抓住一个理论体系的要害。

(二)《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

《内经》是古人探讨“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1]的学问。她的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做的论证或推演。

众所周知,《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它们都应该看作《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是,无论从《内经》的超硬核还是从她据以推出的硬核来看,天人相应都更加重要。

上举四个自然哲学理论中,前三者纯粹属于“理”或“道”,第四者既包括“器”,也包括道。“理”和“道”——规律,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器”由“气”组成,故“气”的本意虽然指无形(肉眼不可见或不能宏观描述的意思)的物质,却是形而下的。

按:古代学者关于气是形而下的明确论述如下:

人称中国黑格尔的朱熹认为:“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理气上》中华书局,北京,1986第1版3页)又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子文集·58卷·五页》,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1年新1版 903页)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说:“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

按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者的看法,不能“离气言理”,也就是现代唯物主义哲学说的“没有脱离物质的规律”。

所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就是关于气的理。不过,综看《内经》体系,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大都为论证天人相应所用。换言之,天人相应的理论统帅作用更明显。

比如,《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但又说:“夫言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也。”[3]

于是,古人据以进行了“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的推演。自然,这些推演无不是天人相应的。

至于《内经》运用的五行学说,更是认定了天人相应。如:“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4]

气化学说受天人相应统帅,《内经》中也有明确表述。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5]

所以,《内经》的逻辑起点虽然有四个,最重要的起点却是天人相应。

为什么《内经》要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为逻辑起点呢?

我们且看《礼记》中的一句的话:“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6]这里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比《内经》所述更浓缩。

人的本质如此,需要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来论述“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就理所当然了。

这样看来,天人相应等就是那时对人的最本原的抽象。或者说,《内经》体系是以人为逻辑起点。这个起点也大体符合黑格尔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掘弃了(人为)“鬼神之会”之说。故《内经》作者很清楚其研究的学问属于什么领域。

《内经》对她的天人相应起点,也有很简明的表述。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7]“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8]

总之,应该认为,《内经》体系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天人相应。《内经》体系,主要是天人相应的体系。

(三)《内经》的理论硬核与天人相应

《内经》的逻辑起点是它的超硬核——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等,且天人相应更重要,说明如上。略查其理论硬核,更有助于理解它的体系是天人相应的。如:“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也。”[9]

显然,五藏六府、十二经脉这两个中医体系中的理论硬核,就是天人相应的推演,而且是至今奉行的核心理论。

不但藏府、经脉体系是天人相应的,穴位也是这样。如:“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10]

 《内经》的九针之说,也是为了合于天道。如:“九针……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11]

“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12]

“九针者……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13]

有的朋友可能早已发现,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之间是矛盾的。五脏六腑各联一条经脉,应该是十一经脉,不应该是十二经脉。又,《内经》也不是只有五脏六腑说。莫非,这些矛盾的或不同的说法都是天人相应的吗?

关于为什么《内经》凡总提脏腑只说“五脏六腑”,请参看旧作“藏五府六考”一文(网上即可搜索到)。从中可以看出,五脏六腑也是典型的天人相应模式。

关于脏腑数目的其他说法,也无不是天人相应的。限于篇幅,只举“九藏”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14]

经脉也有过四经脉、十二从脉等说,却也是天人相应的。如:“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15]

总之,尽管《内经》的理论硬核有明显的矛盾和不统一,却都是由天人相应推演而来。

于是,更应该说:《内经》的体系就是天人相应体系。

至此,有的朋友可能还要问:《内经》还有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运气等学说,莫非它们也都是天人相应的推演吗?

答案是:基本上如此。

限于篇幅,不一一举经文详细说明,只略说一下脉诊和运气。

《内经》论脉象,主要讲四时五脏脉。其中这样讲平人,“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15]

显然,脉不应四时就是病人了。至于五脏脉怎样应四时,经文很多,也很容易查到,不再举。

运气学说更是完全在天人相应观念下推演出来的,我们且看两段经文:“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17]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18]

我想,初学者也能看出,这两段都是在讲人如何与天地相应。

(四)天人相应的思想背景

为什么《内经》如此钟情于天人相应呢?

这是由于,天人相应思想被董仲舒发挥到极致,而董氏的思想正是《内经》成书时的主流思想。他说:“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19]

又说:“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坌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按:似有脱文)人足病喉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20]

又说: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21]

当代人不大会基本上同意董氏的上述见解。《内经》时代及以后的多数古人则认为是真理。由上述《内经》引文可知,董氏的思想在《内经》中无不具备。这是当时的思想背景使然,不值得奇怪。

关于人如何具体地与天地相应,《内经》的说法和《春秋繁露》不完全相同,《内经》本身也不完全一致。但毫无疑问,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不再引用《内经》关于天人相应的其他论述。

(五)比类取象、人副天数和推理

《内经》体系类似演绎体系,即它是从上面提到的逻辑起点推演出来的。为什么不能把它看作标准的演绎体系呢?

首先因为它的推演结论,常常超出它的大前提(即逻辑起点)。

其次是《内经》在重大问题上,几乎完全依靠比类取象的方法来推理。

我们承认,天人相应在很多方面是正确的。比如,人确实以天地之气生——构成人体的物质来自自然。人类作息最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年这个周期当中,人的养生也最好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

但是,“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内有五藏,以应五音……外有六府,以应六律”等推演则超出了天人相应的大前提。

即便承认天人相应包括天人同构,也不能说四时和十二月这种时间概念和四经、十二经脉这种空间概念应该同构。因为二者根本不是同类事物,不能据以进行类比推理。同理,也不能由一年有365日,推演出人体有365个穴位。况且,汉代之前的历法就规定,每19年约有7年是13个月。12个月的1年约354天。13个月的1年约384天。即一年不是恰好12个月,更不是恰好365天。于是,上述推演就更加不能成立。

那么,为什么古人毫不犹豫地这样推演呢?

主要是古人相信比类取象的推理方法是有效的。特别是董仲舒进一步把比类取象发展为人副天数,上述推演就有了根据。他说:“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也。是故陈其有形以著无形者,拘其可数以著其不可数者。以此言之,道亦宜以类相应也,犹其形以数相中也。”[22]

总之,勉强地“副数”和“副类”——特别是前者——是《内经》体系违背形式逻辑的根源。

比类取象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至此,需要联系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形式逻辑有三种推理方法,即演绎、归纳和类比。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属于必然性推理。即只要前提真,推出的结果必然真。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是或然性推理。即前提真,推论不一定真。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更是或然性推理。总之,对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要时常保持警惕。

从字面上看,比类取象——特别是比类,就是类比。实则不完全如此。

浅见以为,比类取象是联想思维,应该看作类比推理的初级形态。联想推理很不严密,却非常活跃,至今还很有用。网上搜索和电脑中文输入高级软件,就充分运用联想。很多当代中国人都体验过,联想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

再详细一点,应该说:比类和取象不完全是一种思维方法。比类接近于类比。取象就是观察表象。联想众多的表象,是为了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即看看能否归类或比类。

《内经》论治,也首推比类。《素问·示从容论》说:“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比类取象”连写,不见于《内经》。“比类”在《内经》中约9见。“取象”也不见于《内经》。但是,《内经》中无疑有很多取象推理。说见下文。

追溯比类和取象的出处,最好先看董仲舒怎么说。

《春秋繁露》中,也没有“比类取象”连写。但是,其中2见比类,3见取象。审其意,就是《内经》中比类和取象的意思。不再引用原文。

不过,比类和取象思维起源很早。古人也很重视比类取象。

《易·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传》讨论“象”的文字相当多。其成文时代相当晚,但应该反映了文字出现之前的古人的思维特点。占卜就是灼龟观“象”。

《易传》中最典型的比类取象是八卦取象天地、山泽、水火、风雷。最牵强的是所谓“观象制器”。易学专家早已对此讨论透彻,本文从略。

关于比类取象,《内经》中也有相当明确的表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就是此意。其中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汇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不要认为“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就是通过解剖观察人形、脏腑和经络。上一个标题中的引文已经说明,它们首先要满足天人相应等逻辑起点的框架。至于五脏等如何取象于天地,同篇如下说: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为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可见,藏府之分——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就是和天地比类取象来的。

总之,只有明白了古人的天人相应思想和比类取象的方法,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内经》讲的人体构造是五藏六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为什么藏藏而不泻,府泻而不藏。

因此,《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参考文献:

1]《灵枢·经别》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素问·金匮真言论》

4]《灵枢·通天》

5]《素问·宝命全角论》

6]《礼记·礼运》

7]《灵枢·岁露》

8]《灵枢·刺节真邪》

9]《灵枢·经别》

10]《素问·气穴论》

11]《素问·三部九候论》

[12] 《灵枢·九针论》

13]《灵枢·外揣》

14]《素问·六节藏象论》

 [15] 《素问·阴阳别论》

16]《灵枢·终始》

17]《素问·天元纪大论》

18]《素问·气交变大论》

19]苏 舆撰、钟 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为人者天》,中华书局,北京,1992,318~319页。

20]同上《人副天数》354~357页。

21]同《官制像天》218页。

22]同上《人副天数》357页。

附:关于《内经》体系和方法的通俗说明

(一)如何看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有“天人感应”、“人顺应于天”、“天人对应”、“天人相通”、 “天人同构”和“天人合一”等几层含义。不过,《内经》讲天人相应,常常是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人相应思想的最早形态应该是天命论。这种思想认为,天上有一个主宰,控制着地上(特别是人世间)的一切。天命论曾经以宗教和非宗教的形式在全世界盛行,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比如,古今中外都很流行的占星术,就是认为,日月众星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

比较完善的天命论,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董仲舒讲天人相应,确实有这种目的论。不过,《内经》的天人相应,不是天命论,更不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内经》不但坚决反对鬼神之说,也从不提倡通过祷告等祈求超自然的力量解决疾病问题。它的作者,对祝由为什么能治病,未能作出满意的解释,却不提倡祝由。这一倾向甚至和近现代医学一致——过分忽视治疗中的非物质手段。

《内经》中的天人相应主要是: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天人同数或天人同构。

其中如何讲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同数、同构,已经引用过很多经文,不再重复。

总之,尽管天人相应作为自然哲学思想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却完全没有神学或迷信色彩。

按:有人说《内经》所谓天,是有主观意志的。此说非常错误。《内经》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5》),完全是客观之天,唯物之天。

再看其中引用的《太始天元册文》如下:“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约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素66》)这里讲的宇宙演化,也完全没有主观意志。

《灵枢》中有经过改造的太乙人神占,也和占星家的思想不同。既不是神学的,也不是唯心的。

怎样站在现代高度给“天人相应”以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如何联系运气学说和时间生物学看天人相应,我在《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五讲中论述如下。

天人相应思想是一个很可贵的思想。古代西方,也有把人体看作小宇宙的天人相应思想,但是,没有像中医这样发展到极致。作为一般天人观,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创论,是一种颇具天才的发现。笔者总体上肯定这一思想。站在当代高度,应对它作如下表述;

1. 从根本上说,一切生物——包括人的生物属性——来源于自然,又绝对地依赖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要靠太阳生存。生物从地上获得物质,却要从太阳获得能量。生命的出现,以太阳出现为前提。所以,阴阳学说强调阳为主。近来发现一些低等生物可从地壳深层获得能量,仍不足以否定生命出现、特别是维持生命要依赖太阳。

2. 从根本上说,人体与其他生物一样,是与自然同构的。这种同构,在原子或元素层次上,生物与非生物的自然界是统一的。或者说,生物必然包括在自然之中。不可想象生物体内有自然界所没有的元素,尽管可能有自然界所没有的化合物。

3. 随着生物进化,高等生物越来越相对独立于自然。但即使到了人,仍然要受自然制约。最明显的,如人体生命活动,要和日月运行(即回归年、四时、太阴月、日夜等)周期保持一定的同步。至今最明显的天人统一或同构现象,是人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替紧张和昼夜交替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最有说服力的此类统一现象,是妇女的月经周期与太阴月的大体一致。不过,其余的人体生命活动变化和四时变化之间,统一性很少。比如,很多动植物,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某些哺乳动物,可以冬眠。但是,若动物必须冬眠,则不会出现人类。

4. 低等生物和大部分植物,对环境气候的依赖性很大。这些生物的生命现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的时相,必须对应。否则它们就要毁灭。一年生植物和很多动物的生命周期不超过一年。稍有差错,它们就完不成一次生命周期。多年生生物,虽然不会在一个四时周期中结束生命,但也要和四时周期的生长化收藏大体上保持一致。否则,不死也要病。这是在进化过程中,自然赋予它们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5. 寻找自然界的同构性,不能直接从人和非生命现象的天地之间寻找。换言之,在人和天地之间,同构性很少。古人企图直接用那时了解天地构造、现象和规律解释人,是《内经》中出现许多附会的根源。事物的同构性,应该在最接近的类别中去找。人和单细胞生物的同构性只在细胞水平上,但是,人的细胞还是和单细胞生物有极大不同。越是高等动物,和人的同构性越大。所以,达尔文说猴子或类人猿,才是人类的祖先。

6.除人类以外,其他生物都是被动地依赖自然。日月运行造成的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们的生命活动。

7.所谓生物全息论、宇宙全息论的基本含义,应该遵循上述要点理解。

8.万物之灵的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自然的对立物。虽然至今人类能够“自由”活动的范围,比其他生物活动的范围都大,在茫茫宇宙中,人类“自由”活动的范围还是很小很小。

9.人类企图改造世界,而且要改造属于自然的人体。这种与自然对立的努力,最终结果如何,尚有待探讨。但是在理论上,人类自造一个适于生活的环境,再进一步改造自身,几乎无限扩大可生存环境的可能性是有的。就是说,人类不但可能不受日月运行所产生的时相束缚,而且可能大大摆脱地球或太阳系这个空间的束缚。比如人类不再直接或间接从太阳获得能量,甚至改变现有能量获取方式,已不完全是科学幻想了。

10.到目前为止,人类还基本上要顺应自然。医学方面的时间生物学,就是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和年、月、日、时以及更长的自然周期性变化之间有哪些相关规律。

站在当代时间生物学高度,解读与运气学说相关的“天人相应”思想,拙见如上。

(二)医学需要提出和认识那些问题

看看医学需要提出和认识那些问题,以及《内经》和当代医学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内经》的体系和方法。

从纯实用角度看,医学就是为了解除疾病给人类造成的痛苦。

假如没有理论就能解除疾病给人类造成的痛苦,医学就只需要一套经验。

比如,可以设想人类发现并积累了一整套验方,对各种痛苦或疾病都有效。事实却不是这样,尽管古往今来和古今中外确实有很多很多验方。于是,必须有理论。

所谓理论,就是弄清对象是什么的同时回答为什么。于是,全部医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构造和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如果再稍微具体一些,医学必须提出和认识的主要是下面这几个问题。

1.人是怎样来的?

2.人和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3.人体的构造如何?

4.人体如何实现其功能?

5.社会条件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6.人类经常罹患那些疾病?为什么?

7.有那些手段能够治疗这些疾病?

8.这些手段的原理是什么?

实际上,直到今天,医学还是主要面临这些问题。《内经》时代,自然也是这样。

《内经》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理论。这些理论还形成了一个体系。人们之所以给她很高的评价,就是着眼于这一体系。

那么,《内经》和当代医学分别如何认识或回答上述问题呢?

全面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介绍全部古今医学知识。为了简化起见,下面分别看看《内经》和现代医学如何简单回答问题1和3。

人是怎样来的呢?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保命全形论》)

意思是说:人源于自然,人体由自然界的物质构成。

这一解释——即理论,是否正确呢?

显然是正确的,否则只有承认人是神造的了。

不过,若问:人到底如何从天地之气中出现的呢?古人不可能作出满意的回答。

《内经》本身没有这样问。

宋代大儒朱熹的回答如下:

“问:生第一个人时如何?曰:以气化二五(洪钧按:即阴阳五行)之精合而成形,释家谓之化生。如今物之化生甚多,如虱然。”(《朱子语类·卷一》 岳麓书社1996年第1版 6~7页)

这样回答显然不能让当代人满意,却可看出朱熹的看法来自《内经》理论,或者说和《内经》理论完全一致。

当代医学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读者都知道进化论。早在达尔文时代已经确认,人是类人猿进化来的。

若再问:类人猿是怎样来的呢?

就要根据全部生物学、地质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回答。

当代生命科学已经基本上弄清,人类和不少生物的基因谱。生物进化学说有了更坚实的、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我想,在知识阶层中,怀疑进化论的人很少了。

至此读者应该悟到,现代医学不是空中楼阁。

她是生命科学在人体上的应用。

生命科学又要以非生命科学为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学医的人必须受过中等教育,进入医学院之后还要学习很多基础学科。

人的构造如何呢?

这是中西医理论矛盾最大的地方。

人体外部的宏观构造很直观。按说,古今人之间、中外人之间,对人体的宏观观察所得不会有什大区别。

比如,人是直立动物。人有头颅、躯干、四肢、五指、二目等。

然而,中西医之间,对这种构造的观察结果不完全相同,理论说明更不同。

比如,如果问当代生物学家:为什么人有四肢、五指、二目?为什么人直立行走?为什么人的头大体上是圆(即球形)的?

当代生物学家必然从生物进化说起。如脊椎出现的意义;四肢和眼的进化过程;脊髓和脑的出现;类人猿为什么要直立;直立对人类进化的意义等。

现代医学不强调头颅是球形的,但是,通过颅骨的进化过程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人的头颅比牛马等动物的头颅更接近球形。

然而,《内经》和内经时代的说法是:这些都是天人相应的表现。

于是,尽管人的头颅不是规则的圆(球)形,人的足底更不是规则的方形,古人却说头圆、足方——因为天圆地方;人有二目是因为天有日月;人有十指是为了上应天干;人能直立是因为人最能应于天。等等。

至于把四肢说成各有三节——为了凑够十二节以便与十二月相应,更可以说明,很直观的观察,也会受观察者预先有的观念影响而观察结果不同。

总之,《内经》的作者完全用天人相应解释人体外部的宏观构造。

体表的宏观构造还这样认识,体内的构造就更受这种思想影响。

体内器官最直观的是消化道。古人相当清楚它的大体形态——《灵枢·肠胃》记录的解剖相当详细。消化道必须通,也很清楚。其他器官的构造——特别是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就不可能单靠直观认识清楚。

于是,《内经》时代的医学家又必然借用那时的自然哲学来解释,甚至增加或略去人体内脏器官,以满足理论需要。

这就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的由来。不再引用“略谈《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一文中已经引用的经文。

为什么最后定型的脏腑够了六脏(否则就不能有十二条经脉),《内经》总提脏腑时还是一致说五脏,也是这样——天人相应和五行学说妥协的结果。

三、如何看观察和推理

研究一切自然科学的方法,都不外乎观察和推理。医学自然不能例外。

不过,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结论常常不是观察之后作出的推理。在科学精神和观察手段粗疏的古代,更是这样。那时的自然哲学和各种流行观念,常常导致观察结论首先满足它们的需要。

总之,观察和推理不是完全互不相干的两种方法。

换言之,没有完全“客观”的观察。比如,宏观的人体解剖(又称大体解剖或系统解剖),似乎应该是最客观的观察。

实则不然。比如,《圣经》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于是,西方人长时期认为,男人比女人少一条肋骨。受宗教影响很深的人,自己不会去通过解剖证实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数目相同。别人提供了充分的解剖依据,还会反对。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维萨里,就因此受到教会的严厉惩处。

从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女人,并不能必然推出女人比男人多一根肋骨。但是,这一观念却是在解剖观察之前“推理”来的。按说,观察一下男人和女人到底各有多少根肋骨,不是难事。然而,在古代条件下,一般人不大想去做这种观察。

中国古人长时期认为,人体的骨头是365块,就是受《内经》影响。

其实,《内经》中没有明文说人体的骨头是365块。

不过,由于其中多次出现人有“三百六十五节”之说,后人就对人体的骨头应该是三百六十五块坚信无疑。

人体到底有多少块骨头,在古代条件下也不难证实。

但是,西方解剖学传入之前,从来没有人认真证实过。

因而,人体有三百六十五块骨头的观念,一直没有打破。

这种观念,显然是天人相应的。

所以,要想做到观察尽量客观,首先是对此前的观念、成说等——假如有的话——持怀疑态度。即首先看旧说是不是错误的,而不是一心想维护它。

由上述举例可知,完全错误的旧观念常常非常顽固。完全没有观察经验的人,99%以上想维护旧观念。更有的人,即便旧观念完全被证伪,他还是会死抱住不放。这些人的立场完全不是从科学出发的。

所以,一切科学研究,首先需要清醒的或理性的怀疑精神。只有随时保持这种怀疑,才能做到尽可能客观的观察。

当人们以理性的怀疑精神认真进行宏观观察时,实验科学就来到眼前。换言之,实验科学不是有了微观认识手段才出现的。近代生命科学奠基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宏观地解剖机体向自然要真理。

维萨里的解剖学——《人体之构造》,是近代实验医学奠基的第一步。

近代医学对血液循环的认识过程,也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哈维之前的西方,没有血液循环概念——连类似《内经》的血气循环思想也没有。

那时最流行的是潮汐说。此说认为,血液在肝脏内制造,而后像潮水一样漫向全身,最后在末端被消耗。

哈维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此说不确。

他的实验之一是切断狗大腿的大动脉,看血液流出速度。

大动脉出血的速度显然是惊人的。短时间内流出那么多血,不能用每次潮汐的血液都在肝脏制造来解释。

于是,他假设血液在血管内是循环的。这一假说,被他的弟子马尔丕基证实。

马尔丕基通过观察青蛙趾蹼上的小血管等,证实动静脉之间是相通的。换言之,动物的血管基本上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至此,近代血液循环学说才最后确立。

以上所举,都是很简单的例子,大多也是常识。我想,这对于理解为什么《内经》时代的中国医学只能形成《内经》体系,实验医学与自然哲学医学有何不同,已经足够了。

四、关于阴阳学说的价值

旧版《内经时代》中,有这样一段话:“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30页)

这是我那时的看法。即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

现在看来,《内经》逻辑起点要再加上天人相应以及气和气化学说,而且,天人相应更重要。

那么,综看《内经》之后的中医发展,哪个逻辑起点更重要呢?我的看法是:阴阳学说更重要。

我想,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

比如,自明代就基本确立了八纲辨证。八纲是四对概念,只能是受阴阳学说统帅。其中完全没有五行学说的影子。天人相应对她也几乎没有影响。

在阴阳思想的指导下,后世中医还形成了很实用的气血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和五行、天人相应学说关系也很小。当然,它和气化学说关系比较密切。

五行学说不能指导临床实践,古人就做过相当透彻的说明。有关论述,请参看《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的第三讲。

实际上,早在《伤寒杂病论》中,五行学说和勉强的天人相应,已经基本上被清除。

请天天按中医理论治病的朋友,认真想一想,您是否主要遵循八纲、气血理论辨证论治。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思想是否实际上对您没有多少指导意义。

当然,这不是说天人相应和五行学说完全是糟粕。

顺应自然,永远是正确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永远是正确的。

五行学说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了说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内脏器官之间的关系,《内经》时代的古人,只能再借助五行学说构建五行化的体系。它给古人一种理论上的满足感,因而对中医体系满怀信心——尽管后来渐渐淡化了五行学说。

或问:那么,《内经》之后的古代医家,是怎样认识人体生理的呢?

答案是:《内经》之后的有关认识,越来越接近近现代西医的解剖生理——尽管自当代看来,有关知识大多属于常识而且也有明显错误。对此有疑问的朋友,请参看张介宾《内经图翼》中的“内景赋”。

五、再谈比类取象

有的作者写作“取象比类”。不过需知,《内经》中没有“比类取象”连写,也没有“取象比类”连写。这样连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这四个字是一个词。于是,人们或者认为取象是为了比类,或者认为比类是为了取象。实际上不应该这样理解。故最好把比类和取象看作两个词,不再连写。

为了照顾中文习惯,比类最好改作“援物比类”这个《内经》中有的词语。

在我看来,《内经》中确实有类比推理。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是《内经》中最典型的类比推理体系。

该篇拿人体类比当时的封建国家(官吏设置和职能),得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等。于是心主神明,肺主治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等。

这样的类比在逻辑上不能说完全不允许,这对认识人体的整体性也有意义。但是,人体这一最复杂的生物体系统和封建国家这种社会组织系统之间,可类比性确实太少。然而,那时的封建国家组织无疑是人们最熟悉的系统,也是当时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古人便通过这样的类比认识人体。

问题是,这样类比来的脏腑功能被认为完全真实。心主神明虽然不对,却有很深远的历史认识根源,且不说,况且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一般总有一个中枢。肺(相傅)主治节、肝(将军)主谋虑按封建国家的官吏职能也不是完全说得过去。可是,这样类比来的功能至今还见于教科书。至于胆主决断之说,更是深入传统文化。如胆大包天、胆大妄为、侠肝义胆、肝胆相照、披肝沥胆都是很常用的成语,足见中医对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之大。

比较成熟的取象,确实有为了比类的意思。但是,主要是为了归类。《内经》中的五行归类占了很大篇幅,就是从五行取象来的——尽管现代人大都觉得很难接受那样的归类。

应该指出,人类永远离不开取象思维,她至今还很重要。

这不仅是因为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形成表象,更因为认识事物时首先是靠头脑中已有的众多表象模式(或框框、图案,英文为pattern )去认识。假如,我们的头脑中完全没有某种事物的pattern,该事物就完全是陌生的。电脑搜索和高级中文输入软件,之所以很有用,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北京奥运会会徽更能说明这一点。

不过,只认识表象毕竟很不够,所以,我不赞成把脏腑学说称为脏象学说。《内经》中,“脏象”一词共出现2次,仅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而且一次在篇目中。相比之下,“藏府”一词共出现约21次,故最好统一使用“藏府”。否则,“五藏六府”之说(《内经》中约51见)至少字面上有些说不通,即为什么更基本的概念“藏象”一语中没有“府”字。

最后,我想提一下,有的人把取象思维所得说成是唯象理论。他们认为,一切中医理论都是唯象的,而且认为这是西方科学(其实就是近现代科学)不可能理解的。这样的说法很可笑,因为唯象理论不但和取象思维根本不相干,而且正是对理论物理学发展过程的一种看法。大概因为唯象理论之说受到杨振宁的重视, 一些人立即拿来和中医附会。

什么是唯象理论呢?

就是从严密的实验观察,到说清为什么、特别是可以完全用数学公式表达的中间理论形态。

杨振宁举的唯象理论之一,是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即:

①每颗行星都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且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

②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相同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角动量守恒的体现)。

③行星公转周期P和轨道半长径a符合如下的关系:

     P2 = 4π2 a3 / [G (M + m)] 

 其中M和m分别为太阳质量和行星的质量。

然而,开普勒说不清为什么。

这三大定律完全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导出。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从开普勒第三定律导出的。于是不但说清了为什么,而且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即:

第一律:E = mv; 第二律: F=ma; 第三律:Ft = F' t = mv;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略)。

中学物理和数学学得好的人就可以基本上导出。

请看,开普勒三大定律和《内经》的取象有什么关系吗?

总之,不先老老实实地弄清《内经》或中医术语的本义是什么,却总喜欢和西方学问中的名词拉近乎,是很坏的学风。

六、关于《内经》是否科学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我的看法——亦即本文的结论——是说《内经》不科学。我觉得,没有必要就此详细辩驳。因为,不必做这么多研究,也会作出判断:《内经》时代不可能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著作。换言之,科学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二千年之前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关于生命现象的——只能表现为自然哲学形态。至于有的人说,现代人理解不了《内经》,或者说《内经》高深莫测,永远不可逾越,那只能是这些人自己没有认真读过或者读不懂《内经》。实际上,认真研究过《内经》的人确实很少。对多数当代青年来说,读不懂《内经》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单单语言方面的障碍,就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加之,《内经》头绪纷繁,篇幅又相当大,不可能要求当代青年很快就能对她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和当初写《内经时代》一样,本文的写作,是为了帮助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特别是当代青年——比较容易地把握《内经》。我相信,读过本文和《内经时代》的人,不会再只凭道听途说判断《内经》体系的价值。于是,不会盲目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更不会跟着一些人堕入玄虚之中。

七、从《内经》体系到当代医学

或问:如此说来,《内经》体系与当代医学完全不相容,二者之间不是根本不可能融会贯通吗?

答:《内经》构建之理论硬核——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不可能通过实验方法得以证实,从而与当代医学兼容。不过,我们完全可以保留这个硬核,因为简化的人体理论模型也很有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涉及脏腑经脉时,至今还是用的这一理论模型,不必非采取实验知识替代它。但需知道,这一理论模型是受汉代、特别是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激发、同化形成的,也不能用它来否认实验医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或再问:可否给天人相应以新的含义从而从根本上融合中西医体系呢?

答:完全可以,而且并非牵强附会。

问:那么,该给以什么含义呢?

答:就是:人与自然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可以简称为:天人同律。换言之,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适用于人体。或者说,人体生理病理无不遵循自然界通用的原理。于是,想真正全面认识人体,必须先真正全面认识自然;想真正想学好医学,必须真正学好各种自然科学。显然,只要承认这一点,中西医的融合,就没有根本障碍。

实际上,“天人相应”的本意也确有“天人同律”(更多称为“天人同道”)之义。只不过因为古人对天道——自然规律,认识很有限,于是在天人之间找共同规律时出现很多附会。

当然,人不但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于是,医家也必须了解社会。换言之,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研究医学也是必要的。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并无原则分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16255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