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用人是提升高校实力的关键

已有 5924 次阅读 2015-5-1 22:2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用人是提升高校实力的关键

彭  渤

当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一样。高校的竞争靠的是实力。而高校的实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有硬件方面的,如仪器设备、人才队伍等;也有软件方面的,如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等。在当今竞争的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国高校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前苏联版高校发展模式之后,进入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期。这个时期,高校又从高校教育产业化发展模式,转入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发展模式与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方针是完全吻合的。我国高校在经历了“211”、“985”的建设发展阶段后,一些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而一些高校则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始走下坡路。无论是发展得好的高校,还是开始或者已经走下坡路的高校,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因为在我看来,我们大多数高校目前离世界一流的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提升高校的实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大多数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那么,如何提升高校的实力?这里面有多种复杂的因素需要决策者考量。但笔者认为,用人是提升高校实力的关键。

第一,用人是高校风气的导向。一所高校,她的风气(包括学风、政风等)是好是坏,用人是最好的判断标准。本人在高校十多年,感觉到,高校确实有一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爱岗敬业、认认真真的学者和管理者,他们执着追求、不图虚荣,任劳任怨、积极进取地奋战在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管理的第一线。这样一批人,构成高校的中坚,是高校的希望和发展动力。但高校也有一部分不思进取、贪图虚荣,上串下跳、送钱送色,混日子、谋官位的伪君子,他们往往既没有像样的科研,也没有体面地教学,却浑水摸鱼,又如鱼得水。这样一些人,是高校的垃圾,人民教师中的蛀虫。我们的领导在考虑用人的时候,究竟是用那一类人,需要慎重而又慎重地考虑。对那些一心想为高校办实事、为高校发展谋出路、为提升高校实力费心机的领导而言,答案不言而喻。但如果后面一类人能够得到重用,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对前一类高校族而言,不但是一种感情的伤害,更是一种人格的打击和损毁。而对整个高校而言,积极进取、学术至上的风气就会被萎靡不振、江河日下的况景所代替。提升高校实力就是一句空话!高校中,究竟谁属于前一类谁又属于后一类,群众的眼睛是晶亮的。因此,用人是高校的风向标,群众的意见是决定这个风向标的根基。

第二,用人导向是高校吸聚人才的引力。拥有一支素质优良、能征善战的教师和管理服务队伍,是提升高校实力的根本保证。可以说,高校用什么样的人,就会吸聚什么样的人才。很难想象,一个坐井观天、不学无术的学院院长,会将一流的人才吸引到学校。更很难想象,一个既无像样的科研又无体面的教学的人得到提升重用的用人导向,能激发广大教师潜心学术、精心施教的潜力和热情。因此,歪斜了的用人导向既不利于吸引人才,也无望于培养优秀人才。

第三,用人导向是端正学风的保证。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生命线。没有优良学风的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势必要被淘汰。而良好的学风却又不是喊口号、下命令就可以形成的。在很大的程度上,高校的政风决定了高校的学风。用人导向则是高校政风的实质体现,是高校政风的具体内涵。很多年前,某省曾大力提倡用人的“三个不吃亏”原则。由于这个“三不吃亏原则”完全背离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歪斜的政风,使得该省后来出现了大面积贿选、买官卖官等不良后果。因此,对社会而言,用人导向直接影响社会风气。而对于高校而言,用人导向,就直接影响学校的学风。正确的用人导向,是端正高校学风的保证。

综上,要提升高校的实力,首先要在用人上做文章。用人是提升高校实力的关键。

 

2015年5月1日于津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096-886754.html

上一篇:我国未来陆地水文分布格局变化预测
下一篇:“严出”应重于“评优”
收藏 IP: 202.197.112.*| 热度|

30 戴德昌 罗德海 鲍博 张明 唐才明 文峰 许有瑞 淡丹辉 唐常杰 李雄 李竞 孙瑜隆 黄永义 赵美娣 汪晓军 梁洪泽 姚伟 王永林 刘亮明 王林平 王正庆 杨学祥 吕洪波 王靖岳 kexuegzz idealist fit8848 zhouguanghui taoshl ghzhou5676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