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面试是考核学生成绩的最好考试方式 精选

已有 8262 次阅读 2014-12-26 23:0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面试是考核学生成绩的最好考试方式

 

本学期承担一门本科新生的课程教学任务。与往年不同,本学期学生上课不认真的较多。逃课、缺课的现象比较严重(虽未点名,但有一次至少15名学生缺课),课堂讨论不积极(本学期,讲课的过程中,特意安排2次讨论课,希望听听学生对上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明显不同往年。课堂冷清,只好我来给学生提问),实践课不参加(岳麓山短途地质实习,上山时50几个学生,下山时就10几个学生),平时训练不认真、应付了事的比较普遍(给出2个题目,要求学生课后按要求回答,拟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但一些学生就抄几段文字交来等等),上课玩手机的等等,我都记在心中。但我的课堂不是做思想工作的。而且我上课从来不点名。因为在我看来,大学上课还要点名,那已经不是大学课堂了。我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你可以不听我的课,但你要得到这门课的学分,必须通过我的考试。

可是,从以往多年的经验看,按照学校试卷出题和计分的要求,很多学生容易过关,平素学不学、课堂听不听都是无所谓的,只要最后突击一下,大多也能过关。更很难将优秀的和较差的区分开来。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当下大学里学生逃课现象严重,一些老师使用点名的方法来提升到课率。我觉得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本学期的课堂讨论课,使我萌生了期末考试增加面试环节的念头。所以,我向学生宣布,本学期成绩的计分方式是:总成绩 = 平时成绩的30% + 期末考试的70%。同时,成绩排在后10名的,根据面试的情况确定其及格与否,而成绩排在前10名的,根据面试的情况确实其优秀与否,即增加面试计分。因为面试没有依据,学校不一定认可,但我认为任课教师应该有这个权力处理。

今天上午,我对全班学生实施了一对一的面试。事先为全班每位同学安排至少1道试题,学生来面试时,通过抓阄,确实其面试题目。整整一个上午,我的结论是,面试是考核学生最好的方式。

面试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到课情况。那些新面孔,就是常常缺课的学生。一个问题答不上来,可以说正常。但2个、3个问题都答不上来,这一章的问题、其他章节的问题都答不上来等,就是没看书、没上课的学生,就是那些准备最后突击应付过关的学生。不客气,即使你总分过关了,你的面试没有过关,成绩排在最后的,不能及格。其次,面试可以弄清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交来的作业,我不可能一一到网上去搜索核对。面试一问,就可以判断你平时的作业是如何完成的。第三,面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我总是强调,大学课堂教学传授书本知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方法,要掌握学习的真“钥匙”。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要求,面试完全可以做出判断。

面试是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我认为,大学教学其实就是师生的思想交流。缺乏师生间思想交流的大学课堂,很难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由于本学期2次课堂讨论,学生都不热情,使我萌生通过一对一的面试,来实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念头。但一些平素没有学习的学生,面试时很紧张,达不到交流的目的。一些平素有积累的学生,面试时还可以给我提问题。虽然面试时间紧,不能深入探讨,但面试之后仍可以讨论。

面试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引导学生学习。面试不是为难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虽然考试考不好,面试没通过的学生不能及格。但面试之后,期末考试之前,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短项,有针对性地复习。

其实,在当下大学“工分计”的情形下,给学生打个不及格的分数,其实是在自找麻烦。但如果大家都不愿意这样麻烦的话,大学教学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难道不令人忧虑?  

 

2014122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096-854157.html

上一篇:贺成立中南大学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下一篇:深切缅怀小文院士
收藏 IP: 202.197.112.*| 热度|

20 杨林 黄永义 王善勇 高敏 王林平 孔梅 张江敏 刘淼 李颖业 袁斌 韦玉程 杨新铁 Majorite nasagsfc elgoog biofans shenlu xdlwd086 dulizhi95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