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在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发布会上的发言

已有 6113 次阅读 2015-1-5 11:26 |个人分类:办刊之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嘉宾发言      陈辉

主任    《岩石学报》编辑部

Chen Hui

Editorial Director of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下午好!


       很高兴能参加第三届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报告,我们岩石学报已经是第三次进入前二十名。首届我们排名第十,前二十名刊物中,只有我们刊是中文期刊;去年第二届中,我们学报排名第十九,其中中文期刊有物理学报和岩石学报;今年,我们排名第十七,与物理学报一起进入前二十。我接受肖宏副社长的邀请,来介绍下《岩石学报》如何走国际化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本中文刊,我们这中文刊是研究区域性问题的,而且不是一个大学科,是一个小学科,我们刊印数总共只有二百多本,怎么靠这发行量搞国际化呢?所以我们很难传授经验,我就介绍下我们办刊的理念希望能够对其它的办刊者有所启示。
       2014年7月2号,汤森路透公布了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高倍(引研究者,主要是通过21个大学科,从2002到2012年的在高倍(引论文中取前百分之一的作者,全世界只有(位)3215位,其中中国有152人入选,那么在这152人中,研究地球科学的作者共有10位,而其中的9位都是我们学报的作者。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国际上有影响力?这些作者对我们岩石学报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们学报主要偏重(于)基础研究选题策划这方面着重于基础问题研究,寻找学科最新最前沿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条比较艰难的路。在我刚刚接手《岩石学报》的时候,它仅仅是本薄薄的季刊,在国内影响力非常低,1998年我接手后做了一些调整,从封面内容到设计都进行了规范,这是我们09年改版以后的形式。我们就按照国际的规范包括刊物,因为我们的刊物无法与国外,我们总人家矮一头,所以我们的刊物至少在形式上跟他一样高,在(办刊)过程中,我们选择学科的热点,学科最前沿的问题。大家对这个封面应该非常熟悉,这就是黑烟囱结构,当时在电视报纸上被报道数(十)次,如果搜黑烟囱的图片,就能够见到这个封面的照片。刚才的图片可能不典型,我再举个例子,这个很清晰,是烟囱状,上面有口,下面是个锥状体,这就是我们抓的最新的热点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黑烟囱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在海底几千米深处发现有生物存在,靠的不是光合作用,而是热液,热液为生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可能对生命起源有重要的意义,这恰恰是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它也和成矿有关,涉及到能源矿产资源这方面,从我们选择的这封面来看,远处看去,像一个人脸,有眼睛,有嘴,如果再仔细看,就像一个人的形状,就代表一个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既符合科学原理,也符合它的意义,又和能源矿产资源联系在一起,所以它具有科学性,所以我们选择这个图片作为封面
       再有,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及时约请稿源,作为《岩石学报》跟地震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们仍然约请了许志琴院士写了篇文章,篇名为《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在这篇文章中,从动力学的角度谈到了青藏高原的起源,以及他对地震的作用。从5月份发生地震,到7月份这篇文章发表,我们及时处理了该篇文章;我们抓的另一个热点就是大陆科学钻探,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对于我们了解地质情况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抓住了这一点,这是我们大陆钻探取得了原型标本,这项目从一开始追踪,到第二年就约请许志琴院士写专题文章,这是我们第一个中国科学钻探的专辑,我们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追踪了5年,(5)每年出一个专辑,这样就扩大了岩石学报的影响,当这些科学家把最先最主要的成果发表在我们刊物,在以后投国外的期刊的时候会大量引用他们发表在岩石学报的文章,实际上是对外宣传了我们在中国科学研究的成果,所以,我们办刊坚持抓学科特点、基础问题,将目标放在科学最前沿。“因为《岩石学报》和国际接轨了,(使得中国的)岩石学研究得以和国际接轨”。
       为什么作者愿意把好文章给我们?我们通过培养人才达到这一效果:从青年、中年科研人员开始培养,在他们读研究生的时候就为他们提供文章发表的服务。随着我们的文章得到广泛认可,这些科研人员的研究逐渐成熟,他们会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发表作为回报。这使得我们有稳定持续的稿源
       在办刊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挫折,比如人手不足(一个编辑加上一个编务两个人办刊很难)。此种情况下为了扩大影响,我们通过两年时间从季刊过渡到月刊。这是因为从国际经验上来看,没有一定的文章数量做支撑(至少一年300篇以上,或者总页数达到3000页以上),期刊不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月刊的过渡使得我们的数量能够赶上国际大刊的水平,即便我们的学术质量有所欠缺。而随着时间的积累,量的作用就慢慢体现出来。
       如何来实现传播?这与数字化建设有关早在1993年就与肖总讨论过期刊数字化的问题,并多次与科学院领导建议建设中国学术期刊的门户网站。通过技术上的储备,我们不断研发、实现了新的软件功能,刊物之间通过引文推送,平台互联互通,这为刊物的传播提供了有效支持,是很重要的一步。随着技术发展,我们研发的出版系统可以对投稿时的一稿多投进行即时预警,并且能够识别出的文章。而且我们现在的办公已经实现由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的迈进,新的系统明年开始正式使用,信息将得到更有效的传播。针对现在假网站众多的现象,我们建议相关部门为每个期刊提供(对外)DOI号二维码,这将规范科技期刊的办刊、提供很好的版权保护。
       此外,我们之前向科协的领导提出了(统)出版系统的设想,以实现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扩大期刊的影响在这个平台上,像超市一样,期刊可以自主经营自主定价,期刊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市场的作用得以彰显。其实我们的系统在国际上已有使用,反响不错。希望将来得到科协、新闻出版总署等各界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基于网络的免费虚拟出版(平台)集团,与国际相抗衡。


【知网版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下午好!
                      很高兴能参加第三届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报告,我们岩石学报已经是第三次进入前二十名。首届我们排名第十,前二十名刊物中,只有我们刊是中文期刊;去年第二届中,我们学报排名第十九,其中中文期刊有物理学报和岩石学报;今年,我们排名第十七,与物理学报一起进入前二十。我接受肖宏副社长的邀请,来介绍下《岩石学报》如何走国际化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本中文刊,我们这中文刊是研究区域性问题的,而且不是一个大学科,是一个小学科,我们刊印数总共只有二百多本,怎么靠这发行量搞国际化呢?所以我们很难传授经验,我就介绍下我们办刊的理念,希望能够对其它的办刊者有所启示。
       2014年7月2号,汤森路透公布了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高倍引研究者,主要是通过21个大学科,从2002到2012年的在高倍引论文中取前百分之一的作者,全世界只有位3215,其中中国有152人入选,那么在这152人中,研究地球科学的作者共有10位,而其中的9位都是我们学报的作者。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国际上有影响力?这些作者对我们岩石学报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们学报主要偏重与基础研究,在选题策划这方面着重于基础问题研究,寻找学科最新最前沿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条比较艰难的路。在我刚刚接手《岩石学报》的时候,它仅仅是本薄薄的季刊,在国内影响力非常低,1998年我接手后做了一些调整,从封面内容到设计都进行了规范,这是我们09年改版以后的形式。我们就按照国际的规范包括刊物,因为我们的刊物无法与国外,我们总人家矮一头,所以我们的刊物至少在形式上跟他一样高,在过程中,我们选择学科的热点,学科最前沿的问题。大家对这个封面应该非常熟悉,这就是黑烟囱结构,当时在电视报纸上被报道数次,如果搜黑烟囱的图片,就能够见到这个封面的照片。刚才的图片可能不典型,我再举个例子,这个很清晰,是烟囱状,上面有口,下面是个锥状体,这就是我们抓的最新的热点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黑烟囱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在海底几千米深处发现有生物存在,靠的不是光合作用,而是热液,热液为生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可能对生命起源有重要的意义,这恰恰是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它也和成矿有关,涉及到能源矿产资源这方面,从我们选择的这封面来看,远处看去,像一个人脸,有眼睛,有嘴,如果再仔细看,就像一个人的形状,就代表一个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既符合科学原理,也符合它的意义,又和能源矿产资源联系在一起,所以它具有科学性,所以我们选择这个图片作为封面。
       再有,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及时约请稿源,作为《岩石学报》跟地震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们仍然约请了许志琴院士写了篇文章,篇名为《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在这篇文章中,从动力学的角度谈到了青藏高原的起源,以及他对地震的作用。从5月份发生地震,到7月份这篇文章发表,我们及时处理了该篇文章;我们抓的另一个热点就是大陆科学钻探,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我们了解地质情况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抓住了这一点,这是我们大陆钻探取得了原型标本,这项目从一开始追踪,到第二年就约请许志琴院士写专题文章,这是我们第一个中国科学钻探的专辑,我们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追踪了5年,5年出一个专辑,这样就扩大了岩石学报的影响,当这些科学家把最先最主要的成果发表在我们刊物,在以后投国外的期刊的时候会大量引用他们发表在岩石学报的文章,实际上是对外宣传了我们在中国科学研究的成果,所以,我们办刊坚持抓学科特点、基础问题,将目标放在科学最前沿。“因为岩石学报和国际接轨,岩石学研究得以和国际接轨”。
       为什么作者愿意把好文章给我们?我们通过培养人才达到这一效果:从青年、中年科研人员开始培养,在他们读研究生的时候就为他们提供文章发表的服务。随着我们的文章得到广泛认可,这些科研人员的研究逐渐成熟,他们会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发表作为回报。这使得我们有稳定持续的稿源。
       在办刊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挫折,比如人手不足(一个编辑加上一个编务两个人办刊很难)。此种情况下为了扩大影响,我们通过两年时间从季刊过渡到月刊。这是因为从国际经验上来看,没有一定的文章数量做支撑(至少一年300篇以上,或者总页数达到3000页以上),期刊不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月刊的过渡使得我们的数量能够赶上国际大刊的水平,即便我们的学术质量有所欠缺。而随着时间的积累,量的作用就慢慢体现出来。
       如何来实现传播?这与数字化建设有关。早在1993年就与肖总讨论过期刊数字化的问题,并多次与科学院领导建议建设中国学术期刊的门户网站。通过技术上的储备,我们不断研发、实现了新的软件功能,刊物之间通过引文推送,平台互联互通,这为刊物的传播提供了有效支持,是很重要的一步。随着技术发展,我们研发的出版系统可以对投稿时的一稿多投进行即时预警,并且能够识别出买的文章。而且我们现在的办公已经实现由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的迈进,新的系统明年开始正式使用,信息将得到更有效的传播。针对现在假网站众多的现象,我们建议相关部门为每个期刊提供对外号、二维码等,这将规范科技期刊的办刊、提供很好的版权保护。
       此外,我们之前向科协的领导提出了统筹出版系统的设想,以实现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扩大期刊的影响。在这个平台上,像超市一样,期刊可以自主经营、自主定价,期刊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市场的作用得以彰显。其实我们的系统在国际上已有使用,反响不错。希望将来得到科协、新闻出版总署等各界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基于网络的免费虚拟出版平台,与国际相抗衡。

发言的修改稿


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从何而来?

——《岩石学报》的办刊理念与发展历程

《岩石学报》编辑部主任  陈辉

 

很高兴参加第三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报告发布会。《岩石学报》是连续第三次进入前二十名。首届我们排名第十,前二十名刊物中,只有我们一个中文刊;去年第二届,我们排名第十九,中文刊有《物理学报》和《岩石学报》进入前二十名;今年,我们排名第十七,和《物理学报》一起进入前二十名。

关于《岩石学报》如何走国际化的问题,我觉得比较难回答。因为《岩石学报》是一本中文刊,主要研究中国区域的问题,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小的专业领域,每期印数总共才200多本,怎能指望靠这么点发行量搞国际化呢?所以,我主要围绕《岩石学报》的办刊理念以及如何办刊向大家作一介绍,希望能够对其它办刊者有所启迪。

201472日,美国汤森路透公布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高被引研究者,主要涵盖21个大学科,具体做法是,在2002-2012年所收录的论文中取前百分之一的高被引作者。全世界仅列出3215人,中国有152人入选;在这152人中,研究地球科学的作者共10人,其中9人都是《岩石学报》的作者。《岩石学报》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作者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1998年接手《岩石学报》的时候,它仅仅是一本薄薄的季刊,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非常低。1999年初,参照国际期刊的出版标准规范,对期刊封面设计及刊发内容进行改版,2000年《岩石学报》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

以封面设计为例,此前我们“小开本”的期刊根本没法国际期刊比,总感觉比人家矮一头。我想,刊物哪怕质量差一点,至少也要在形式上向国际大刊靠拢。于是,我们开始不断选择一些反映学科热点、前沿的图片作为封面。

2003年,《岩石学报》先于新闻报纸记者以中国元古代地层中发现“黑烟囱”的图片作为期刊的封面,“黑烟囱”它既代表着生命起源,因为现代深海观测表明,在海底几千米深处发现有生物存在,这些生物靠的不是光合作用,而是海底热液生存;热液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能源,生物起源于深海的假说是当前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同时,“黑烟囱”本身又是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矿床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矿产资源的形成理论。此外,这个黑烟囱外形从远处看,像一个人脸,有眼睛、有嘴,如果再仔细看,又像一个婴孩的形状,象征着一个生命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既有科学意义,又与现实矿产资源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一具有科学意义的图片作为期刊封面。

再以内容策划为例。20085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尽管《岩石学报》看似跟地震研究没有太大关系,但我们仍抓住了这一社会与学术的双重热点,约请许志琴院士撰写了《大陆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一文,从动力学的角度谈到了青藏高原的起源及其对地震所起到的作用。应该说,从5.12汶川8级强震发生到7月份这篇文章发表,我们在时间上给予了很快的处理。

《岩石学报》抓的另一个学术热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因为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具有深远的科学研究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内部深层的地质情况。我们对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进行全过程追踪,项目进行到第二年时,我们约请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组织出版专辑,连续追踪了5年,每年出一个专辑,大大提升了《岩石学报》及该项科研的国际影响——当国内科学家把最新、最主要的成果率先发表在国内刊物上,以后再投到国外期刊,国外作者就会大量引用我们中文的刊物,实际上是对外宣传了我国科学研究的成果。

近年来,《岩石学报》始终坚持抓学科热点、基础的科学问题,同时将目光锁定在科学最前沿,在提升国内与国际两个影响力的同时,有力促进了相关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正如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韩宝福教授所说,“因为《岩石学报》跟国际接轨了,国内的岩石学研究也跟国际接轨了。”

作者为什么愿意把好文章给《岩石学报》呢?我们主要通过培养人才达到这一点,即,从青年、中年科研人员开始着手,从他们读研究生、博士生的时候就为他们提供文章发表的服务。随着《岩石学报》的文章得到广泛认可,他们的研究水平也逐渐成熟,他们自然会把最好的研究成果交给我们发表作为回报,使得《岩石学报》有稳定持续的稿源。

当然,在办刊的过程中,也曾遭遇到很多的磨难,例如,2006年,以自引率过高为由被SCI“镇压”,期刊发表的文章虽被收录,但不给JCR指标,直接影响期刊好的稿源流失。直到2013年汤森路透才恢复了《岩石学报》JCR指标,六年沉冤终昭雪。我们一个编辑加一个编务要撑起刊物的所有工作(2008年才增加了一个人的编制)。我们从国际期刊同行办刊的经验中了解到,如果没有一定的文章数量做支撑,就不可能成为一本有广泛影响的科技大刊,具体来讲就是至少每年要发表300篇以上的文章,或者总页数要达到3000页以上。如果在数量上能够赶上国际大刊的水平,那么随着时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就会逐渐体现出来。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两年(2004-2005)时间便从季刊过渡到月刊。

为进一步拓宽、加大和提升期刊传播的渠道、力度和水平,我们还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不断研发新的软件并拓展其功能,为刊物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我们研发的数字出版系统可以对投稿时的一稿多投进行即时预警,并能识别出买枪手论文的情况

《岩石学报》现已拿到网络刊号,虽然这对《岩石学报》而言只是迈出了发展的一小步,但对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而言却是迈出了一大步。将使我国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由纸媒向数字传媒迈进,打造我国数字出版平台由互联网向移动互联迈进。科技论文的即时发表已不再是梦想,它将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它将走向国际期刊市场参与竞争,它将迎接国际数字出版的挑战



扩展阅读:


《岩石学报》连续 3 年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前20名

网络期刊 —— 《岩石学报》的一小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的一大步          

任翔: 2014 年欧美数字出版的创新与变局

任翔:众筹与出版新思维 ——欧美众筹出版的现状与问题

任翔:移动互联时代出版核心价值的颠覆与重构

程宗明: 出版商,学术期刊,论文–我们仍处在生态链的下游


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发布会
嘉宾发言(大会开幕词)
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战略性工作

携手各方扎实推进学术繁荣、出版进步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史宗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详细内容

要敢于打造中国学术品牌,挑战国际评价标准                        

柳斌杰  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主任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详细内容

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新时期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宋军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副部长                    详细内容

“2014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阅读心得                        

王鼎盛  中科院院士                        详细内容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黄长著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详细内容

《2014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国际引证报告》



数据鉴定与评审纪要                    蔡蓉华  鉴定评审专家组组长

北京大学图书馆教授                    详细内容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代表发言(一)                    

陈辉  《岩石学报》编辑部主任                    详细内容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代表发言(二)                    

张侃  《心理学报》主编                    详细内容

“世界科学文献定性评价统计数据库”与

引文定性分类下的学术文献计量评价方法                    

肖宏  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详细内容



大会PPT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2014版)》研制报告    伍军红 PPT下载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    姜 博PPT下载

中国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   汤丽云PPT下载

中国基本科学指标系统与期刊编辑出版   张义川PPT下载

优秀论文、优秀期刊评选的大数据支撑   肖宏PPT下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395-856599.html

上一篇: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科研管理政策又一奇葩
下一篇:四川康定6.3级地震 & 乐山5.0级地震 基本情况
收藏 IP: 60.207.141.*| 热度|

10 秦四清 杨正瓴 肖重发 梁光河 任翔 丛远新 侯成亚 林松清 zdlhsh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