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时光小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up 编辑人生。

博文

科学之道,编辑之道——让“科学元典”亲切感人

已有 3379 次阅读 2010-3-31 16:26 |个人分类:我的豆腐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编辑手记, 科学元典丛书, 感动科学

科学之道,编辑之道

——让“科学元典”亲切感人

 

陈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常常有读者一看到典雅的装帧和作者的赫赫大名,便不禁不住想要拥有《科学元典丛书》,同时又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疑问:科学元典?这么深奥的科学原著好读么?能读懂么?的确,在今天人们更青睐“轻松阅读”的网络时代,阅读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名著,想想就会觉得艰深枯燥。但是,如果翻阅一下书中的导读和那些独特的彩色插页,《科学元典丛书》往往就成了读者的藏书。

虽然《科学元典丛书》中诸多著作讲述的内容,有许多如今已经是学生课本里的基本知识了,比如厚厚的一本《基因论》,在当下的中学教材中只用了两页篇幅就讲清楚了的基本遗传原理,但在生物学史上,《基因论》堪称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要出版元典,提倡阅读原著,是因为我国已经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全人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无论人文专业还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共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阅读经典原著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手段。

作为编辑,怎么让读者对这些向来被误认为是古板、冷峻的科学著作变得亲切、生动并值得细读,同时又不能让这些积淀着厚重的人类智慧的杰作流入庸俗呢?这套书的策划者及执行主编周雁翎就明确提出:“编辑要为书增添附加值,要有编辑理念。”为此,我们每编辑加工一本书,都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数十次,搜寻数百幅插图并为之撰写最终能串联起来的图说;要捋清学科理论的发展脉络;要再现大师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要挖掘科学人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要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在关系;也要注重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力……

比如,我们原本只知道波义耳是化学家,却不曾了解他极富个性,仅仅因为讨厌宣誓仪式而拒绝就任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他游历意大利期间阅读了伽利略的对话体著作《关于两们新科学的对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达20年后,他终于模仿这一格式写就了《怀疑的化学家》。他总是保持着17世纪英国绅士的言谈风格和贵族气息,所以他写的科学书籍也语句优美,像诗句一样讲究。而当时的上流社会,会将床头摆有波义耳的《怀疑的化学家》 一书而引以为豪,这可谓科学流行的一大佳话。

我们耳熟能详的化学家拉瓦锡在他的《化学基础论》一书中提出的氧化理论完成了科学上的一场革命,但不幸的是,这场科学革命恰好与另一场革命——法国大革命——同时发生。拉瓦锡也终因参与了“包税商集团”而被送上了革命法庭,在“共和国不需要学者!让判决给他上一课。”的口号下,法国将自己伟大的儿子判处了死刑。当我们凝神注视著名画家大卫创作的油画《拉瓦锡夫妇肖像》时,画中透漏出的无言甜蜜和美满,让多少人不禁惋惜,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就曾愤懑地说:“砍掉他的脑袋只需要一瞬间,但要再长出一颗这样的头颅也许要等一百年!”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时,正值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华民族处于大危机、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改译了该著作,取名为《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维新领袖、辛亥精英、五四斗士改造中国的武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胡适、毛泽东等人都曾深受其思想的熏陶。

其实,每一本《科学元典》背后,都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往往在阅读书稿或参阅资料的时候就已经深深感动,并强烈地期望能将这种感动传达给广大读者。因此,我们精心设计,将科学大师的人生和思想史的轨迹浓缩在导读中、在篇章页中、在彩色插页中,以呈现科学大师研究、著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图书本身的珍藏价值,更希望读者因此而更珍藏大师们非凡的科学思维和光辉的人格魅力。我们力求更加生动活泼、更多的人文关怀,希望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能使读者在阅读它时,好像正由一位智者引领着在科学的旅程上散步,教你欣赏科学之美,体会智者之思,感觉正在经历一段趣味盎然、回味无穷、充满收获的思想之旅。

 

此文发表于《上海科坛》2009 NO.4(总第50期),再次感谢执行主编李乔老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877-307701.html

上一篇:花一样的年华,水一样的流【组图】
下一篇:798的春天huo人的脑子是做什么用的?【组图】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郑融 陈绥阳 王号 曹聪 苏红 唐常杰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