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时光小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up 编辑人生。

博文

如此简简单单,一切闪闪发光——我认识的王文采院士暨《中国唐松草属植物》编辑手记 精选

已有 7322 次阅读 2018-12-14 23:46 |个人分类:我的豆腐块|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王文采, 院士, 唐松草, 图书, 编辑手记

如此简简单单,一切闪闪发光

——我认识的王文采院士暨中国唐松草属植物编辑手记

 

201556 日,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一楼,王院士简陋的办公室里,我跟随领导前去拜访王文采院士。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王院士。 听了我们简短的汇报后,王院士说了句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绘图人员的缩编和整个植物分类学衰落的时代大背景有关,这种困境也会影响分类学的发展,至少让会这个学科变得‘更枯燥’”。看到我们策划出版世界著名博物学家的经典手绘物图谱,王院士欣然答应撰写丛书序言。

 2015年5月6日,拜访王文彩院士。

 

2016年1月26日,我带着新鲜出炉的《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样书,去面谢王院士。再次环顾王院士这小小的办公室时,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院士的办公室会这般简陋。在这样的环境下总忍不住想起鲁迅的名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王文采院士在植物所标本馆大楼101的办公室 

 

此后出版的“博物学经典丛书”中,《玛蒂尔达手绘木本植物》《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也都皆刊载了王院士撰写的序言。

由王文采院士作序的3本植物图谱

 

熟悉后获知王院士仍在笔耕不辍,每周中都有两天,从中关村的住处,坐班车到所里的标本馆,研究他最爱的植物标本。

2017年初王院士开始撰写专著《中国唐松草属植物》,很幸运,他把书稿交给了我们来出版。同样幸运的是,该书最终得到植物所的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有了这笔资助,作者的创作更加安心,编辑的各项流程也顺利得多。

 

2017125我带着出版合同前往植物所。孙英宝老师带我走进标本馆二楼长长的走廊。远远看见王院士坐在显微镜前,手边是一摞植物标本。此前在照片上见过这个画面,如今真实的景象就在眼前。冬日的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王院士的身上。我很难形容那一刻的美好画面:一位90来岁的美男子,一位德高望重的分类学家;窗外是凌冽的寒冬,眼前是安静的研究。总之,一切闪闪发光。此刻,我写编辑手记的当下,脑子里还不断的浮现那一幕温暖和感动。

2017年12月5日拜访王文采院士并签订图书出版合同。

 

2018年春节假期刚过,王院士挂念书稿的编校进展。2月27日早上,我带着书稿的校样,如约来到王院士在标本馆一楼的办公室,恰巧在门口碰到提着水壶水回来的王院士他总是非常客气和礼貌:“陈先生,来来来,您请坐。”我被这个称呼弄得非常不好意思,每次都恳请:“王老师您叫我小陈就好啦,可不能再喊我先生啦~”王院士每次都笑,电话里也还这么称呼,写信时也这么写……

这一次见面,看得出王院士心情很好,跟我讲了些邱园的故事,还有他最喜欢的那些植物标本馆。

 

5月16日,我去植物所给王院士送稿子。进入标本馆二楼,狭长的临窗的工作台边上,依旧是王院士伏案工作的身影。一位92岁的老人,一台显微镜,几份标本,几沓稿纸,后边是深远寂静,窗外是绿树盈盈.......每次看到这个场景,都有些许感慨,又些许不忍,连多一句工作之外的寒暄都觉得有点打扰了先生的思绪。

先生知道我来了,依旧热情起身与我握手,连连道谢。

每次分别我总是忍不住说:“稿子慢慢看,可别累着您”。

但有一天还是收到了孙英宝老师发来微信:“告诉你一个不太好的消息,王先生身体不适,现在住院治疗。”

看到消息后我立即意识到时间对王院士来说,无比宝贵。幸好王先生很快康复出院了。

5月28日周一,一大早,英宝老师带着纸稿来到排版公司,一一交代怎么改正。因为王院士的突然住院,孙老师一心想加快《中国唐松草属植物》的出版进度,好让王院士尽快看到自己的专著。

三四月时正值我社校对科的工作有调整,许多书稿的校对工作一度被迫延迟。多方协调努力后,王院士书稿的校对和审稿得以加急推进我同时也制定了书稿流程的倒计时计划。

 

《中国唐松草属植物》按照《中国植物志》的版型排版和设计,文中拉丁学名、标本登录等的体例,参考国际著名的大型志书,如Flora of North America , Flora Hongkongensis, DIE NATURLICHEN PFLANZENFAMILIEN。

 2018年8月8日 为讨论拉丁学名的正斜体问题,王先生拿出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三个新种是首次发表,它们分别是希陶唐松草、定结唐松草、亚东唐松草

希陶唐松草

定结唐松草

亚东唐松草

 

六、七、八月期间,书稿进入了紧张的初审、复审和终审阶段。期间我多次到王院士家里,讨论书稿的修改情况。王院士待人总是温和又客气,每次都让保姆切好西瓜和桃子,有一次还留我吃了顿午饭。



 

图书最终顺利地赶在了植物所90周年庆典之前出版。王院士拿到新书时,甚是喜悦。紧接着就告诉,正在撰写《中国翠雀花属植物》。王院士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状态,我已不再意外,唯有再三说:“书慢慢写,不着急哦,您一定别再累着。我也还愿意给您当编辑。”

 2018年9月20日王院士收到样书

 

《中国唐松草属植物》101个种,分别配有101幅精准的墨线图版(其中对花部器官萼片、雄蕊、心皮都有放大的插图)这些图版都出自孙英宝老师之手。201894 日, 我在审核印厂送来的打样时,发现有幅图的线条像被水浸润过,“糊了”的感觉。因为这几幅图是此前在杂志发表新种时所绘,孙老师交稿给我时只找到了电子扫描件估计是当时扫描仪器精度不够,导致线条都虚了。其实这种图都应该拿原作去电分再印制,才能最好的体现画家的线条功力。与孙英宝老师紧急商榷后,他立刻连夜加班,重新绘图到深夜3点,第二天早上闪送快递回原作。并留言谈到与王先生的交往我的今天是完全受到王先生的熏陶和影响,先生不仅是我的贵人,还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相处的非常好,并没有上下级或者居高临下的情况。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王先生指导写完和发表的,而且还是SCI,后面的很多文章也是受到先生指点和影响而写完发表的。在我后来才明白,平时的工作交流中,先生之所以讲的那么详细,不仅仅是让我了解他所研究的内容来画图,还让我逐渐的进入了研究者的角度,去体会与感知相关的科研内容,现在细想来看,先生这是在培养我,如何去投入一项研究工作;如何去研究;各种研究方法;如何去查阅文献;如何去编写内容;又如何去有效的传播内容。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有一天89岁的陈心启先生来到编辑部,我们聊到王院士,陈老特别诚恳地说:“王文采院士特别友好,他的品格高洁,是最让人敬佩的科学家!”

 

图书出版后几天,我突然收到了王院士寄送给我的样书。我给先生回电话,刚说我手边还有样书呢,王院士连说:“那不一样,那不一样。我要感谢你,我要送给你一本书。”

 

 

 

 附《中国唐松草属植物》一键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12451118.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877-1151593.html

上一篇:达尔文的伟大遗产
下一篇:科技编辑的典范——怀念王鸣阳先生
收藏 IP: 116.136.19.*| 热度|

13 武夷山 左宋林 朱朝东 汪育才 梁红斌 高建国 李学宽 张晓良 张珑 韩玉芬 雷淦昌 杨卫东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