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旂鼎和班簋的历日皆为立秋

已有 1069 次阅读 2024-2-13 17:36 |个人分类:金文历谱|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0    前篇博文最后说到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历日有四时八节,似乎可以再多说两句。

编排西周金文历谱之后发现97件青铜器中(少数铜器有多个历日),有13个历日为四时八节或偏前一天,全部巧合是不容易的七月肯定不范铸青铜,若一年有320日可做,就相当于100 个小球投向160个洞(320/2),在指定的三个洞(冬至、立秋、春分)各有4、5和2个小球,且不说春分偏前两天的琱生簋。

1   西周王年尚没有定论——《断代工程》的历谱缺漏太多而不可信,如厉王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连续闰月,以排入二十六年的番匊生壶;二十六~三十 年又连续五年不闰,排入三十一年的鬲攸从鼎,还有多个历日改动干支才能入谱——No.70 为盘鼎两件、No71 为尺寸不同的圆鼎两件,铸铭的历日不太可能出错。

180933dfsl5wl0lssfla75.jpg

有那么多的金文历日,按说能确定十一位周王的元年,但至今仍众说纷纭。我自己也编排了一个历谱,贴了许多博文,去年春节整理投稿,初审三个月、主编审定一周后送外审,到今天正好一年,而仍是“外审”状态。专家有何批评呢,真是期待。 

QQ.jpeg

2    至关重要的事情是,文献记载如《史记·周本纪》“穆王即位春秋已十矣”、“五十五年崩”可能失真,部分出土不明的青铜器如鲜簋、畯簋也可能“或伪”。只要依据的一条记录有误,就可能全盘皆否。不过,确定11个元年,而青铜器以及传世文献的历日有约120个,有疑的少许材料完全可以不用,排谱之后再作核实。如基于穆王世三十四年,可以猜测昭王南巡不返而穆王已岁,次年二十二虚岁改元,五十五崩。

可以证明“初吉”若仅定于一天朔或朏,则是无解。猜测初吉就是好日子——部分新月、满月、四时八节以及建国纪念日等,只是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为月相词汇而将一月三分。岁首在冬至前后。《诗·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毛传》注“初吉朔日也”,但理解为立春也行吧。

3   倘若拙见得到确认,部分青铜器的年代可依据历日判断,如静簋为昭王十七年(BC978),两个历日六月初吉丁卯为胐日、八月初吉庚寅为立秋前一日。再举两例如下。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殷周金文集成. 中华书局,2007. P1359, 2742

[2] 王世民, 陈公柔,张长寿.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99. P29, 84

[3] 于力凡. 再论首都博物馆藏西周班簋. 博物院, 2019(4):75-81 

RR.jpeg

旂鼎 “唯八月初吉,辰在乙卯,公赐旂仆,旂用作文父日乙宝尊彝。…” [1],依着铭文似可断为西周早期,有说是康王世。作为参考,故宫博物院藏师旂鼎或许是同人器,文[2] 断为康王前后。

屏幕截图 2024-02-14 085814.png

康王BC1010~BC995 计十六年;三年八月甲寅(BC1008.08.18)18立秋,次日乙卯即八月廿八日,初吉已在月底。该年岁首朔BC1009.12.28 丙辰,为冬至前两日;而八月乙卯想来就是当年的立秋。“辰” 就是日期的意义,有说朔日或许不能成立。

 图片2.jpg

班簋 “唯八月初吉,在宗周,甲戌,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文[2]断为西周早期后段,收藏馆的研究者论证为穆王世[3]。故宫博物院有词条 ”班簋   …… 器主毛班,见《穆天子传》,故时代当为穆王前期,也有学者主张属于成王时“。              

穆王三年BC970.08.18 癸酉23时立秋,次日甲戌即八月廿七日。该年岁首朔为BC971.12.29,冬至前一日。立秋的铜器较多,或与此前暑热相关。

屏幕截图 2024-02-13 161235.png

历日有助于判断具体的年代,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班簋铭文197 字所记载的历史过程——文[3] 列出一百年来的研究文献29篇呢。

 图片1.jpg

4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观测太阳即可;但西周如何确定立秋呢,尚不能知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1544.html

上一篇:如此论证岂能弘扬中华文明
下一篇:旧话重提:《诗经·豳风·七月》的历法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17 刘进平 刘全慧 郑永军 孙颉 张晓良 李毅伟 周忠浩 何青 崔锦华 葛维亚 谢力 邓集华 周少祥 朱晓刚 高宏 刘跃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