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
对”专家卓见”需核实证据:以“陶寺圭尺”为例
2024-1-9 10:52
阅读:2975

1   如果在正规期刊、书籍以及学术报告多次见到如下卓见,您怎么想?

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四千年前的陶寺人,携带地中陶寺标准时的陶寺标准计时器 进行圭表测量:沿着经线南至南海、北至北冰洋,沿着纬线东至黄海、西至地中海,得到南北2.6万里(误差6%)、东西2.8万里(误差7.4 %)的实测数据。这绝非虚妄之谈。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尧和舜有了天下观的概念,要实测天下有多大,要有实际的地理环境与风土民情的了解和记录。这个历史史实就被隐藏在《尧典》当中,就是关于派羲叔、羲仲、和叔、和仲去四方测量的记载。 

[0]  何 驽 . 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古指证. 史志学刊,2015,(2):1-7 

[1]  张光辉,高江涛.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

                  文物季刊, 2022,(3):125-128  (社科院考古网有载,已做链接)

2   对于有违常识的卓见,如陶寺人知道与山东胶州存在时差 (社科院考古网),我觉得应核实“专家的证据”之后才能相信。 文章[1]称:

40多年来,陶寺发掘与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证明陶寺是尧舜之都,而经天纬地正是陶寺文明的重要内容,并有重要的物证发现和实证研究,比如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圭尺第11刻度与陶寺都城性质、陶寺国家结合在一起,可以体现出“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中国最早”的概念,它实际上是宇宙观的政治化。

[2]  何  驽.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Ⅱ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9,(3):261-276

[3]  何 驽.  陶寺圭尺补正.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2):151—169 

文[2] 称第11刻度“圭尺”距顶端39.9 cm,为陶寺尺25 厘米的一尺六寸欠1 mm,与《周髀算经》地中“夏至影长一尺六寸” 相符——表高为后世相同的八尺即2米整,文后附记 “2009年6月21日中午12:36圭尺影长约41厘米,比判定的陶寺夏至影长39.9厘米略长,系4千年来黄赤交角变化所致。圭尺观测实验成功" 。后(?) 注意到陶寺实际夏至影长应为1.693 寸陶寺考古发掘队长何驽先生在文[3]又做解释,颇为有趣而截图如下:

屏幕截图 2024-01-08 094934.png

陶寺 3.jpg

陶寺 4.jpg

IIM22 有直立漆杆痕迹即“圭尺”,套箱整取、室内清理[2,4]漆杆顶端发掘过程受损,可见顶部断面被挤压成蝴蝶状,估计原系木质的空心管状杆体,是圆是方已无从判断。残长171.8 cm,文[2] “根据当时取土土层的厚度判定,残损部分不超过10厘米而复原总长180.1 cm;文[3] 因计算需要修订为187.5 cm,如此则残损达到15.7 cm李勇先生认为“目前判断其为观测日影的圭尺尚存困难”[5] 。

屏幕截图 2024-01-09 080355.png

从网上找到的“圭尺”高清照片,觉得准确复原似乎并不容易(上),且不说数据精度;图中三角所指No.11距顶端39.9 cm 如何体现陶寺人“宇宙观的政治化”呢?

[4]  何驽, 严志斌, 宋建忠. 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 2003,(9):771-774

[5]  李勇. 晷影测年:以陶寺疑似圭尺为例.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35(04):383-394

[6]  何驽.从陶寺观象台IIFJT1相关尺寸管窥陶寺文化长度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5,(10):22-33.

3    何驽先生在多篇文章说“经研究得到陶寺尺长25 厘米[6]”,但都没有具体说明测算尺长的方法。笔者愚钝,多方努力也没有得到文[6] 。“孔夫子旧书店”有许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但没有2005年印刷的第10期(多年连续编号)。

屏幕截图 2024-01-08 152006.png

屏幕截图 2024-01-06 202228 A.png

[7]    何努. 陶寺: 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11,  第131页

[8]    何努. 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 考古, 2007,(4):3-25

从读秀图书馆借到何驽先生2022年11月出版的著作[7],相关内容截图如上。书中所说观测点夯土标志有直径25、42、86、145 厘米的四道同心圆,似乎不能成立。简报[8] 介绍截图如下, “经解剖发现,夯土核心圆及圆环皆用夹板夯筑而成,由于是板条夹板,所以板条接缝处的圆弧出现细微的棱角”。陶寺尺长25 厘米源于蔺长旺先生的主张——这只是我的阅读理解,未必准确,且未能找到蔺先生文章学习。

屏幕截图 2024-01-09 082958.png

屏幕截图 2024-01-08 154439.png

 照片中心白圈能称为直径25 cm 的圆周么?据此确定的陶寺尺长25 cm可信么?第二圈的线条图也未绘成圆周,说其直径42 cm 为陶寺“夏至正午日影”——立表高八尺即2 米,可信么?我不知道。 至于“外圈同心圆直径145 厘米",则是修改原始数据 “长径160、短径142厘米,以迎合计算的春秋分(正午)影长:陶寺北纬35度53分,其正切 0.7234。倘若是半径为夏至、春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影长,则中心立八尺之表而有实际效用。现在如何立表呢?

4   博文再说陶寺文化使用华尺18.5 cm”及三年前两篇博文,证据颇为坚实。再略说几句。何驽先生“陶寺圭尺补正”[3]中提及两件玉戚和两处墓葬适用华尺18.5 cm偏差多在数据精度范围之内,如果不考虑墓深约7 米的数据,其余数据偏差过欠相抵。若用尺长25 厘米测算,不仅偏差较大,且皆为欠。器物的挑选与测量都是考古者所为,笔者只是算术计算

屏幕截图 2024-01-10 214647.png

墓穴尤其是墓口可能有变形而数据精度较差。报告[9] 介绍的前两座墓葬, 棺长宽为精确到厘米的数据(截图如下),适用华尺18.5 cm 似无疑问:尺寸规整,偏差之和为零;而以尺长25 cm测算,偏差较大,且偏差之和为 欠 8 cm。其后介绍的墓葬无棺或经盗扰。

屏幕截图 2024-01-10 210435.png

[9]  梁星彭, 李兆祥, 张新治. 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1999,(4):459-486

[10]  严志斌,何驽.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2005,(3): 307-346+381-387+390

[11]  严志斌陈国梁李志鹏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 2003,(3): 195-209+289-290

屏幕截图 2024-01-10 202508.png

简报[10] 介绍早期的65件浅腹盘中的两件(上),器形完整,仅底径18.2 cm 一尺欠 3 mm,其余五个数据偏差在1.5 mm之内(见上表);釜灶236件,介绍八件皆残,仅02IH4:1的口径精确到毫米,29.6 cm 一尺六寸,残高24.3  cm 器形残留较多

中期敛口瓮和豆的残高10.3、6.5 cm,精确到毫米(下)口径26、37 cm 为一尺四寸过1 mm和尺整可信。基于线条图和残高5.57寸、3.51 寸径一尺四寸而肩径二尺、肩高三寸;豆径二尺、口沿厚一寸,盘高三寸特别介绍的器物总是精美,而尺寸严谨。

屏幕截图 2024-01-11 083747.png

屏幕截图 2024-01-10 212216.png

晚期陶鬲623件,介绍两件,其中02IH6:36 口径18.5 cm 尺整(内径九寸),高22 cm一尺二寸欠2.0 mm;斝194件,介绍八件,02IHG8:66 较完整,口径29.6 cm一尺六寸,残高20 cm。图上尺寸线长度精确等同于标注值。

TU1.jpg

晚期小口折肩罐271件,02IH6:35 口径16.1 cm (内径八寸14.8 cm),高37.1 cm 二尺过1 mm,肩径一尺五寸,颈、肩、腹三段高三寸、五寸、一尺二寸;02IH6:30 敞口尖唇,口径24 cm 一尺三寸欠0.5 mm,颈高二寸,高6.8 cm;线条图略。

简报[11] 介绍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级别较低。墓口长1.86 m、宽0.58 米, 底长1.82、0.56 米, 墓内为疏松灰黄土。设定墓长10尺(185 cm)、宽三尺(55.5 cm) 总是可信。考古测量的四个尺寸偏离 3 ~ +2.5 cm 可有多种解释,不必在意。

屏幕截图 2024-01-10 200106.png

简报[11] 介绍陶灶两件,皆残,口径26、22.5 厘米,设计值想来是尺寸一尺四寸(25.9 cm) 和一尺二寸(22.2 cm)。其他器物不再细说。

   《礼记·王制》“古者以八尺为步,今以六尺四寸为步”,秦汉尺长23.1 cm,六尺四寸为147.84 cm,而华尺18.5 cm 八尺为148.0 cm;至于 隋小尺24.6 cm 六尺147.6 cm、大尺29.6 cm 五尺148.0 cm 为步,则是众所周知;笔者发现周尺21.5 cm ,而七尺为步150.5 cm有中山国《兆域图》为证。步长属于人体,古来都是约150 cm, 想来不应随着朝代变迁或尺长调整而大幅度变化。此外,战国以来路程的里长4/9 km,笔者已在科学网博客展示证据。 

   何驽先生最好能给出“陶寺尺长25 厘米、一步五尺125 厘米、一里二百步250 米” 的证据,再说“四千年前尧舜两代君王,共同举全国之力测绘至四海” —— 法国测量地球经线以确定米制在公元1790S 呢。

确认历史文献记载的尧舜是否存在,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毕竟,《史记 •  五帝本纪》所载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帝舜及禹年皆百岁,真是有违常识

拙稿所说如有错误、欠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1712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