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对一块有铭圆形铜板的研究

已有 4878 次阅读 2020-12-15 11:09 |个人分类:以尺鉴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0   美国某废弃教堂附近草地下4英寸出土铜板(表面已清理)。基于圆边完美,发现者认为其与机械加工相关而距今约百年。次收藏者认为铜板是郑和船队于1430年带至美洲;但有专家认为其为赝品,发现者对此也表示谨慎的怀疑。多位博友认为应由博物馆文物鉴定 

medal 2.jpg1    该物件与学术相关,研究尺长时曾测算其直径近76 mm。现收藏者确认原金牌 2.2直径7.2 厘米 (3.1 英寸) 2.25 明寸”有误,应为2.2 oz. (62.37)直徑7.6公分(2.99英寸) 2.375 明寸”。不过,一明尺只是约32 cm,76 mm 称为2.375 明寸数据精度不符,如文献称明朝营造尺31.9 、量地尺32.7 和裁衣尺34.0 cm

“东方收藏, 2011, (12): 24-26” 称“假如直径是整3 英寸,造假的机会就比较大”。不过,仍有人因铭文“大明宣德□□”称其宣德登位,改年号,向外邦宣示的证物笔者想就此略说几句,错漏、欠妥之处,恳请大家指出博文修改时限之后则在评论栏勘误或说明

2    发现者所贴照片尚未清理,说明“背面是平的,而正面略呈圆弧形”。美分直径 19.05 mm3/4 英寸,铜板直径比其4倍即3英寸76.2 mm 约小 0.30 mm。对铜板制作猜测如下。

medal 3.jpg

铜板外圆规整,基于照片判断圆跳动度0.05 mm,不会是泥范铸造后手工磨削(两面均未抛光);或许是在直径3英寸76.2 mm钢质圆筒中热压而成。直径冷缩约0.3 mm 即 0.4% 250 ℃的变化相当;成型时实际温度当然更高而铜板和圆筒的直径都大于3英寸但后者收缩较小。铜板公称直径3英寸,实际尺寸略小属于设计公差的考虑范畴。

铜板“背面是平的,而正面略呈圆弧形”,意味着上方是金属模板而底侧是可变形材料——似为泥土但未烧焙成陶。有框铭文凸起于中间实属罕见,或是阳文正字的图章压入底侧泥土,而不是直接刻出阴文反字;泥土变形使得边框不正和字体不清而又未作修整。

基于铭文的字形和边框外侧的局部缺失,可以判断“材料处于热塑状态而没有完全熔化”,材料堆积在中间受压后成为中间微凸的圆盘。又,铜板表面稍欠平整,源于材料因高温产生的氧化皮在压轧后脱落;上方压头与圆筒配合而截留空气,铜板背面会有多处微小的内凹。至于正面清理后所见粗糙(照片1)则源于其下方压模的土粒——泥土未烧焙成陶

总而言之,铜板铭文及边框的品相欠佳,制作者似非青铜范铸的专业人士。作为对比,还请博友欣赏故宫博物馆藏商代三羊尊战国龟鱼纹方盘,有多个局部高清大图可观察其纹饰。此前曾说明两者尺寸分别适用商尺19.7 cm周尺21.5 cm

3     注意到一个美分约2.5 g25个就是62.5 g;而铜板2.2 盎司是 62.37 g。加工损耗和称量误差足以覆盖两者的差异。或许——当然只是或许,铜板用25个美分制作。利用浮力定律测定3个美分的体积,两日之内多次称量的结果为0.97~1.01 cm^3,比重约为7.5。当然,不同年代的钱币制作材料不同而比重不同

20201207_155406.jpg20201208_101703.jpg

电子天平分辨率0.01 g,可产生0.02 g的零漂;“去皮”功能可直接得到钱币对水体的作用力,也就是浮力的反作用力。测量时应逐个置入钱币,以免中间裹挟空气而增大浮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测浮力实际上是两个近400 克的数据相减获得,其相对误差会达到5%左右,因而下述比重数值可能有5% 左右的误差。

照片是三个美分的结果(单独称量一个美分所受浮力为0.33 g),或许是青铜人民币“梅花五角”重3.81 g,比重约8.66,或许是黄铜;日币10元重4.50 g,比重约10.5,或许是铅青铜

比重是铜合金的标志性参数,收藏者最好给出铜板的比重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

20201201_100321.jpg

 高温及模具的影响,铜板表面的化学成分与内部不同,两侧也会有所差异。“为节约黄铜而对厚2 mm 的铜板分两次浇铸”,则是不可能的;至于“铭文出自明朝名家手笔、以失蜡法铸造”,更与事实不符。上古之时“金”就是“金属”,黄金、白金和赤金(吉金对应于今日之金银铜;后代“铜”成为通名而有红铜(紫铜)、黄铜以及锡青铜、铅青铜和铝青铜等,金则成为黄金的专名而与银(白银对称。昔日“牌”非圆形,将铜板称为金牌并不合适 

4     制作者想来对铜板质量不甚满意而抛弃,发现者也视之为“价值不高、弃之可惜”而遗忘十年。铜板仅在草地下10 cm未与空气隔绝而经历干湿变化,且受到植物根系影响,却尚未明显锈蚀,入土时间似乎不会达到二十年以上。

铜板重2.2盎司,正面有铭、略呈圆弧凸出而背面素平,未作抛光处理,边框不规整、铭文欠庄重,外公称直径3英寸(成形后冷缩而偏小0.3 mm)、跳动度0.05 mm如此物品想来不会是皇帝名片,更不能“作为郑和船队600年前到达美洲的文物证据 而改写历史。不过,一切发生的事情都会成为历史,这块有铭圆形铜板因其学术生涯也会成为文物吧

5  笔者研究三代尺长,对学界有争执的青铜器物或许从尺度的角度提供意见供学者参考,如寿春楚墓的铸客大鼎适用秦尺而西安临潼的秦陵大鼎却适用周尺,但不会参与“鉴宝”,因为实际情况真是复杂多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262066.html

上一篇:为什么“一尺十寸”而“一斤十六两”
下一篇:器物尺寸的精度及使用尺长的偏差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5 史晓雷 张鹰 许培扬 朱晓刚 张晓良 杨学祥 王从彦 刘全慧 刘钢 刘炜 范振英 杨卫东 谢力 刘玉仙 段含明 包月红 代恒伟 冯大诚 郑永军 杨正瓴 信忠保 杜占池 周少祥 李毅伟 聂广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