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
秦墓铜器——从青铜器读出的历史
2020-12-4 13:09
阅读:6380

已在博客贴出系列文章说明周代尺长21.5 cm。笔者目前的认识是,吴越楚及中山在灭国之前都遵从周朝制度,燕赵似乎也一直使用周尺;而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变法自定尺长23.1 cm,其他国家在战国期间使用的尺长尚待确认。

尺长确定之后即可用于考察器物而有些新的认识。例如,出土于寿春楚墓的铜器有周尺和秦尺两种尺度,后者如铸客大鼎和铸客升鼎,腹径与四秦尺、二秦尺偏差小于 1 mm;相关缘由已在“铭文和铸客”解说。下面介绍秦墓出土的周尺器物。以下讨论单位cm 予以省略,材料主要取自论文[1, 2]。

[1]   申茂盛. 秦陵大鼎与秦鼎. 文博, 2001, (3): 59-62

[2]   李芳芝. 河南泌阳秦墓. 文物, 1980, (9): 15-24+图版3

[3]   李学勤. 秦国文物的新认识. 文物, 1980, (9): 25-31

[4]   胡传耸. 关于重量单位“镒”的几点认识. 北方文物,2017(2): 38-41

[5]   袁仲一. 关于秦陵百戏俑几个问题的探讨. 文博, 2000, (4): 54-60+64

[6]   申茂盛. 秦长剑及相关问题讨论. 秦文化论丛, 2008, 435-446 

1    秦陵大鼎

FCF6576F-A351-46DA-88C0-DF301D31B0F4.jpeg

通高61, 足高24.5,鼎底距地面7.2;内外口径71、73 子口径65.5,腹深34,壁厚2;重212 kg该鼎有非常精美纹饰,中部凸棱饰变形蝉纹,颈纹宽12.8、腹纹宽7.5饰变形兽面和蟠编纹,但有18处利器砍痕。

该鼎适用周尺21.5 内口径71三尺三、外口径73三尺四 (73.10),子口外径65.5三尺半寸(65.6)颈纹宽12.8六寸(12.9),腹纹宽7.5三寸半整。壁厚2即约为一寸。又,鼎足先铸后与鼎接铸,鼎体高 (61–7.2) = 53.8即二尺五寸整。此外,图上测算子口内径二尺九;腹纹处直径应是三尺五寸 

尽管尺寸数据多精确到5 mm,上述计算尤其是鼎体高二尺五寸整仍可确认秦陵大鼎适用周尺21.5而非秦尺23.1。这支持学界基于形制、纹饰等的判断:此鼎虽然出土于秦陵,但不是秦人本族制作的。

秦始皇陵长剑,身长 9120.1= 70.9 三尺三寸整;其剑柄已有所缺失,不然也会是一尺整21.5。该剑想来是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之前锻造。此外,一号兵马坑地砖有三种尺度,大砖长42——添加灰缝就是二周尺。 

sword.jpg

泌阳铜器

 泌阳M3 南北两室的铜鼎较小,通高、口径和腹深分别是1612.711,以及151310;均镶嵌有规则的方形红铜块,前者总计46块;后者有刻铭。显然,从两鼎尺寸差异以及“垫入大量铜块以控制内外范间隙”来看,范铸技艺较差。 

 两鼎口径12.7 13 可以看作六寸12.90;通高16 15 或许分别是七寸半(16.13) 和七寸(15.05),或许设计尺寸相同而存在制作误差。原始数据精度也太低,判断可靠性稍低。

 BB3.jpg

北室铜鍪通高16 七寸半(16.13),不计口沿则高七寸;口直径12不整,但图上测算的下方颈径为五寸(10.75),以及大环外径二寸、小环一寸(看上去较大,实际测量也就2 cm 稍多)。又,南室铜奁口径26.8一尺二寸半整,也是适用周尺21.5。 

出土有两个铜盆,口径28 一尺三寸整(27.95)30 一尺四寸整(30.10),高7 三寸过5 mm9 四寸过4 mm,即扣除盆沿厚度约2高三寸和四寸此前博文多次说过,部分青铜器不计沿口则高度是整尺寸,此处以铜盆为例略作说明。范铸时需要用泥土制作模芯、芯座和外范,三者之间的空隙注入融化的青铜即铜锡合金。显然,口沿在芯座上范铸比较方便;制作时外范尺寸取整。此外,某些器物的口沿侧面圆化,则口径增大而偏离整尺寸

AA2.jpg

文献[2] 认为铜鼎是秦国的器物,文献[3] 认为是卫国的;而黄盛璋先生认为是魏国的(参见《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下册 PP322-324)。似乎三说各有信者,如文献[1] 将其纳入秦鼎分析,文献[4] 据其铭文计算卫国衡重。从使用尺度来看,泌阳M3铜器适用周尺21.5而非秦尺23.1,因而不是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范铸的;至于刻铭的地点和时间,笔者没有任何主张。又,南室漆器圆盒有“卅五年工造”字样,其通高18、口径21、圈足径11[1];利用图上标尺而测算:通高18.29 即八寸半,口径21.45 即一尺整,而圈足径10.99五寸过2.4 mm。该木胎漆器同样适用周尺21.5

3    结 语

E74C8957-2CE5-4E22-9B59-77D9A52B99CB.jpeg

“秦自昭王(公元前 325-前 251年)以后,连年东征,灭国破邑,必然虏获大量六国财物,所以在战国晚年以至秦代的秦人墓葬、窖藏里,常有六国器物发现[1]”。秦陵大鼎重212 公斤,但不是秦国之重器,只是百戏俑坑中道具而已[5]。不过,其无盖且缺失铭文,似乎可以猜测范铸不久,表明原主(可能是赵国或魏国一直尊从周朝制度。鼎身为利器砍伤18(右耳可见)[1] 给出了伤痕长宽深具体数值,读之心痛。

已出土秦制三足鼎口径和通高都在19 以下,重仅2~3 kg [1]。看着各地出土的数十件秦剑图片[6],又在网上看了中山成公墓cuo王墓出土的数十件精美器物,想到寿春出土的楚国器物而再读自己的博文铭文和铸客铸客和剑客

楚幽王三年战获兵铜之后,范铸两件大鼎及各种器物(适用周尺21.5),刻铭纪念并留下六位冶师的名姓;可是重达 400 kg 铸客大鼎通高113四尺九寸欠2 mm,口径87(图上测算内径三尺五寸)腹围290即腹径四尺整,深52二尺二寸半整足高67二尺九寸整,真是技艺高超却适用秦尺23.1;“国已成秦此身是客”的冶师,只能在鼎口潦草地刻划铭文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其释读及含义至今仍有争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26107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