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铸客和剑客——从青铜器读出的历史 精选

已有 8151 次阅读 2020-10-25 11:13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0    关心古代尺度纯属偶然。看到上海博物馆藏夏代玉圭有五个长度与尺长18.5 cm 直接相关,内心充满愉悦;在确定了周尺21.5 cm 之后,基于馆藏介绍数据,计算出越王勾践、秦始王陵的青铜剑,剑身长二尺二寸和三尺三寸,偏差是 0 和0.5 mm;心中曾一遍又一遍地念叨“就是测量精度啊”,对古代工匠之业精充满敬意。尺长是国家的制度,确实能够在广袤的国土统一施行。

近来授课之余,就是量测图片、计算数据,其间也看了几本书、读了几篇文章。心中颇有些感慨,可惜文字能力太差,难以表述。且将少许所见借着科学网博客呈现出来,或许朋友也能如我一样感动呢。

1   青铜剑是有尺寸的

上文最后提及兵器,这里再补充几句。陈振裕先生文集《楚文化与漆器研究》中“精美的吴越青铜剑和矛”,从文献收集越王剑24件,其中有全长的19 。以一周尺 21.5 cm 计算,6件全长与整尺寸差别 1 mm 之内;另有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二尺六寸欠2 mm, 但剑身长 55.7–8.4 = 47.3 则是二尺二寸整整尺寸的剑长达到1/3,在整尺寸±5.5 mm 内有 16件84%。考虑到一寸 21.5 mm,似乎可以确认宝剑锻造考虑到尺度。

剑锋缺断会影响长度,可惜不能全部核实上述宝剑。另举一些例子。如楚王酓璋剑,全长50.5,参照剑宽 4.5 可以判断,若剑锋完好则长二尺四寸 51.6

战国后期的缠緱剑,长62.2二尺九寸欠1.5 mm出土于秦始皇陵的长剑,身长 9120.1= 70.9 三尺三寸整;如图可见,剑柄已有所缺失,不然也会是一尺整21.5。又,剑客荆轲行刺,秦王绕柱而走,所持长剑或许就是此物呢。 这剑想来是旧物,并非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之后所锻造。

sword.jpg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故宫博物院藏品“有鞘剑战国后期,剑长46.3厘米,宽5厘米”适用秦尺23.1二尺整过1 mm 

《故宫青铜器图典》战国部分最后三件是:铜镜面径19.3 九寸整、两个带钩均13 六寸过1 mm都是适用周尺 21.5;但除上面“有鞘剑”之外,另有“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的器物数件适用秦尺23.1。特别解说如下。 

2    铸客隐没姓名而留下作品

吴国在公元前473年或前475(《辞海》、《辞源》)为越所灭,而越国又在公元前约306年为楚国所灭。吴越两国的青铜器仅适用周尺21.5,即周朝制度。

楚国受到秦国压迫,公元前278年从郢(今湖北荆州)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前253年再迁至巨阳(今安徽阜阳),前241年三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一路向东而于前223年灭国。

幽王熊悍,即酓(干/心),公元前237~228年在位;幽王三年击败秦魏联军,熔兵铜而铸器物,适用周尺21.5 故宫博物院藏盘一件口径38.5一尺八寸欠2 mm;图上测算内径为(209/249)*38.5=32.32 一尺五寸整盘高7.9是三寸半7.5  4 mm,与口沿厚度相当。

pan.jpg

S6.jpg

同时铸造的圆鼎两件,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各藏一件。通高53口径45.5二尺一寸过3.5 mm(或许子母口为二尺整),腹围148腹径二尺二寸欠 1.9 mm。百度百科说腹深28 一尺三寸整。基于口径测算盖顶圆环,其径为三寸整。高度方向不再分析。

8A4DDFF6-86F7-476C-B012-D7838C958470.jpeg

以上两件为1933寿春出土,且均有铭文——幽王记录暂时之胜而冶师留下永久之名,可确信楚国使用周尺21.5而没有变动。不过,同时出土器物已知有四件适用秦尺23.1——公元前350年商鞅二次变法所制定。 

铸客缶,通高46.9二尺一寸欠16 mm (底圈与缶底有重叠),口径18.4八寸整铸客豆,高30一尺三寸整,由口径14.2测算内径约六寸;均有铭文9“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812E49B5-538F-410A-8304-02D59832EEE7.jpeg

铸客盉 盖外侧、器口旁各有刻划对铭17字:铸客为集(酉詹)为之。藏品介绍仅给出通高21.9 即九寸半整,一秦尺为 23.1 cm。图上测算尺寸如下,想来是准确的。

0197EBD4-94CD-4E96-9931-C83C22A825D0.jpeg

竖向:不计短足则通高九寸,盉体五寸,其中盖内口颈估计高、腹胸各二寸半,手柄厚一寸(宽度未知);横向:盖五寸,胸圈上九寸、下一尺,腹一尺一寸;环二寸半、一寸半。具体计算过程和注意事项请参见上篇博文。

另有 大府盏用秦尺23.1:口径23.3一尺过2 mm测算内径八寸。想来也是铸客即外方冶铸匠人所为,尽管没有铭文说明。

1933年洪水使楚墓暴露而引起文物大量出土,即文物并非考古挖掘所得。笔者觉得,上述四件器物并不能说明楚国曾改变制度使用秦尺23.1。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寿春出土的长23.123.15青铜衡想来是秦灭楚所带来的。 

3    持尺四顾

商周青铜器范铸精度能够达到1 mm理解器物基准长度即可确定所用尺长。吴越楚均使用周尺21.5,秦灭楚后推行其制度即秦尺23.1 cm。外来的铸客在楚地使用秦尺,不知在何时从何地而来,只是留下精美的器物——那通高九寸半的铜盉真是尺寸严谨呢。从图片都能读出铸客两千二百多年前的得意铸客刻下铭文,强调了自己外来者的身份,却没有如两位楚国冶师那样说出自己的姓名。其间缘由,令人遐想。

知道了器物尺寸与时代的关系,也就如汉木匠和宋木匠一样拿尺子到处量量,还请朋友量过清朝的大方桌。当然,时而能有些发现和得意。一个月前写作“数字背后的真相”时就已测算左侧的大铜板,与一位年轻的朋友说了结果。朋友觉得奇怪呢。昨晚本想找个清晰图片重算一次,谁知竟然附有尺标——算术也不用啦,真是高兴呢。

medal.jpg

medal 2.jpg

毫无疑问,铜板不是72 mm (3.1 in.) 或2.25 明寸,而是近 76 mm。又,1 inch = 25.4 mm,3.1 in. 则约78.7 mm 。至于其制作时代、地点和方式,还请您自己研究啊。

附:《战国策·燕策三》刘向(77-6)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255666.html

上一篇:您拿把尺子也能考古啊
下一篇:制度的尺长是精确的
收藏 IP: 202.102.252.*| 热度|

35 彭真明 姚小鸥 马鸣 刘炜 郑永军 陈昌春 王安良 檀成龙 段含明 宁利中 曹俊兴 王从彦 张晓良 杨学祥 周少祥 武夷山 王启云 杨正瓴 黄永义 许培扬 史晓雷 郭战胜 曾荣昌 吴斌 姬扬 谢力 刘钢 徐长庆 李学宽 张叔勇 董全 王大元 马德义 杜占池 郑强

发表评论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