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cylyh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cylyh123

博文

非洲北部南突尼斯古环境到现代环境演变的地学证据考察

已有 4399 次阅读 2020-12-19 08:24 |个人分类:科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突尼斯是非洲北部地理环境很突出的国家,古特提斯南岸到现代地中海与欧洲南部相望的国度,是非洲少有的沙漠、风成石质山区、海洋、海岸、沙滩、森林融合的国度,干湿季地中海气候、半干旱到干旱气候的多元景观魅力,使之成为世界游客的追求地。这种环境发生与演变的历史线索揭秘也迷惑学者,特别的还有曾经的欧洲古今文化融合。橄榄、椰枣、牛羊肉与奶制品和特色糕点等非洲美食,增添游览与科学考察的兴致。2018年11月我开始了这里考察。


由两位本地大学教授负责的野外考察线路接受了来自美洲、欧洲、非洲、亚洲7个国家、12个学者报名组成的调查研究队伍。11月8日集合于突尼斯中南部杰尔巴半岛海湾银色沙滩的棕榈林海滩度假酒店,完美配套设施、丰富特色食品与绵延银色细沙滩、蓝色海水、蓝天、舒适温度已使到来者兴趣高涨。但,这也没有妨碍小组按计划进行行前讨论。


第二天早霞刚露的6点半,我们就在宾馆前厅将就了面包、饮料、矿泉水、橘子、苹果,作为早餐,是不及餐厅的正餐。随后6部越野车往南前行。一路是上学与打卡上班的行人与车辆,缺乏行道树,但有壮观建筑与橄榄林地的蓝天、阳光,我们的行驶也是愉快,平安到达海湾渡口。


近2个小时的等候与乘坐人车混乘的驳船,我们来到对面口岸。两位教授轮番上阵,讲解乘船时就感受到的海蚀崖,半固结碎屑层崖壁耸立于蓝色海水之边。教授们拿出地质图,让大家认可这是新特提斯裂谷的产物,一个地堑式谷地被海水入侵形成了长条型海湾海槽。


下一站是采石场,碎屑岩层与泥质灰岩杂色相间,衬托出的弯曲而又不连续的地层结构,教授们又兴致轮番讲授2点5亿年前海西-三叠纪构造运动开始了这里古特提斯海槽闭合过程。缺乏树木的灌草山坡显示这里半干旱环境。继续向前,缺乏沟谷与林地的山地是我们一路的环境景象。白色建筑与橄榄地、开始整理的旱地,是我们路经的村镇与居民生活来源的展示。村镇杂货铺边的黄色邮箱是我们曾经的绿色邮箱对照。


零星橄榄树地埂的土地,拖拉机在犁地。我们就在这地埂的橄榄树下,享用了当地居民我们提供的咖啡糕点。随后爬上附近山坡,考察曾经是潮涧带环境的证据:礁灰岩。下一站是山顶越来越平的风蚀山岭。崖壁上连续性不一的地层岩层结构是2.5亿年到7千万年的中生代环境变迁与构造运动的记录。越野车跑在零星草丛的石质坡地,我们爬上视野开阔的山顶石砌堆垒的石窟小屋。这是当地村民建起的荒漠区游览与越野运动爱好者住宿用的设施,现在是我们的午餐地。


午饭后,继续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干旱山盆谷地考察。地层岩石中的纯白云岩到石膏矿物越来越多,显示了这里海水含盐度越来越高,一些地点渗透出的卤水变成石膏层。阳光正盛时候,我们考察了三叠纪至侏罗纪的纯白云岩至红色含盐膏的岩层层序,眺望开阔的干旱盆地与风蚀平顶丘原。三叠纪的纯白云岩是地球演化历史中正常海洋环境沉积产物的最后时代,此后的白云岩多是有干旱区的泄湖形成。石缝中生长着石生耐盐的不知名小灌丛。


已是余霞阳光时候我们转移到杂色层序的风成丘陵斜坡,这里也是2亿年到7千万年侏罗纪-白垩纪岩石系列。层间有古风化壳和上下岩层产状不一的接触关系,期间看到了一层厚20厘米左右的白色粉末层,碎石堆中有硅化木。曾经的森林遗迹还是可以观察到的。这里还有顺交叉裂隙组发育的喀斯特槽谷,干旱区特征明显,地表平坦,谷坡犬牙交错,两个方向、长短不一的槽谷汇聚于落水洞或是竖井。


接着我们乘车来到风成桌状山崖下的庄园宾馆。风成桌状山崖是第二天观察到的。当时的景象是各式越野车和品牌摩托车,以及穿着越野赛车服的欧洲男女。这里的干旱谷岭与开阔盆地组合地形适宜驾车越野运动,这点得到同为考察组成员的德国博士生的认可,他准备有机会时,来这里享受摩托车越野运动。8点开始的晚饭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四个小伙的吹拉弹唱伴餐,有趣。


第二天清晨,早餐后的7点半过,我们集合出发。早霞中,领略了平顶陡崖桌状山与开阔盆地。先是参观居民建的自然博物馆,爱好者收集当地岩石化石,张贴本地与突尼斯地球自然史展板,特别标明中生代突尼斯海槽与国际地科联批准的突尼斯白垩纪-第三纪层型剖面地点和本地遗迹,有恐龙骨等化石。主人也收集了世界各地的化石,三叶虫比较显眼。看到我们,他还特别提到有些标本来自中国。


尽管这个博物馆处于重建,杂乱建筑堆中保留的博物馆主体,还是体现了爱好者的追求与好客。吃完穆斯林油饼,乘车来到开阔的风蚀小丘,远望方圆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干旱盆地,远处陡崖色彩不一的岩石序列是教授们高谈突尼斯、特提斯海槽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与环境演变的遥指对象,我们听着、照着,更多的是脚下的岩石与荒丘。年降水量200毫米的现实与景观表现。很快,我们来到陡崖开阔的穆斯林石堡游览地参观。


高差100米陡坡上,各式石窟石砌小屋是当地居民住宿与吸引游客的文化传统住宿景观,干旱标志的石膏花摆放在小店门前,山坡上有石膏露头。一些石窟已人去物非。蓝天艳阳下的石崖、石窟、黄色岩坡谷地、平顶风蚀山岭谷地、山脚下的餐厅,构成干旱区的穆斯林旅游地。


沿途景象重复中,来到开阔盆地的源头谷坡。山坡是穆斯林城堡式建筑。年轻的经营者兴致盎然地介绍这里石洞的结晶类矿物和石壁的白色粉末,也就是地层岩石渗透出的溶液凝结物,石膏矿物。这是这里曾经干旱过,现在仍旧干旱的环境展现。白黄色矮墙里有长短起伏不一的石堆,喔,陪同者解释了这里是当地墓地。谷槽下坡处的开阔谷地有小坝埂,绿色草地、椰枣树、橄榄树环绕不远处的白色建筑的穆斯林村寨。


水源、耕地、经济树木、房屋、逝者陵地的格局是各地聚落的共性。有人在这里发现采集了茴香类植物,暖香了嗅觉。接着是石坡谷箐,陡崖、采石场揭露的岩层交错层理、单斜层理、鸟眼构造、化石、石膏夹层等考察,特提斯海槽的古潮间带演变遗迹继续展现。让大家激动的是风蚀斜坡的恐龙化石脚印的考察,层面上密度、大小不一的蹄型痕迹昭示了这里的恐龙家族,以及海陆环境转变的过程,层面上的干裂遗迹也是它的记录。


新发现让教授兴奋,环境演变有新证据。乌云来临,我们体会了突尼斯干旱环境中的短暂小雨。路傍小沟的茁壮生长的栽培小树,以及远处谷沟中的拾级展布的阶梯状绿树丛,显示这样的环境仍有植被恢复的潜力,我们沿途见到的荒坡秃岭,只是缺乏种源与长期不间断的放牧。和睦阳光下,我们游览了星球大战电影拍摄基地留下的旧址城堡,一个依托影视基地旧址的新镇。穆斯林餐馆里,我们享用了美味的烤羊午餐。


有点风,天阴,有点冷,我们来到了突尼斯最大的石膏矿区。先是爬上矮丘,考察各式膏盐溶痕,类似云南石林石柱表面的各式溶沟、溶坑,只是这里的溶痕短短几场雨就可发育。在矿坑,看到很厚的石膏层与开采出的石膏矿石。这个方圆50公里、厚度超过几百米的石膏矿不仅供应非洲,也运到全球,当然也包括中国。雨后的彩虹,陪伴我们行驶了半小时不到的历程。


紧赶慢赶,在突尼斯新建的公路网上,我们向夜宿的杰尔巴棕榈树海滩别墅宾馆进发,短暂的路边咖啡店休息后的路程,在夜幕灯光中,顺着缓缓打开的铁栏门,我们的越野车开进宾馆。野外的突尼斯南部三叠纪至新生代,古特提斯海槽闭合到地中海裂谷开启的地层、构造遗迹与干旱、半干旱环境景观考察研究的行程结束了。


这个地球副热带高压下的曾经干旱区,2亿多年一路走来,干旱演变中走过森林草原与人居适宜环境,但还是在走向干旱,自然与人为干扰的协同,环境演变趋势仍是严峻。青藏高原隆升使同为古特提斯闭合后的东段,有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森林已是云南的主体自然景观,但其他有着丰富人文遗迹地区的环境变化现实,也许在昭示着:我们要谨慎!


明天,我们要向突尼斯-迦太基古城的哈马奈特海滩宾馆去,那是阿拉伯地学报十周年第一次会议地,沿途我们还有人文参观考察,法克斯穆斯林古城、艾尔杰敏古罗马斗兽场遗址、辽阔橄榄庄稼林田野景观。我们期待着。享用丰盛的海滩度假宾馆的美食是我们一行在这里的最后一晚。明天就是正会!

突尼斯机场

宾馆外的休闲设施

度假宾馆吃饭用餐标志

远眺海角城镇

整装待发

考察队员

我们的渡口位置

海蚀角、海蚀崖

海蚀崖

驳船口岸

第一个考察点

三叠纪地层岩石,考察第一个点

我们的车队

正在耕耘的拖拉机

居民接待我们的地点

地头上的咖啡歇

生物礁

突尼斯邮箱

居民建造的山头石窟远眺:越野运动住宿地

山头午餐,排排坐

午餐

下午的干旱区盆地与地层层序

撒哈拉沙漠外围景观

干旱区喀斯特谷地谷地

宾馆夜景

越野爱好者的摩托车

餐中表演者

石膏花

越野运动爱好者住宿地

自然史展板


开阔旱区盆地

地点

石城古堡

小店卖的纪念物

石膏溶痕

干旱区聚落

越野运动

山坡建筑与长短不一的石堆?

星球大战古堡留影

星球大战石窟

干旱区路边小树

可能的鸟眼构造

恐龙脚印

山谷植被

石膏丘陵

石膏溶痕

石膏矿采矿区

早霞

路摊

法克斯古城

法克斯古城

突尼斯咖啡

古城菜市场

斗兽场遗址

斗兽场遗址

收费站

宾馆夜景

会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35067-1263140.html

上一篇:云南,咋这么苦
下一篇:这个过程怕是不会再发生了
收藏 IP: 112.117.73.*| 热度|

12 段含明 刁承泰 檀成龙 徐耀 杜占池 文端智 黄永义 陆仲绩 杨正瓴 李璐 刘钢 姚卫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