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奕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iyian 关于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技术方案,能源,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

博文

大学如何高效学习 精选

已有 7599 次阅读 2021-4-23 00:27 |个人分类:生活其它|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知识浩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这些都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也是大学生迈入社会之前,重要的成长阶段。同学们需要变得成熟,变得独立,融入社会。大学也应该愉快地生活,体验生命,享受青春。那么能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呢?既能学好专业知识,又能健康成长,享受青春?

首先假定,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规。有些同学希望以后继续深造,做专业研究,有些同学可能希望迈入社会,从事至自己心仪的职业。无论是不是继续做本专业,首先每位同学已经是本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至少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对于不准备从事专业研究的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压力会小一些,一般只需要完成课程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要求,适当拓宽视野,丰富阅历,为就业做好准备。

对自己要求较高,希望继续从事前沿专业研究的同学,由于还要竞争好的学校和专业,并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通常学习压力较大。本文希望为这些同学提供一些参考。

高效原则

知识是学不完的,无论是一个专业,一个研究方向,甚至只是一门课程,深入进去无穷无尽,时间永远也不够,所以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效率,避免低效学习。

有很多方法可以很快了解一门课,一个研究方向。一个办法是找该课程或方向的综述式介绍,一般书的前言,文章的背景部分都会有介绍,还有通用百科全书。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只要搜索相关主题词,就可以找到很好的介绍。

实际上,课程的任何一个章节也有同样的通用信息源。对于大学课程,包括研究生课程,各大视频网站都会有世界著名高校,著名教授的课堂讲解视频。一般,看视频比听课效率更高,因为更容易专注,自己可以控制节奏。也可以找到不同教授的讲解,相互对照。

如果以听课为主,上课前最好浏览一遍要讲的内容。注意看起来有疑问的部分,特别注意老师关于这些部分的讲课。带着疑问听课比被动听讲效果好很多,因为你在主动寻找答案。如果你自己已经有想法,也可以和老师讲的比较,修正或者加深自己的理解。

在学习,也就是看书或者写作业的时候,如果发现进展缓慢,或者心不在焉,应该停下来,换做别的事情。如果有疑惑,不一定要纠结自己解决,可以寻求帮助。一般,课程不应该出现很难理解的理论,多半是自己哪些地方搞错了。对于数理、编程类问题,如果卡住了,也可以变换思路,或者搜一下别人是怎么理解或解决此类问题的。对于习题,不是非要自己一次解决。可以找答案,然后再自己独立做一遍。

对专业的理论体系,课程章节构成的逻辑,应该能自己整理出来。一般讲课的时候会关注每节课的内容和重要知识点,而忽视知识之间的关联。好的老师在讲具体知识点的时候,会介绍知识点在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即使老师讲到了,也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因为同学们的知识体系意识可能还没有建立。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应该回顾一下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关联逻辑。

受限于人的成长过程,人的思维有一些定式,有自己的理解舒适区,比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反向思维,空间感,语言习惯,体育项目,等等。如果新的知识体系不在自己的舒适区,会比较吃力。出现得比较多的有外语表达,计算机编程(也是另一种语言),等。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擅长和困难。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拓展自己的舒适区。选择专业的时候,应该避开自己不擅长的技能组合,遵循兴趣原则。

兴趣原则

选择专业或者方向的时候,应该提前做一些调研,看看从事的专业方向是不是有意思。问自己,如果以后一生都做这样的工作,会不会喜欢?喜欢做的事情,容易做得很好。

当然,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毕竟中学毕业的时候,甚至有些同学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也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很多专业,即使以前没有听说过,深入了解之后,也能感兴趣。中学生,也不可能每个专业了解一下。或者即使告诉了你,你自己也很难理解体会。

大学一年级可以换专业。上课一个学期,接触老师和高年级同学之后,如果发现的确不感兴趣,或者喜欢另一专业,应该转到喜欢的专业。转专业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要想好。

一般,你想把一件事情弄清楚,有疑问,并且自己能一步一步找到答案,知道这件事对社会的作用,自己也会慢慢感兴趣的。所以,除了真的特别抵触,特别不适应,在原来专业也能培养出兴趣。

对于适应能力强,主动性强的同学,兴趣一般不会成为问题。还是应该尽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想专业,还有一种选择是辅修第二专业。很多大学都提供第二专业的学习机会。

主动原则

无论是专业,还是课程,高效学习的诀窍是主动。主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秘方。

对于学习,比如一门课程,主动表现在自己想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能够给别人讲清楚,这门课程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你大概了解了这门课程的目的,自己是不是能动手建立一套知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以实现课程的目的?也就是,自己能不能编出这门课来?

具体的做法有,试图讲给别人听。也就是,自己能把这门课程讲清楚。老师都是讲课之后,才对一门课的系统性有很深的理解。虽然不必讲,但可以虚拟尝试,比如简短总结章节,并想象自己怎么跟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讲清楚。也不需要把整门课程讲清楚,可以简单介绍这门课程做什么,并且把一些关键部分说清楚。

主动才能把课本的、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就像自己做过的事情一样,很难忘记。

主动学习的另一种具体做法是讨论,或者说争论。可以在一些网络平台判断别人说的对不对,并与人友好交流。讨论可以促进双方,包括旁观者的认知。

在主动了解、思考的同时,一定会产生大量问题。再去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查找网上的各种说法,批判地接受。

一般,三四个小时足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一门课程。上课的时候,可以侧重推导,练习,作业,等。语言类课程,包括外语和计算机,需要经常练习,经常使用,形成相应的语境,主动用它们查找信息、与人沟通、解决问题。

和多数哺乳动物不同,人脑是社会型的,分享和交流会让大脑更活跃,更兴奋,更有效率。所以,分享和交流有助于主动高效学习。

学习时间和与生活的关系

学习应该是目的驱动。所有创造和研究,不是把各种知识学完才能开始的。一旦有了具体的目标,再学习也来得及。所以,不需要担心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总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毕竟我们还有人生。与同学们的交流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

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要花足够的时间休息,放松,交往,思考,运动。平常的时间最好有大致的规划,可以随时调整,但要保证运动的时间。图书馆是放松和拓展视野的好地方,应该定期花一些时间去浏览专业以外的书籍。沟通、交流的能力需要培养。每个人也需要放松和快乐。

每个星期,有了必要的睡觉吃饭等,大约有100小时可以自己支配。一般,上课加课后学习达到50小时就基本上够了。如果希望以后从事学术专业研究,每周的学习时间也不要超过60小时。超过60小时就不健康了,属于学习成瘾症,呵呵。

如果能够高效主动学习,看了大纲,知道都讲了什么问题,明白其中的逻辑脉络,课程就学好了。一般成绩不会差,分数多一点,少一点,并不重要,不要有压力。

一些零碎的提示

从考试的角度,体会回忆老师强调的内容,将作业看一遍,如果有往年试题,最好看看

限制知识体系下,解题能力只是解决问题能力很小的一部分

最终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能用各种创造性的,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解决问题

感到效率不高时,放下手头的学习,想想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干点不一样的事情

看电影,纪录片,视频讲座的时候,多看一些英文原文的,最好有字幕

了解通用知识源,如网络百科,专业网站,开源程序库,技术文档库等

多问为什么,有什么用,可以激发兴趣。不放弃每一个疑问,即使一时弄不明白

如果以后不从事本专业,同样的学习原则可以用于其它领域的学习

不要玩积分打卡升级的游戏,玩一些简单的,不费脑子的游戏

不要不好意思问老师和助教问题

注意知识面的专与广。广对专有帮助

英语和计算机应该随时用。它们有助于我们改变原有思维定势,从另一套语境,概念基础考虑问题。能够让我们多一个角度思考,培养客观视角。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8546-1283292.html

上一篇:星际高速公里之天机索
下一篇:星际高速公路之太阳帆
收藏 IP: 182.149.132.*| 热度|

18 吴斌 魏焱明 康建 李可 王安良 陈明亮 黄永义 高大海 张晓斌 白龙亮 张勇 闫江毓 周忠浩 孙颉 郭战胜 杨正德 李沣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