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中国大陆强震时空分布
2020-12-17 10:31
阅读:1340

中国大陆强震时空分布

—软流层热通道网络与宝鸡上地幔热柱联合控震模型和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

 

陈伟

(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上海,201800)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曾于1996年8月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交摘要性论文《控制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热通道网络系统》,根据中国大陆最新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分析,综合大地构造和活动构造特征,首次发现和提出了中国大陆“软流层热通道与热通道网络”的概念与理论模型;指出“软流层热通道”是软流层物质定向流动与上涌、并可能伴随岩石层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它是与刚性岩石层块体相对立而存在的一种实在的地质体。中国中新生代复合型活动大陆在整体结构上呈现为一系列近北东向与北西向交叉分布的、相对活动的软流层热通道与其间所夹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层块体组成的拼合镶嵌结构。同时发现这一热通道网络系统与中国大陆新构造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及成因具有密切的动力学联系。中国大陆“软流层热通道与热通道网络”理论模型突破了建立在大洋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基础之上的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模型的局限性,为研究和揭示大陆地质构造、特别是板内地震活动成因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理论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

(一)中国大陆强震空间分布规律---“软流层热通道网络控震与宝鸡上地幔热柱环型控震联合控震模型”,其要点为:

1.中国大陆及邻区几乎全部大于5级的中强地震均发生在热通道的上方或边缘,7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于几条不同方向热通道交汇区域;

2.中国大陆两条最主要的软流层热通道即达卡---渤海湾热通道和台湾---河西走廊热通道组成一对巨大的、岩石层规模的共轭剪切系统,它们将中国大陆岩石层分割为四大岩石层动力系统,即青藏高原岩石层系统、华北裂谷岩石层系统、鄂尔多斯---阿拉善岩石层系统、四川---华南岩石层系统;在这两大软流层热通道交汇所在的以宝鸡为中心的一定区域范围,存在一个深度大于300公里的上地幔热柱(简称宝鸡上地幔热柱)。

3.以中国大陆宝鸡上地幔热柱宝鸡为中心约500公里半径的环型圈内,已经发生了有历史记载的九例震级大于8级的特大地震(1303年山西洪洞8.0级、1556年陕西华县8.25级、1654年甘肃天水8.0级、1695年山西临汾8.0级、1739年宁夏银川8.0级、1879年甘肃武都8.0级、1920年宁夏海原8.5级、1927年甘肃古浪8.0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此8级特大地震在500公里半径环型圈内密集分布特征在全球构造体系中实属罕见,充分体现了中国中新生代复合型活动大陆的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特殊性,非板块构造理论或断块构造、活动块体等模型所能概括描述。

(二)全球地震时间分布模型---“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本文首次发现在全球地震时间分布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且仅存在着二个基本周期数,11与30;并且,不论取何种时间尺度如年、月、日等,这二个周期数总是存在的;此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简称为“11/30控震周期律”,其要点为:

1.全球地震是在地球内外动力联合作用下地球构造运动与能量转化平衡的产物,每一次地震是地球时空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点或一次事件,不同能量级别的地震对应于不同尺度的时空运动。

2.在时间上,孤立地或绝对地去对待地球时空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点或一次地震事件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一定时空运动尺度中各次地震事件的时间差,不论取何种时间尺度如年、月、日等,它们均存在着两个基本周期数:11/30。

3.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发生的地震事件均分布在由11和30这两个基本周期数构成的一系列相应的周期链节点上,由这些一系列周期链组成既相对独立的、又互相联系的全球地震事件多重时空分布网。    

本篇论文于2009年12月28日在兰州召开的纪念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建所50周年---地球科学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作了交流报告,论文摘要收录在会议论文摘要集中。

从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揭示的时间新维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72021-126285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