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翰
情绪状态与记忆偏倚 精选
2021-10-21 23:59
阅读:5514

今年1014日至19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6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抑郁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显然,从理论上加深认识抑郁,是有效对抗抑郁的前提。关于抑郁的大多数心理学理论,都假设父母行为在成人抑郁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认为父母对儿童的拒绝是成人抑郁的潜在影响。由这些理论,可以从逻辑上推测,抑郁的人与非抑郁的人相比,将会记得父母对自己有更多的拒绝表现,自己对父母的印象也更为负面。

以此为基础,有不少研究。这类研究通常是比较抑郁者与非抑郁者的童年经历。比较的资料,有些来自社会工作者的整体评估,更多来自个体的自我报告。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者回忆自己的父母有更多的拒绝行为,采用更负性的控制手段,比如,通过使个体内疚和焦虑而贬低或操纵个体。这些记忆特点显得是抑郁者独有的,因为焦虑者没有这些情况。

心理学家鲍尔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回忆效果,受到回忆时内外情境的影响。其中,心境(更广泛地说,情绪)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内部情境。如此说来,个体处于某种心境,就更容易回想起与之对应的内容。从而,状态依存记忆也可能对人们记得的过去经历涂上特定的色彩。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历时15个月,考察一个大样本(Lewinsohn & Rosenbaum, 1987)。样本中的被试,有些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出现了抑郁(是被试在自然生活中出现的,而非研究程序诱发的),而抑郁的人中,有一些在研究进程中又不抑郁了。调查被试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结果表明,抑郁的被试比不抑郁的被试倾向于报告他们的父母是冷酷的、拒绝他们的,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从表面来看,这样的结果可能验证了已有理论,即父母的冷酷和漠视是造成个体抑郁的因素。

然而,这些对父母的负性报告,是被试抑郁时做出的。在非抑郁状态询问,同样的被试对自己的童年以及自己和父母关系的描述,又与不曾抑郁者的描述无法区分了。

这些人对自己童年的回想受到状态依存记忆的影响了吗?或许,抑郁的人更可能记得抑郁的事情,对于自己的童年或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倘若如此,即使抑郁者的童年并不比其他任何人的更不幸福,但是,由于他们现在处于抑郁之中,那么,他们也更容易记得不幸福的一面。从而,关于童年事件与抑郁的关系,这类研究结果就可能是误导人的。虽然不能确定就是这样,然而,这种可能性是不能忽略的。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需要不断地灵活提取有效信息。但是,如果情绪状态或整个心理状态不合适,那么,就难以提取到恰当的信息,从而,使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处于停滞之中。此时,有益的作法是,换个环境,使其他可能的信息能够提取出来。

也就是说,情绪状态与记忆偏倚的关系,还有其他更广的情况。比如,人们会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会不顶用,有时会不如其他方法好,但是,人们却可能盲目地固守同样的观念或程序。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百思不得其解时,休息一下是有好处的,而进行彻底的休息,比如,到森林里散步,则会更有好处。或许,这样环境改变的效应是打破无效的思考路线,这种思考路线与特定的情境及情绪形成了很强的联系,而这种情境是个体遇到困难的情境。去到一个没有很强联系的环境,可能充分弱化原来的联系,从而能够让创新性的观点出现在头脑当中。

总之,人们在社会上生活,需要有正常的心理功能,包括正常的记忆能力。虽然有很多个体认为自己的记忆能力不如以前好了,但是,一般而言,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是颇为自信的,例如,自己能够想起来的内容,肯定都是真实的、可靠的、可信的。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报告的记忆内容,可能是虚假的,也可能是偏倚的。这些虚假或偏倚的内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至少会影响个体的工作成效和生活质量,比如,让个体容易产生抑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891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