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洛芙塔丝与虚假记忆 精选

已有 3938 次阅读 2021-10-11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奈瑟研究过虚假记忆,质疑美国出现的成年女子诉讼父亲对其幼年侵害的案件。由于奈瑟为男性,替被告说话很容易被误解,他也只是怀疑这类案件的真实性。另一位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做了更多的工作,并且她是女性,为被告辩护从舆论方面来说,压力会小一些,虽然,她也的确受到了偏袒坏人的指责。

洛芙塔丝(Elizabeth Fishman Loftus, 1944-)出生在美国的洛杉矶。她原本打算成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过,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时,她喜欢上了心理学。1966年,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数学和心理学本科学位,接着去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1970年获得博士学位。1973年,洛芙塔丝到华盛顿大学任教,直到2002年,之后,她成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一名杰出教授。

洛芙塔丝开始研究的问题是,心智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分类和记忆的。她想做些对现实有意义的工作。洛芙塔丝在记忆歪曲和记忆错误领域的研究工作,使她成为目击证人方面的专家。洛芙塔丝指出,陪审团过于依赖证人是很危险的。

对于任何类型的记忆,都能确定出多个阶段。事件必须被编码到记忆中,保持或存储在记忆中,随后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洛芙塔丝认为,当大脑从某个过去事件提取一个记忆内容时,大脑现在正在做某件事情。这就意味着,提取记忆内容会受到现在发生的事情的影响。这样的事情,可能是诱导性提问,从而,会对人们记住的内容或人们认为记住的内容,产生重大后果。

在一项经典实验中,洛芙塔丝让被试观看一段汽车碰撞的视频,对所有被试来说,视频都是相同的。接着,把被试分成几组。对一组提问:“当两辆车彼此相撞时,它们的车速有多快?”对其他各组的提问,把“相撞”分别换成“猛撞”“冲撞”“碰撞”“接触”。结果表明,听到“猛撞”的被试组给出的平均速度估计是40.8迈,听到“冲撞”的是39.3迈,“碰撞”的是38.1迈,“相撞”的是34.0迈,“接触”的是31.8迈。

不仅如此,对此前事件的记忆,在回答问题时甚至会捏造出来。例如,当提问:“这辆红色的达特桑汽车在停车牌处停着时,另一辆汽车由此经过吗?”许多被试都“记得”有个停车牌,但是,视频中根本没有停车牌。提问:“有碎玻璃吗?”“猛撞”条件下比“相撞”条件下有更多的被试“记得”看见了碎玻璃。其实,视频上根本没有碎玻璃。

甚至,就是一个词语就会造成不同。在一项类似的研究中,如果问被试:“你看见那个撞烂的前灯了吗?”会有较多的被试回答“是的”,如果问:“你看见一个撞烂的前灯了吗?”这句话没有预设有一个撞烂的前灯,会有较少的被试回答“是的”。其实,视频中并无撞烂的前灯。

不同条件下,被试估计的车速相差9迈,似乎也没多少。然而,要想产生这样的差异,并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只要换个提问中的词语即可。这里的关键是,人们提的问题能影响得到的答案,从而,对于实际发生的情况,就只能得到一个歪曲的结果。因此,目击证人、门诊患者、调查对象,都可能由于提问方式而给出误导性的回答。

重构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记忆不是从已经发生的事件记录中读出来,而是涉及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重构或推测。这种推测会出现严重歪曲甚至完全错误,但是,报告者却是诚实作答的,没有意识到歪曲或错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案件,那些在治疗中的成人,在治疗师的极力坚持下,“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或其他人虐待的令人震惊的事件。他们可能“想起”父母对他们性侵或强迫他们参与可怕的邪恶仪式。这些“记忆”完全被遗忘了,直到在治疗师的帮助下才“恢复”过来。

对于这类事件,父母是极力否认的,他们坚持认为这是错误的指控。但是,一些父母因为孩子从记忆中恢复的罪行而被捕入狱。

洛芙塔丝作为目击证人研究专家参与了200多起案件的审判,指出了受害者报告的受虐记忆是虚假记忆的可能性。

她用实验表明,个体是如何能够被引导“记住”根本就没发生过的事情。在一项研究中,告诉儿童和青少年,说他们很小的时候,曾在一个购物中心走丢了。这是没有发生过的,但是,只要引导他们报告这件事情,他们就能报告逐渐清晰的记忆。显然,虚假的事情能够成为记忆内容,人们无法把虚假与真实区分开来。

有人指责洛芙塔丝偏袒虐待儿童的人。谁都不会有这样的偏袒,洛芙塔丝更不会偏袒。但是,虚假记忆的确会发生。洛芙塔丝要做的,其实也是人们追求的——不能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7600.html

上一篇:认知过程与有趣实验
下一篇:恢复记忆与心理治疗
收藏 IP: 116.1.49.*| 热度|

14 徐耀 黄永义 宁利中 刘秀梅 张晓良 白龙亮 杨正瓴 孙颉 马鸣 张鹰 陆仲绩 李毅伟 许培扬 王平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