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翰
埃里克森与身份危机 精选
2021-9-20 23:53
阅读:21040

人类个体的发展,呈现出极大的可能性。有的人开始发展得颇为平庸,甚至显得一事无成,但是,以后却会成就卓著。为什么会这样呢?情形自然是复杂而多样的。不过,个体存在深层的心理问题,或者说特定的心理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当事者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能够走出全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即是如此。

埃里克森(Erick Homburger Erickson, 1902-1994)出德国法兰克福附近,他的父母均为丹麦人。不过,他父亲信仰新教他母亲信仰犹太教。在埃里克森出生前,父母就已分离。随后,母亲带着埃里克森移居卡尔斯鲁厄,并再嫁了当地的一名儿科医生洪布格尔(Theodore Homburger)。

由于埃里克森的生父是北欧人,生母和继都是犹太人,他长着北欧人的金黄色头发,却生活在长着黑头发的犹太人社区里,这使埃里克森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烦。例如,他不能进入犹太人的宗教场所;他既被周边犹太人伙伴所排斥,又被其他北欧人伙伴所排斥。同时,埃里克森的父也没有告诉他家庭重组的事实。

埃里克森18岁中学毕业后,在欧洲各地飘泊一年。实际上,母亲已经告诉埃里克森,他生父去西欧了,却不知道具体地点。埃里克森就在欧洲寻找自己的生父。他尝试学习绘画,两度进入艺术学校就读,但是,均未毕业。

1927,埃里克森维也纳,应聘为一所小型实验学校的美术教师。这所学校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创办的,主要招收弗洛伊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孩子。安娜埃里克森很好,经常带他到家里吃饭。埃里克森由此得弗洛伊德的赏识,他对弗洛伊德一家也心存感激

结果,与荣格阿德勒霍妮沙利文弗洛姆背叛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是在忠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精神分析1933年,埃里克森正式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会员。精神分析学会要求会员具有医学背景,而埃里克森连任何大学文凭都没有。

1933年德国纳粹执政后,埃里克森因避害而赴美国,在波士顿开设儿童精神分析诊所,并担任当地公立医院的顾问。1936,他到耶鲁大学从事专题研究。1939年,埃里克森入籍美国时,随了Erikson这个姓氏,把自己的身份确定为Erick Homburger Erickson,彻底解决了他的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1]他最终也皈依了基督教。1942,他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因拒签麦卡锡法案,于1950年愤而辞职1960,埃里克森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这又是一个惹人非议的事件——因为埃里克森没有大学文凭,哈佛大学的许多教授联名向校长抗议,反对聘用埃里克森。校长顶住压力,坚持让埃里克森当哈佛大学的教授。埃里克森上课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他在哈佛大学工作,一直到1970年退休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心理社会阶段psychosocial stage)这个术语,把个体人生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这些心理社会阶段不是发生在严格的年龄框架内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心理社会发展的每一层面都有一个准备的关键期,在此时期内,如果不能充分发展,就将行为错乱。

同时,这些阶段的发展是累式的,是生物发展、心理能力和社会影响的交互作用。八个阶段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身份危机。埃里克森指出,一种危机不是一种灾难,而是一个关键期,一个转折点,一个个体无法回避、也无须回避的转折点。每一阶段还为特定的基本心理品质提供了发展机会。

埃里克森在自己人生的近40年里,都在为自己的身份而困扰,与介于神经病与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问题作斗争。当他解决了自己的身份危机之后,个人发展也进入了极佳状态。作为一名只有中学文凭的人,他成功地在世界顶尖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也是何等地鼓舞人心!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甘地的真理:非暴力军事行动的起源》(1969)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他被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誉为最有影响、最为卓越的精神分析学家

注释

[1] 关于identity crisis传统上,心理学中把它译为“同一性危机”或“认同危机”。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说:“请注意你的身份!”而不太可能说:“请注意你的同一性!”或“请注意你的认同!”因此,从通俗易懂的角度出发,本文将此术语译为“身份危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501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