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翰
一只可怜的青蛙 精选
2021-9-12 23:59
阅读:4636

曾经看过一篇童话,题目是《青蛙和大雁》。看过之后,我的感悟是:忍住不说,是一种境界——毕竟,在特定的情境中,尤其是被人误解、误读、误判的场景里,个体会有一种强烈的动机,极力想说出真相,从而,能够忍住不说,那是需要别样的克制的。

然而,我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感悟好像哪里不对,至少显得有些世侩和俗气。为了进一步学习这篇童话,我在网上查找原文。谁知,网上有多个版本,不过,青蛙的结局大同小异,即,都是从空中掉了下来。我选了其中的一个版本:

两只大雁和一只青蛙在水平如镜的湖边同住了很久,他们相亲相爱,就像一家人一样。

后来天旱,湖水干枯没水喝了。大雁想飞到有水的地方去,但舍不得把青蛙留下来。

“怎么办?“大雁和青蛙商量着说。

青蛙想了想说:“用一根小绳子,你们衔着两头,我衔在当中,我们一起飞到有水的地方去。“大雁同意了。

它们在空中飞了起来。飞过几个蒙古包的时候,有人看见了。人们惊讶地喊道:“大雁带着青蛙飞行,真有办法!”青蛙心想,这是我想的办法。

又飞到了有很多蒙古包的上空,更多的人看见。人们齐声赞美地喊道:“大雁带着青蛙飞行,谁想出这么好的办法!”青蛙更得意了,它差一点喊出来:“这是我想的办法呀!”

又往前飞到了有更多蒙古包的上空,更多更多的人看见了。人们赞不绝口:“大雁带着青蛙飞行,想出这个办法的人真聪明。”青蛙再也憋不住了,终于张开了大嘴。

结果,青蛙从空中掉下来,活活地摔死了。[1]

大家都知道,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这篇童话又何至于把它的结局设定为“活活地摔死了”?是想强调说话就会“摔死”吗?作为儿童青少年阅读的材料,如此结尾,也显得血腥了。

童话中,青蛙听到人们错把它的想法归为大雁而开口。我想,如果青蛙听到人们错把大雁的想法归为自己,它也会开口的。它可能不是要争功,而是要澄清事实,要纠正错误。

显然,青蛙纠正错误的方法不妥。如果它用前面两条腿抓住小绳子,就可以安全地开口说话了。为什么要让青蛙用嘴衔住小绳子?这是作者的局限,甚至可以看作是作者设的一个局,即青蛙就不能开口,一开口必将“从空中掉下来,活活地摔死”!噫,童话中的那只青蛙多么可怜啊……

两只大雁为什么不做出解释?它们也不能开口,否则,青蛙也可能掉下来摔死。不过,一只大雁开口,另一只大雁仍然衔着小绳子,或许可以继续往前飞,同时,还能给人们解释。当然,大雁用脚抓住小绳子也可以飞的,它们可以不用嘴来衔小绳子的。

特别重要的,是地上的人们。他们为什么看到大雁带着青蛙飞行,就想当然地以为是大雁想出来的办法?如果他们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如果他们没有诱导青蛙或大雁说话的评论,那么,青蛙也用不着开口解释。

现实当中,在某些领域,有的人占有他人的成果,并使他人处于青蛙的状态,憋屈而不能开口。这何其不公?而人们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动机是内在的、强烈的,甚至是不可遏制的。

儿童青少年读着什么样的故事成长,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不敢、不能、不想主张自己著作权的人,遑论主张他人的著作权?从这层意义上讲,《青蛙和大雁》这篇童话需要重新审视了。

无论如何,都不该设定一个对人类有益的青蛙“活活摔死”的结局。

让青蛙不再可怜吧。

注释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80403874.html?qbl=relate_question_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392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